瀋陽福陵,長眠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兩個女人


瀋陽福陵,長眠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兩個女人


福陵位於瀋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內,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因地處瀋陽東郊,故又稱東陵,為盛京三陵之一。努爾哈赤的后妃葉赫那拉氏、博爾濟吉特氏等人也葬於此處。天聰三年選定在盛京的東北郊外營建陵墓。同年將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氏的墓從東京楊魯山遷來此處。初建時,只稱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定名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運長久。陵墓到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來在康熙和乾隆年間又續有增建。


瀋陽福陵,長眠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兩個女人


整個陵園背靠山巒,氣勢宏偉,風景優美。福陵的佈局嚴謹,規模宏大,總面積約19.48萬平方, 形制為外城內郭,由前院、方城和寶城三部分構成,自南而北漸次升高。這既不同於明朝的陵墓,也不同於清朝入關後建造的陵寢。除方城明樓曾毀於雷火後又修復外,其餘皆保存完好。


瀋陽福陵,長眠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兩個女人


陵園周邊為青松古林環抱,“天柱排青”是盛京勝景之一,與瀋陽市的昭陵、新賓縣永陵合稱“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瀋陽福陵,長眠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兩個女人


陵園坐北朝南,四周圍以紅牆,南面中央為單簷歇山式正紅門三楹,拱門三道。門內參道兩側成對排列著石獅、石馬、石駝、石虎等石雕。平地盡頭,利用天然山勢修築了一百零八蹬石階,以象徵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


瀋陽福陵,長眠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兩個女人


過了石橋,正中為碑樓,重簷歇山式,四面券門,下為須彌座式臺基,內立清聖祖玄燁親撰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刻,記載著努爾哈赤的功績。再北的城堡式建築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樓。


瀋陽福陵,長眠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兩個女人


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門,門楣上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刻成"隆恩門"三字。進門迎面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後洞門之上設明樓,內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後為圓形寶城,兩城間呈月牙狀,因而也叫月牙城。寶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寶頂,下為埋置靈柩的地宮。福陵建築群是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將我國傳統建築形式與滿族建築形式融為一體,形成了異於關內各陵的獨特風格。


瀋陽福陵,長眠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兩個女人


清福陵的修建以及後來的重建、改建都是在古代勘輿家的指導下進行,從選址到規劃設計,考慮了陵寢建築與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自然環境與陵寢建築的和諧統一,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瀋陽福陵,長眠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兩個女人


在清代的二百多年間,清福陵是皇室從事禮制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無論是建築遺存,還是其所包涵的歷史史實,都是研究清朝陵寢制度、喪葬禮儀乃至清初的殉葬制度、祭祀制度、職官體制、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記錄著明末、清朝及民國年間的歷史。清福陵不僅是中國帝陵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最好見證。


瀋陽福陵,長眠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兩個女人


瀋陽福陵,長眠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兩個女人


瀋陽福陵,長眠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兩個女人


瀋陽福陵,長眠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兩個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