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千團大戰”,八年後“千菜大戰”,錯失風口,再等八年

八年前“千團大戰”,八年後“千菜大戰”,錯失風口,再等八年

近些年,互聯網顛覆了出行等眾多領域,卻始終難以攻下菜市場,究其原因與小菜生意毛利低、損耗高、供應鏈複雜等密切相關。


如今“賣菜”這門生意,被互聯網巨頭們盯上了。這廂“美團買菜”App低調上線並在京試水,那廂盒馬新業態“盒馬菜市”首店亮相上海,還有餓了麼和當紅的生鮮電商叮咚買菜達成戰略合作全面擴展賣菜業務。而在此之前,蘇寧小店、每日優鮮、順豐優選也都重金投入生鮮配送,社區“菜籃子”爭奪戰一下子打響了。


八年前,團購大戰硝煙四起,上千家團購企業參與其中。悲觀的人看到的是競爭的激烈,樂觀的人看到的是贏得勝利後萬億級別的市場。


資本的瘋狂燒錢模式,讓諸多企業知難而退。處於下風的美團網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採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贏得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八年後,各家互聯網企業已經停止了基礎層面的資源整合,而是開啟了源頭追索功能。


如果誰真正控制了產品生產的源頭,那麼就擁有了真正的定價權,這才是所有互聯網企業的最終追求。


在源頭的追索過程中,生鮮是巨頭相對更加容易控制的領域。


因此,美菜網、美團買菜、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等賣菜APP紛紛上線,為的就是解決從農場到用戶手中及時性、價格性問題。


八年前“千團大戰”,八年後“千菜大戰”,錯失風口,再等八年


千萬不要小看了我國的生鮮市場,假如我們平均每個人日均消費3元吃蔬菜和水果,那麼這將是一個1.5萬億的市場。


在以前,人們受困於自己渠道或者能力的影響,人們在某個生產流程中只需要負責某一方面就可以了。


比如說:我是種菜的,我只需要把菜種好就行。等待菜種好了之後,自然會有人過來收。收菜的人會把這些菜拉到批發市場供超市、飯店、菜店等前來批發。菜店在買到菜之後,又會把這些菜賣給消費者。


在這個過程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菜的新鮮問題。一顆剛從菜地裡出來的菜先後經過了批發商、採購商等環節之後,同樣的一棵菜可能要被人們搬運過4次以上。如果是比較滯銷的蔬菜,可能要被搬運10次以上。


在蔬菜被搬運的過程中會遇到擠壓或者磕碰的事情,那麼蔬菜就會出現局部膿化的現象。如果原產地較遠再加上蔬菜相對滯銷,蔬菜就又會出現蔫了的現象。


遇到這種情況,菜店一般兩種選擇,要麼便宜處理,要麼直接扔掉。


二是菜的價格問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幫助,很多幫助都是力求回報的。


蔬菜在從地裡到消費者手中,中間至少隔了兩個人,他們都是要從中賺錢的。


原本成本費用為0.5元/斤的蔬菜,農民以1元/斤的價格售出。批發商在賣給採購商時價格為1.5元/斤,而超市或者小菜店則會以2.5元/斤的價格出售。


在這個過程中,菜農會抱怨自己賺的少,而消費者則會抱怨菜價太貴!


消費者真正的痛點是什麼?


生鮮產品是我們生活中的快消品,幾乎每個家庭每天都要與之發生關係。


關鍵是這些產品最終都要進入我們的胃,因此安全衛生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所謂的有機蔬菜會更貴一點?無非就是擊中了人們對於健康追求的要害。


可是對於目前來講,我們很難知道我們買的熟菜是否噴了農藥,是否打了催紅劑等。


2015年10月,莆田市第一醫院接診了4名疑似食物中毒患者,在他們吃完菜後,紛紛出現頭暈嘔吐症狀後陷入昏迷,昏迷後送進ICU搶救。事後,經藥監分局檢測得知這是一起一家4口因食用有農藥殘留的蔬菜引起的中毒事件。


八年前“千團大戰”,八年後“千菜大戰”,錯失風口,再等八年


如何讓消費者吃到安全放心的生鮮成了當前消費者最大的痛點。


僅僅安全放心就行了?


有的生鮮是安全放心,可是價格10元/斤、20元/斤,這也不是常人能夠消費的起的。


因此,價格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安全放心的生鮮也能2元/斤就好了!


有的有機蔬菜在賣不出去之後也可能會降到2元/斤,只是水分有點缺失,看起來已經不那麼新鮮了。


很顯然,這也不是消費者想要的產品。


如果這時有一家上千畝的農場,離你家只有10公里遠,每天負責將地裡剛剛採摘的蔬菜送到你的家裡,一斤只要1.5元(市場價2.5元),你會選擇它嗎


更為關鍵的是,到了收貨季節,你還可以開著車到達農場參觀,體驗農場生活,感受純生態的農場生活。


緊跟美團,餓了麼孵化菜市場項目“餓鮮達”


緊跟美團旗下菜大全,餓了麼內部正在孵化一個名叫“餓鮮達”的新項目。這個與菜場合作運營的嘗試項目在餓了麼新零售體系,項目負責人是天豪,他向餓了麼新零售VP熊斌彙報。記者在餓了麼app上找到此業務入口,它的slogan是“在家就能逛菜場”。餓鮮達目前試水北、上、深、蘇州、南京等城市,開店20家上下,數量在變化中。


這裡生鮮業務的延展邏輯是,把前置倉的“倉”變成了菜市場,給菜市場做增量。做這件事情的背景有:


1、人群:年輕人開始做飯,中老年人app滲透率提高,能夠服務中老年人買菜的需求;


2、成本:前置倉新建成本高,往往都在市中心,同時覆蓋範圍有限,增速慢;


3、用戶習慣:利用已有市場結合自己的運力體系先服務用戶,激發用戶需求,提高使用粘性和習慣;


4、增量市場:對菜市場商戶來說,這是增長服務,本質上和飯店賣外賣一樣,新增部分訂單。


目前生鮮行業遇到的集中性難題是,商品更難標準化,不僅僅因為單一產品種類繁多,且需要大量挑選工作;更重要的是,產品保鮮時間短,用戶對食材的新鮮度挑剔;如果在有時間做飯的情況下,用戶大概率會選擇到菜市場挑選,這樣能夠對食物新鮮度有把控。業界認為生鮮電商面臨的市場需求增長拐點正在到來,但是要找到高效可複製的商業模式還有一段路要走。


業界一致認為,未來的生鮮行業,將是得供應鏈者得天下。從盒馬到7FRESH,無一不是在供應鏈上下足了功夫,為了確保生鮮配送時效性,提升消費者體驗,玩家們都對供應鏈進行了全方位優化。

隨著生鮮電商模式日益成熟,線上買菜將成為一種趨勢,屆時場上還會剩下多少玩家?

農業實屬不易,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