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斌:我的姑母

郭世斌:我的姑母

在我至亲至爱的亲戚中,最难以忘怀是我的姑母。她和我居住在一个生产队,是看着我长大的亲人。2011年3月,春暖花开的时候,她在商州突然生病,然后去商州、西安两地就医。从国外买药,但医治无效,在5月20日,她不幸离开了亲人们。突然传来噩耗,我的大脑顿时一片空白,喉咙好像卡着什么一样难受,泪流满面,却发不出哭声。

郭世斌:我的姑母


姑母郭秋绒,年轻时身材稍高清瘦,脸庞麦色而健康,走路健步如风,做事干练,干活麻利。1932年,她出生在丹江南岸棣花南山郭家玲山坡。解放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家里靠祖上一亩多薄地生存,土地少,兄妹小,上学离家远,她没有进过学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七、八岁就给随爷爷、奶奶下地干活,织衣做饭、上山砍柴,给牛割草,受尽了人间酸甜苦辣。后来,她被大人许到棣花街刘家当了童养媳。

姑妈13岁那一年开春,山坡上刚披上绿装,冰封的丹江开始解冻,南山崖畔上的迎春花含苞待放,田野上农民开始种瓜种豆,她己岀落成一位婷婷玉立的大姑娘。个子比同龄人稍高,一头乌发长辫垂在后背,走路刚劲有力。姑母与姑夫完婚成家了。

结婚后,姑夫在外地工作。一大家子上有公公、下有婆婆,两个小姑子一个小叔子、还有姑母自己三儿一女的照料,都压在了她肩上。她成为一家的主要劳动力,白天上工、中午做饭,洗衣、晚上照顾孩子。有时候晚上加班磨面,供一家人吃饭,至于像油灯下给孩子们缝衣补鞋这样的生活琐事,都是她一个人张罗,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在了她的肩上。她从不叫苦喊累,还经常帮助别人,去夜校扫盲班学文化,积极参加乡上、大队分配的工作,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孝敬老人,关爱晚辈,相夫教子,中国妇女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她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她因此嬴得了刘家大院及村里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郭世斌:我的姑母


从我记事起,奶奶就经常对我讲,那时国家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人们吃不饱肚子,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饿死人状况。奶奶每天就用洋芋糊糊来喂养我,每到半夜三更,我因饥饿哭闹不停,没有办法就派人去大姑家来给我喂奶,一喂养就是一年多。当年我姑母生下了第二个男孩,比我小二三个月,我和二表弟同年出生。现在条件好了,遗憾的是再也没有孝敬姑妈的机会了。

我上小学时经常去姑妈家,和表兄表弟一块儿上学,一块玩耍,十分快乐。那时,我的家境困难,每当开学前,姑母就给我送来写字本、铅笔、书包等生活用具。遇到三夏大忙,她先来到我家帮收帮种。一次,父亲早上到地里割麦子,看到三分地里的麦子早割完了,打听后才知道是姑母割完这块地,又去别的地里割去了。

姑母虽然学历不高,但她知道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道理。转瞬间,我就上中学了。当时正逢十年动乱,上学是半工半农。胳膊肘下夹两本书去上学,放学回家不是给家里砍柴、拔猪草,就是给生产队耕牛割草,担土捂肥,一回家就情绪低落,加上父母奚落,让我在家里劳动挣工分减轻家庭负担。我感到前途渺茫,就自曝自弃,不好好学习,姑母看出了我的心思,她就对我说:“孩子你还小不懂事,不好好上学咋办,你家人口多,只有父母两个劳力,缺吃少穿,都是暂时困难,不学习有啥出息,咋能走出山村呢?你是老大,你家妹妹弟弟还靠你带个好头哩。”

郭世斌:我的姑母


过了几天,她来我家,用自己上山采药,挣来的年底公分钱等,给我买来了衣服、钢笔、本子、书包等学习用具。姑母对我的学习重视和严格要求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再苦再累也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她的三儿一女如今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了姑母的照顾,我时常就吃住在她家。在油灯下表兄弟俩一块儿学习,一块儿讨论问题,第二天起来鼻子窟窿熏了两个黑洞洞,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上高中时,恢复了高考招生制度,知识成就了我和表弟俩,我们都端上了“铁饭碗”,表弟翻过秦岭求学,我在当地上师范。

姑母不仅是一个贤妻良母,还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女儿、好儿媳,也在生产队当过妇女队长,乡上当过妇联主任,是受到领导表彰的劳动模范。

姑妈二十多岁,正遇上新中国成立,风华正茂,村子有了用武之地。她利用自己的号召力,第一个组织大家成立了六家院互助组,组织大家一块儿生产。田间地头,经常看见她背着大孩子劳动,犁地、播种、收割、扬场等生活场景,处处都有她的身影。由于辛勤地付出,当年粮食产量每亩达到了400余斤,比单干户超出100多斤,受到县、乡干部好评,她的成功经验被推广到各乡各村。

郭世斌:我的姑母


1958年,全国掀起大炼钢铁,提出赶超英美口号,姑母踊跃参加,成为妇女突击队一员。她带着三十几个妇女上棣花南沟采铁矿石,一天运四趟,保证了土炼钢炉正常生产。由于表现突出,当年被评为乡、区、县级劳动模范,还奖励了一个瓷缸子,上面写着“人民公社大跃进万岁”几个字,至今保存完好。

解放后,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三级所有管理以来,姑妈一直担任棣花老九队妇女队长,急群众所及,想为群众所想,谁家有困难,她放下自己的事情去帮忙。刘家长辈刘耿吉和一个邻里韩某某因地基、自留地界石闹矛盾,打闹的不可开交,动用了棍棒䦆头等,韩家三天都吓得不敢出门,谁也调解不下。姑母知道后,挺身而出做两家工作,最后化干戈为玉帛,解决了纠葛,让两家人握手言和,当时在村、组被传为佳话。

郭世斌:我的姑母


我十二三岁时,记得村里有一口大钟,每天她早早地去敲钟,催大家上工。到了三夏忙天,她烧好大桶竹叶茶送到大场上给大家解暑。到了上午,她又头顶烈日,赶牛拉着碌础在大场上碾麦子,别人替换她,她也不让,总是说“我还行”。生产队有个五保户叫岳娇娃,儿子因为棣花大队修建千条沟水库塌方不幸殉职,他成为了孤寡老人。姑母见他行动不便,就经常义务去照料伺候,每次做了好吃饭菜,总是先给五保户老人送去吃。有时五保户老人生病了,她亲自领去看。像倒水、烧炕、洗衣服这样的活,总是干的不厌其烦,五保户老人逢人就夸奖姑妈:“郭秋绒这娃,不是亲女子,比亲闺女还好!”

一九七八年十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在祖囯九百六十五方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土地分配到了各户,农民在自已的土地上耕耘播种收获,日子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根据国家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姑父工作三十多年了,姑妈全家可农转非,享受城镇户口,吃商品粮。姑妈在亲戚儿女们相劝下无奈进城。原分配全家的土地交回了队上。按政策她门前自留地和菜地可以不退,留作坟地或种菜,但是姑母果断地全部上交了。她说“棣花老九队人多地少,咱是党员,就要听党话。"以至于姑母姑夫逝世后回故地,表兄弟买坟地葬埋。

郭世斌:我的姑母


2011年5月22日这一天我永远忘不了!

全村人聚集在姑母生前的院落为她送行,棣花镇党委副书记、棣花村党支部书记雷福朝,率领全体党员为德高望重的姑母举行了一次高规格追悼会,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人民的好女儿,我至亲至爱的姑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终生眷恋的这块热土。长长的队伍穿白戴孝,在一片哭声中,送别姑妈遥遥远行。

商山低头,丹水含泪,一位教子有方,孝敬父母,淑德贤惠,见贤思齐,邻里称颂的人,也是我的姑母,她永远地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生她养她的棣花故里。丹水蜿蜒频回首,杨柳依依动哀情。别了,我的姑母,别了,我最亲的人!愿你在天国安息,愿神灵庇护她的儿女幸福安康!

郭世斌:我的姑母

作者简介:郭世斌,男,丹凤县棣花古镇人,中共党员,商洛写作协会会员,商洛棣花古镇乡土文化研究院会员,自由职业,喜欢阅读、探险,爱好文学,业余时间写点生活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