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甘泉潤澤朔州大地——朔州市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綜述

歲月不居,文化永存。地處山西省北部、晉蒙交界區域的朔州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厚重。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金戈鐵馬、氣勢豪邁的邊塞文化;在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紅色文化;有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的改革文化;有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時代文化……放眼朔州大地,一磚一瓦皆有文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近年來,朔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緊緊圍繞“大力學習弘揚右玉精神、堅定不移推動轉型發展”工作主題,堅持守正出新,加快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積極打造“書香朔州”,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演出,著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在文化繁榮興盛中奮勇爭先,讓廣大群眾擁有更多文化獲得感,讓“古今輝映、詩和遠方”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改革創新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2019年8月1日晚,歷時半年,精心製作、精雕細琢的大型山水實景劇《尋夢桑源》在金沙植物園正式免費首演。這部大型山水實景演出以朔城區濃厚的歷史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桑乾河為創作源泉,深入挖掘朔州地域文化,將人文歷史的代表性元素藝術性地重現,以聲、光、電現代技術為手段,以藝術化再現尋夢桑源、追夢新時代的壯闊歷程為主線,謳歌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艱辛跋涉、建設美麗家園的奮鬥精神,得到了廣大市民的高度讚譽與深深喜愛。

近年來,我市把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作為全市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文化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如《尋夢桑源》這樣的反映朔州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文藝精品不斷湧現。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為有犧牲多壯志》、電視劇《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新聞廣播劇《右玉人家》等文藝精品贏得了廣泛讚譽。

旅遊品牌建設得到加強。特別是我市境內共殘存歷代長城327千米,主要為漢、北齊和明代長城。明長城佔絕大多數,有內外兩條,外長城從平魯區北墩村起,經右玉,到左雲、大同;內長城由忻州市偏關縣老營丫角墩入境,經利民堡、南西溝、石湖嶺、陽方口、廣武城,沿山陰南、東部到平型關,接河北省的內長城。依託此雄厚資源基礎,我市大打長城品牌,推進“長城博覽在山西,精品攬要在朔州”品牌建設,舉辦了朔州長城交響音樂會、塞上朔州長城國際旅遊節、烽火邊塞旅遊文化嘉年華等活動,賦予了烽火邊塞新的時代意義和文化內涵,更好地滿足了新時代大眾旅遊需求,同時也為遊客和市民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旅遊休閒體驗。一個“長城朔韻、塞上綠洲”的新朔州正吸引著八方遊客紛至沓來。

此外,我市堅持文化為民、文化惠民,大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努力發展節慶文化活動,中國·應縣釋迦塔國際旅遊文化節、中國·右玉西口風情生態旅遊文化節、右玉森林音樂會、中華門神文化藝術節等一系列特色節慶活動連續成功舉辦,精心打造一個個凸顯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節會,有力地宣傳了朔州文化,提高了朔州的知名度。今年截至目前,共組織重大節日文化惠民展演、新年新樂歌會等節日文化活動和展覽展示80多場,還深入開展送戲下鄉、農村公益電影放映,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文化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成立了朔州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隊,推進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山陰縣、應縣成為省級試點。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懷仁市、右玉縣融媒體中心建成。鞏固深化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以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為突出特點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獲得感不斷提升。

守望文明地域文化傳承弘揚

2019年5月,《朔州大秧歌音樂》一書出版發行。該書的編著歷時十餘年,共分概述、圖表、劇種音樂和人物介紹四大部分。該書對傳承和弘揚朔州大秧歌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研究朔州大秧歌音樂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2019年9月20日晚,第二屆山西藝術節“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山西省廉政文化優秀劇目展演——由右玉縣晉北道情傳習所演出的道情廉政戲《于成龍》在山西大劇院小劇場上演,迎得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2019年9月21日晚,應縣耍孩兒綜合藝術團新創現代戲《扶貧路上》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華夏劇場上演,亮相第二屆山西藝術節。該劇以跌宕起伏的劇情、詼諧幽默的語言、鮮明的地方特色而受到了省城人民的歡迎。

近年來,我市深入挖掘朔州地域文化特色,大力推動優秀傳統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崇福寺、廣武古城、朔州老城、應縣木塔等古蹟遺存在保護中開發,右玉道情、應縣耍孩兒、朔州秧歌、賽戲、懷仁旺火習俗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發展,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新風采。

藉助“三小”、“山花獎”展演活動,圍繞黨的十九大、核心價值觀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各級非遺文化院團著力藝術創作生產,新編新創了《勸孝》《山裡的女人》《拆遷風波》《村官》《扶貧路上》等30餘部充滿地方特色的現實主義題材戲曲作品,搬上舞臺深受群眾歡迎。其中,新編現代耍孩兒戲《勸孝》獲國家級“杏花獎”戲曲類優秀劇目獎。

此外,全面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立了文物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完善了文物安全四級責任制和文物保護巡查制度;壯大文物保護員隊伍,創建“朔州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巡查工作微信群”,完成了全市327千米內外長城的資源調查,朔州文物安全巡查“微來微去”“群來群去”的工作模式受到省文物局的肯定;建立了長城“四有”檔案,積極推進“文明守望工程”,朔州文廟、應縣觀音閣等9處文保單位被社會組織和個人認領認養;推薦右玉寶寧寺等5個省級重點文保單位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神頭三大王廟等18處市縣重點文保單位申報第六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舉辦了朔州市歷史文化根脈研討會;啟動《朔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說》整理編輯工作;積極推進鄉村文化記憶工程資料收集、整理、建檔工作,地域文化得到大力傳承弘揚。

聚焦融合文旅產業加快發展

在第四屆山西文博會上,懷仁籍的山西工藝美術大師——麻淵帶著他的刻瓷新作亮相此次文博會。此次麻淵新創作的是廣武長城系列作品,他以刀代筆將長城生動的刻畫在茶具和文具的瓷面上,讓藝術和生活完美結合,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

刻瓷是集繪畫、書法、刻鏤於一身,用特製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劃、鑿鐫各種形象和圖案的傳統藝術,其最大的難度和特點就是要在不到1毫米的釉面上,通過一把把不同型號的金剛刻刀,將人物、山水、花鳥等凡是能著墨於紙上的事物,都“繡”在瓷器上,瓷盤經過一番刀雕斧鑿,瓷賴畫而顯,畫依瓷而傳,近觸有手感,遠觀有筆墨,既有金石趣,又含有筆墨韻,在靈動中彰顯精美瓷韻。

除了陶瓷藝術品刻瓷外,我市的微雕製作、烙鐵畫製作、人工刺繡、玉米皮編制、剪紙和應縣木塔製作等文創產品也極具影響力。

近年來,我市堅定不移推動轉型發展,構建“2+7+N”現代產業體系,把文化旅遊業作為打造全市戰略性支柱產業。以生態立市為戰略驅動,堅持“舉右玉龍頭、走生態之路、打長城品牌”的路徑選擇,加快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大力打造文化旅遊支柱產業,重點打造以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為龍頭的佛教文化,山陰廣武漢墓群、廣武古城為重點的邊塞文化,殺虎口為代表的西口文化,尉遲恭故里為核心的門神文化,懷仁金沙灘、清涼山景區為代表的遼宋軍事文化、楊家將文化,朔州老城、崇福寺為代表的都市休閒文化,平朔露天煤礦、神頭一電廠為核心的現代工業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都市文化觀光體驗區。

同時,我市整合資源要素,紮實推進右玉生態文化旅遊區、懷仁金沙灘影視基地、西山體育比賽訓練基地等項目建設,文化產業成為我市轉型發展新的增長極。特別是加強對現有文化產業的提升改造,通過整合工藝陶瓷、民俗剪紙、傳統鎏金工藝、傳統釀造工藝等精品項目,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效益,培育了一批骨幹文化企業。如今,剪紙、刺繡、麵塑……這些獨具朔州文化特色的民間手工藝製品,在市場的推動下,逐步形成了集歷史研究、作品展覽、產品研發、生產營銷為一體的產業鏈條,使這些民間手工藝製品成為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漸漸形成了氣候,受到市場的熱捧。新春將近,正忙著趕製喜字福字窗花剪紙的侯彩英說:“今年的剪紙銷售特別好,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春節前。”

今天,在朔州這塊朝氣勃發、魅力四射熱土上的人民,正以更堅定的文化自信,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抒寫著新時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精彩故事。

文化甘泉润泽朔州大地——朔州市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综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