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為公的宋王,固讓太子位

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已經病入膏肓,在張柬之、桓彥範等一班重臣的擁戴下,太子李顯發動了第二次“玄武門之變”,一舉誅滅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迫使武則天宣佈傳位給太子,中宗復辟成功。

以天下為公的宋王,固讓太子位

中宗即位之後,憐恤侄子李成器十幾年來在則天皇帝威儀下忍氣吞聲地過日子,於是改李成器為蔡王,加賜實封四百戶。誰知李成器竟堅辭不受,自言不敢當大任,依舊為壽春郡王。

中宗被韋皇后及安樂公主毒殺以後,中宗的兒子溫王李重茂曾居帝位,並進封堂兄李成器為宋王。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個兒子,也就是李成器的三弟。當時,李隆基正住在唐長安城內的隆慶裡,“隆”與“龍”字音韻相通,韋皇后稱制之後,又改元“唐隆”,恰與李隆基名諱相符。

李隆基準備推翻韋后政權的事情,李成器並不知曉,但是,李成器注意到了幾個“隆”字的重疊出現,以及和“龍”的諧音。他將這些告訴了自己的二弟、三弟,這些偶然因素都更加堅定了李隆基要推翻韋氏、鞏固李唐統治的決心。

當韋氏勢力被徹底消滅以後,李隆基親自飛騎謁拜父親李旦,請求赦免先斬後奏之罪。李旦上前抱住隆基哭著說:

“宗社禍難,由汝安定,神徵萬姓,賴汝之力也!”

意思是說:我們李姓一族的災難,是由你安定的,國家百姓的平安,也是由你出力保護下來的,我該感激你,怎麼能怪你呢?

以天下為公的宋王,固讓太子位

於是,相王李旦再次登上大唐皇帝的寶座,李隆基被拜為殿中監,專管皇帝的衣食住行,並進封為平王。而朝中大權,大部落到太平公主手中。

睿宗即位之後,立即命皇長子李成器為左衛大將軍,仍保留宋王封號。

古代帝王認為,登基之後,儘快確立皇儲是保證國家穩定及長治久安的重大舉措,但這個問題對睿宗來說卻是個難題。

李成器是嫡長子,又在睿宗第一次做皇帝的文明元年曾被立為太子。按古制,嫡長子繼承大統是順乎天理的,但三子李隆基在討伐韋氏之亂中為社稷、宗室立有大功,可以說,沒有李隆基推翻韋氏統治,就沒有睿宗李旦的二次登基稱帝。因此李旦左右為難,躊躇不定。

對於父親的心思,李成器非常清楚,經再三考慮之後,一天他鄭重地在朝堂上對睿宗說:

“儲副者,天下之公器。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若失其宜,海內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請。”

就是說,太子是皇帝第二,是天下人共同的大事,時局太平的時候,應該遵從古訓立嫡長子,而國難當頭,誰對國家社稷有功,就應該由誰來擔當儲君大任。如果處理得不合時宜,就會使天下人失望,這對國家百姓來說都不是件好事。臣下今日願以死請求皇上,顧全大局,立三弟李隆基為太子。

以天下為公的宋王,固讓太子位

說完這番話之後,一連幾天,李成器都立在朝堂上哭泣不止,要堅決讓出太子之位。這時公卿大臣們也紛紛表態,說臨淄王李隆基對社稷有大功,合該居儲位。睿宗讚賞和感激李成器的一番誠意,答應了他的請求。

李隆基得知之後,又以李成器嫡長,再度抗旨固讓,睿宗不許,於是下詔說:

“左衛大將軍、宋王成器(李成器),朕之元子,當踐付君。以隆基有社稷大功,人神合屬,由是朕前懇讓,言在必行。天下至公,誠不可奪。愛符立季之典,庶協從人之願。成器可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別加實封二千戶。賜物五千段,細馬二十匹,奴婢十房,甲第一區,良田三十頃。”

這段旨意表達了兩重意思,首先肯定了李成器具有合法繼承皇位的權力,並表彰了他為國為民著想而讓皇帝位的大義之舉,對此行為國家給予優厚待遇,同時也明確宣佈李隆基已身為儲君,將來要繼任大統。

自此,儲君確立,國家安定,經濟發展。後來玄宗皇帝李隆基即位,勵精圖治,使大唐盛世聞名天下,國力雄厚震懾海外各國。歸其根源,與李成器以天下為公,捨棄私利,固讓太子位,換得國家太平、兄弟和睦的大義之舉是分不開的。

李成器因此舉動博得了君父、兄弟及眾大臣的一致好評,獲得了高官厚祿的封賜。如雍州、揚州大都督都是正二品大員,而太子太師則位居一品,承擔著訓教太子之職,是一個寧可缺失,也決不會由不稱職者就任的重要位置。

以天下為公的宋王,固讓太子位

由此可見,這一職務責任之重大,其品行要求之嚴格,必須由帝王極信任之人方可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