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這座“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時光記憶到底是什麼?

紅網時刻記者 張興誠 長沙報道

臨近年尾,如果要盤點長沙這座城市在2019年裡的榮譽獲得,上個月榮登“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單,應該是每個長沙市民倍感榮耀的事。而且長沙已連續12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並首次獲得“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單項獎”。

長沙連續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它自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城市交通、樓群建築、生活方式等翻天覆地的巨大變革有關,也和它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有關。“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這塊金字招牌,鐫刻著這座城市數十年的發展與變化,見證著一個時代的變遷。

那麼,我們如何描述與這座城市有關的豐富多彩的七十年時光呢?

长沙,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时光记忆到底是什么?

1955年,長沙火車站(小吳門)的大門。

是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嗎?

南門到北門,七里又三分。

這是長沙老話對長沙城的生動描述。

7.3華里只是今天很多人每天跑步的基本路程,6.7平方公里是一個短時間內就能對其中的一草一木都無比熟悉的區域,70年前的人們一定預測過這座城市的變化,但恐怕做夢也不曾想到,70年後的長沙全市建成區面積會增加到567.32平方公里,整整擴大了84.7倍。

是越來越便利的交通嗎?

建國之初的長沙僅有11輛公共汽車,還是以木炭為燃料的老爺車,而如今,全市276條公交線路日均客運量達到了226萬人次,這還不算8000餘臺出租車每日接送的70萬人次的乘客量。

彼時的長沙,地鐵更是一個科幻級的存在,而今天,這座城市的地鐵運營里程已達538公里,日均客流量最高超過100萬乘次。

便利的自然不僅是區域內的交通——直通23個省會及直轄市的高鐵,里程長達538公里的水運航道,年旅客吞量已經突破2500萬人次的黃花國際機場,這些,都讓長沙與全國各地、與世界實現了更加緊密的聯結。

是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嗎?

從百廢待興時的一窮二白,到躋身萬億俱樂部,這是怎樣的一種變化?

數字雖然不能說明一切,但數字確實可以說明很多——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2.87億元攀升到2018年的1.1萬億元,實現了從百億、千億到萬億的歷史性飛躍;在全省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從建國初期的10%左右提升到2018年的30%左右,長沙以全省5.6%的土地面積,創造了湖南30%以上的GDP和財政收入,彰顯了省會擔當。

長沙還是全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總量在全國城市的排位,從1978年的44位躍居到2018年的第14位;在省會城市的排位,也從1978年的第15位提高到2018年的第6位,成為省會城市競爭和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逆襲者”,被媒體譽為“黑馬長沙”。

长沙,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时光记忆到底是什么?

高果糖廠提質改造後的休閒廣場。

是人民生活不斷的改善嗎?

1952年的長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只有131元,農村居民則只有40多元,而到了2018年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已經突破50000元大關,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也增加到了近3萬元。曾經不可想象的私家車,如今百戶城鎮居民中平均已擁有69.2輛,農村居民中平均已擁有57.1輛。九年義務教育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5.6,在校大學生增長了262倍達到70.35萬人,衛生機構數量增加了133倍,人均預期壽命也由70年前的不到40歲增加到了現在的79.5歲,貧困村更是已經全部出列。

如果有人從70年前的長沙穿越而來,看到此情此景,感受到這些觸手可及的變化,一定有隔世之感。

是的,全國第10、中西部第一的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就已經足以說明一切了。

是越來越強的創新能力嗎?

新中國成立之初,長沙僅有2所高等院校,創新平臺幾乎為零,科技水平極低。而到了2018年,在長高等學校已經達到51所,另有科學研發機構95個,兩院院士61名。

這座城市的專利授權量超過2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0.3件,居全國省會城市第6位、中部省會城市首位。

2018年這一年,這座城市獲國家級科技獎21項,佔全省的78%、全國的7.4%,其中一等獎就有四項。近些年更是湧現出超級計算機、超級雜交稻、磁浮技術等世界先進科技成果。

长沙,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时光记忆到底是什么?

長沙智能終端產業園比亞迪電子項目規劃年產8000萬臺智能終端設備和泛網絡產品,是一流的電子類“超級工廠”。

是越來越強勁的開放活力嗎?

截至2018年,全市有外貿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2202家;481家企業在全球89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了659個項目,投資總額累計超過了158億美元;落戶長沙的世界500強企業達156家。

長沙黃花機場進入“雙航站樓、雙跑道”運營時代,通航海內外145個機場,開通國際及地區客運航線46條、國際全貨機航線6條,構建起輻射東亞、東南亞、南亞三大核心腹地,連接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的航線網絡,四小時航空經濟圈可覆蓋全球1/3的人口;中歐班列(長沙)開通10餘條歐亞城市專線;湘品從長沙新港上船可通江達海。

先後獲批的黃花綜保區、臨空經濟示範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等國家級開放平臺,讓長沙的開放平臺持續完善。

這裡擁有1個國家一類口岸、2個口岸作業區、2個特殊監管區、8個監管中心(倉),不久前剛剛入選首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城市名單;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成功舉辦,世界計算機大會永久落戶長沙。

目前,長沙已與五大洲31個國家的52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建立友好合作關係,與214個國家(地區)實現貿易往來。2018年,長沙進出口總額達193.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7.8億美元,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千多倍。

每一項成就都足以震撼人心,每一項成就都足以讓人心潮澎湃。

這些成就每一項都在描述這座城市的變化,但每一項成就都不足以描述這座城市的偉大變遷。

但我們卻可以透過它們,看到由它們賦予這座城市的別樣的特徵——

這是一座山明水秀、人傑地靈的城市。

這是“一帶一部”的首位城市。

這是長江經濟帶的中心城市。

這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

长沙,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时光记忆到底是什么?

12月2日,長沙市芙蓉路上的銀杏樹還綠黃相間(上),到了12月11日,樹葉已變成金黃一片(右)。實習生 肖琦瑋 記者 王珏 攝

這更是一座智能製造之城,一座文化創意之城,一座宜居幸福之城,一座經濟高質量發展之城。

這座城市用70年的時間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繁榮興盛”的鉅變。

這座城市用70年的時間實現了從“七里之城”到“現代都市”的鉅變。

這座城市用70年的時間完成了從“內陸封閉”到“創新開放”的轉變。

這座城市用70年的時間完成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轉變。

回望漫漫來路,長沙曾“倒海翻江卷巨瀾”。

注目腳下行路,長沙正“快馬加鞭未下鞍”。

展望未來前路,已經連續12年獲得“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的長沙,必能在新時代創造更大的發展奇蹟,為這座城市的人民,為三湘四水的人民,為這個國家的人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