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搪瓷杯信息量勝過二維碼

申晨間 | 一隻搪瓷杯信息量勝過二維碼

一隻搪瓷杯,曾經是它的主人屬於某個集體的象徵物。

“當時的搪瓷杯就相當於現在的名片。看一眼上面的字,就曉得儂是哪個單位的了。”

鄭修寧今年65歲,在她的印象裡,擁有一隻單位裡發的搪瓷杯,曾經是讓上海人有榮譽感的一件事。

“因為當時發搪瓷杯的都是比較牛的單位。我的單位是民用建築設計院,屬於‘臭老九’,阿拉是沒杯子的。”她說。

申晨間 | 一隻搪瓷杯信息量勝過二維碼

擁有一隻單位發的搪瓷杯,曾經是讓上海人有榮譽感的一件事。

在那個年代,一隻搪瓷杯,是它的主人屬於某個集體的象徵物。

鄭修寧雖然沒有搪瓷杯,但她有一隻單位裡發的搪瓷碗,上面寫著“民用院 059號”,也是歡喜得不得了。

“老早去同濟讀書,到食堂吃飯拿著這隻碗,我覺得老‘扎臺型’的。當時的搪瓷杯就相當於現在的名片。看一眼上面的字,就曉得儂是哪個單位的了。”她說。

鄭修寧也去看了搪瓷杯的展覽。儘管她不是工人,但由於搪瓷杯在上海曾經如此盛行,她發現其中有幾隻杯子竟然概括了她的一生。

她在微信朋友圈裡曬出圖片,一一配上解說。

申晨間 | 一隻搪瓷杯信息量勝過二維碼

看完搪瓷杯展覽,鄭修寧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消息。

“這隻杯子上的‘淞南’二字吸引了我。我們初中沒書讀,第一次離開家是到寶山的淞南公社學農,那是1971年。”

“學農回來在上耐二廠隔壁的玻璃器皿廠學工,那會兒對耐火材料很感興趣。”

“工作後,第一次參加通風除塵設計改造項目就是上海立胎廠,在臨平北路那裡。現在已經拆了,造了住宅。”

“1990年左右,曾經參加過人民電器廠的改建工程。”

“平涼菜場是老公小時候經常買菜的地方。”

“我現在退休了,上的老年大學就在交通大學裡面。”

不光是鄭修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除了90後以降,幾乎每個上海人都能從搪瓷用品上想到一段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在幼兒園裡,課間休息用迷你搪瓷杯喝過豆漿、樂口福;

家裡爸爸媽媽的搪瓷杯用來裝辣油、蔥油、豬油,放糖醋排骨,拷桔子汽水;

工作後,在單位裡領到屬於自己的搪瓷杯碗;

結婚的時候,除了“三大件”,搪瓷臉盆、搪瓷痰盂罐也被看作重要的陪嫁品。

申晨間 | 一隻搪瓷杯信息量勝過二維碼

帶雙喜字樣的臉盆以及痰盂等,曾是上海人結婚的陪嫁品。

在這座城市裡,搪瓷曾經如此普遍地滲透於人們的生活,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

上海,就是中國搪瓷工業的起源地。

1916年,英國人麥克利在閘北顧家灣(現中山北路、恆業路附近)開設了廣大工廠,這是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最早的搪瓷廠。

因為搪瓷是舶來品,許多老上海人喜歡稱它為“洋瓷”。

次年,中國留學生劉達三與嘉興商人姚慕蓮合資在閘北創設中華美術琺琅廠,生產面盆和雜件等搪瓷製品。這是中國人自辦的上海首家搪瓷廠。

到1928年,上海最大的四家搪瓷廠鑄豐、益豐、中華、兆豐的產量已佔全國搪瓷製品總產量的90%以上。

申晨間 | 一隻搪瓷杯信息量勝過二維碼

1948年,泰豐搪瓷廠刊登在上海報紙上的廣告。

彼時,搪瓷還屬於“奢侈品”,裝點著體面家庭的生活。

比如,大戶人家出身的作家張愛玲1947年在散文《中國的日夜》裡就寫到,自己用網袋提著“洋瓷蓋碗”去菜市場買豆腐和甜麵醬。

一直要到1956年,輕工業部研究制定搪瓷製品標準,才開啟了日用搪瓷“家家有,人人用”的序幕。

申晨間 | 一隻搪瓷杯信息量勝過二維碼

上世紀60年代,上海久新搪瓷廠生產的茶盤。/姜慶共 提供

不過鄭修寧記得,下鄉時買搪瓷碗、結婚時買搪瓷臉盆都需要憑票。

搪瓷這樣東西在生活中雖然無處不在,卻不是想買就能買,讓它多了一種稀缺感、珍貴感。

前不久,馬繼秋遇到了一對曾經在搪瓷廠工作的老夫妻。

“那位阿姨在職時專門負責製作搪瓷杯上面的文字。她說在那個年代,工廠都會定製自己的廠杯發放給職工,所以訂單量非常大,遇到十幾萬人的大廠訂單,根本生產不過來。”

她每天平均要製作600只杯子,最多的一天製作了1100多隻,多次獲得工廠年度超產獎。”

“我給她算了一下,在她的職業生涯裡,至少親手製造了上百萬只搪瓷杯。”

申晨間 | 一隻搪瓷杯信息量勝過二維碼

搪瓷廠曾經訂單量相當大,因為幾乎每個廠都會定製廠杯。

那麼全上海的數據又是怎樣的呢?”

上海搪瓷工業大事記記載,1986年,上海搪瓷行業全年總產量為3.3萬噸,產量、利潤、出口量分別佔全國搪瓷行業的20%、50%、35%。

然而這一切在90年代戛然而止了。隨著不鏽鋼、鋁合金、塑料等價格更低廉、形態更豐富的材料逐步進入市場,搪瓷忽然消失匿跡了。

申晨間 | 一隻搪瓷杯信息量勝過二維碼

“學習強國”前不久推出建國70週年限量版搪瓷杯

當馬繼秋準備為展覽收集一千隻搪瓷杯的時候,他發現真要找起來卻很難找到。

別說其他人了,就連那對在搪瓷廠工作了一輩子的老夫妻,家裡也一隻搪瓷杯都不剩了。

“這個東西連廢品站都不收。”馬繼秋說,“搪瓷雖然是鐵質的,但因為外面掛了一層釉質,沒有辦法直接回爐,所以很難回收再利用。”

有一天,他在離三林老街不遠的凌兆新村碰到幾個阿姨爺叔,問起他們家裡有沒有搪瓷杯。

其中一位82歲的老爺叔把他帶回家,打開冰箱,只見裡面有一隻保養得很新的搪瓷杯,上面寫著“上海第二電錶廠”,杯子裡裝著豬油。

老爺叔當場把豬油倒出來,把杯子送給了他。

申晨間 | 一隻搪瓷杯信息量勝過二維碼

爺叔不僅保留了搪瓷杯,還珍藏著工作證以及年輕時的老照片。

“他說這隻杯子他用了很多年。他或許也不捨得,但是在大家看來,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東西。”馬繼秋說。

更多的時候,他只好去拆遷的地方蒐羅——當人們搬離老房子的時候,象徵著過去生活方式的搪瓷杯,被時代的車輪碾壓過去了。

話說搪瓷真的快要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嗎?好像也不盡然。

比如現在年輕人喜歡買一口琺琅鑄鐵鍋。這個搪瓷和琺琅啊,用搪瓷廠老法師的話來說,就跟“番茄”、“西紅柿”一樣,實際上是一個東西。


申晨間 | 一隻搪瓷杯信息量勝過二維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