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經濟保持穩定的增長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出路

樊綱:經濟保持穩定的增長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出路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認為,中國經濟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民營企業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無論國內外形勢如何變化,中國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經濟穩定的增長才是解決國內外一切問題的根本出路或者根本措施。
部分企業退出市場具有周期性和必然性
新京報:如何看待近年民企投資的表現?
樊綱:民企投資下滑應該有多種原因。首先是中美貿易摩擦這一外部因素帶來的不確定性。企業投資看未來收益,而不確定性使得企業無法計算收益和成本,自然導致企業投資的低迷。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2006年和2007年、2009年和2010年,中國經歷了兩輪的經濟過熱。在歐美國家,它們用經濟危機的辦法,通過大規模的倒閉、系統的崩盤來剔除過剩產能。與之不同的是,中國經濟主要採取軟著陸的辦法出清過剩產能,但大量的過剩產能遲遲沒有被出清。從2011年左右開始,中國的經濟政策開始轉向收縮,2015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明確“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自此,市場才真正開始了出清的過程——2016年去產能、2017年去槓桿、2018年和2019年出清進入尾聲。在這一過程中,包括民企在內的一批企業退出市場。但要看到這種退出在一定意義上具有周期性和必然性——在經濟過熱時設立的企業不可能全部存活下去。歷史上可以看看其他國家,在市場經濟的週期中經過一輪一輪的淘汰、一輪一輪的兼併重組、一輪一輪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很多的企業要被退出、註銷,最終在一個產業中的企業從幾千上萬家出清到只剩下兩三家。現在看,這一輪過剩產能還沒有完全被出清但到了接近尾聲的階段。


民間投資不旺盛還有一些體制性的原因,比如保護民企的產權制度尚不健全。從金融環境看,國內貸款利率高於國外的貸款利率,企業在國外貸款相對容易,一些企業並不是沒有投資而是選擇到了國外去投資。
要從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來看待民間投資不是很旺盛這一現象,民企只是根據市場變化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要政府和國企多投資一點,來彌補需求的不足。從這個角度看,在過去幾年,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中國經濟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新京報:如何看待中國當下的經濟形勢?
樊綱:討論中國經濟形勢,要分析清楚形勢背後的各種因素。只有清楚了原因之後,我們才能客觀看待形勢的變化和經濟問題。在我看來,中國經濟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民營企業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一方面,在短期結構調整上,我們不能打斷市場出清的過程,只有過剩產能出清了,中國經濟的潛力才能發揮出來,中國經濟才能保持穩定的增長。另一方面,在長期的結構調整上,中國依靠自主創新發展高端製造業、高科技產業,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也需要針對現在不同的經濟問題,採取不同的措施,一個個解決這些問題,使得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面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摩擦,中國經濟的未來最終取決於我們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而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包括了我們要使經濟保持平穩的增長。因為中國經濟只有持續增長10年、20年後,有些人看到遏制不住中國的發展了,才會開始認真和你坐到談判桌上談判。
總之,無論國內外形勢如何變化,中國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經濟穩定的增長才是解決國內外一切問題的根本出路或者根本措施。
計算潛在增長率要看到各種因素的新變化
新京報:你提到中國經濟增長還有很大的一個潛力,最近經濟學界也在討論中國潛在增長率的問題,你如何看這一問題?
樊綱:對於潛在增長率的計算,經濟學界有些爭議。我其實不太想討論這個問題,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在計算潛在經濟增長率時要看到各種因素的新的變化。
比如,如果用勞動力來計算潛在增長率,我們就要考慮到我們在計算時不能用勞動力的人數來計算,必須考慮到教育的因素,必須計算人力資本,用人力資本作為增長的要素分析、計算潛在增長率。怎麼理解?現在我們的勞動力確實在減少,但中國勞動力受教育的水平卻比以前大大提高了。現在勞動力大軍中,高中水平以上的人佔了很大一部分。這麼大的勞動力教育水平的提高轉化為人力資本,如果把這一新變化考慮進去計算,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數據馬上提高了。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中國的資本結構與過去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資本含有的技術水平也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對於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爭議不斷。90年代時,中國經濟要保“8”沒有保住,當時中國經濟也是出現了週期的波動,面臨和現在一樣的問題——產能過剩、地方債務高企等。很多人都覺得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往下掉,中國經濟不可能再有高增長了。但事實證明,中國經濟後來又有了一輪的增長。
當然,我們確實也要考慮到,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和90年代有了不同——90年代時,農村人口千軍萬馬般進入城市,現在勞動成本有了很大的提升。從外部環境看,當時中國加入了WTO,而現在面臨著中美貿易摩擦,WTO在解體。但在我看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還在。我們這個14億人口的大市場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只有4億人可以說成了中等收入群體,人均GDP才是發達國家的六分之一,發展的動力也仍然強大。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付春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