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本來不是大腹便便、笑口常開,因為五代一個和尚才變成這樣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我們去寺院中進香、參觀或遊覽時,一進大門,便會看見一尊大腹便便,袒胸露乳,笑得合不攏嘴的雕像,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彌勒佛。關於彌勒佛還有一副對聯,描繪了他的形象: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佛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彌勒佛本來不是大腹便便、笑口常開,因為五代一個和尚才變成這樣

寺院中那麼多佛像,為何只有彌勒佛如此特別,他的身上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雖然我們總說“彌勒佛”,但彌勒只是菩薩,還不是佛。而且彌勒菩薩是唯一一位貫穿大小乘佛教的菩薩,在佛教中有重要意義:

從佛教史看,彌勒是唯一貫串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菩薩,遂成為大乘菩薩道的典型人物。(廖閱鵬《淨土三系之研究》)

關於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區別,可以看這篇文章: 。

在早期的佛教經典,如《增一阿含經》和《中阿含經》中,便出現了彌勒菩薩,說他是未來佛。

彌勒菩薩的名號可以意譯為“慈氏”。佛教認為,彌勒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後來彌勒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為一生補處菩薩,生於兜率天內院。

什麼是“一生補處菩薩”呢?“一生補處”原為“最後之輪迴者”之義,意思是經過此生後,來生定可在世間成佛,這也是菩薩的最高位——等覺菩薩。

彌勒佛本來不是大腹便便、笑口常開,因為五代一個和尚才變成這樣


據《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等經典記載,彌勒菩薩現居於兜率天,待此生盡,就會下生於人間,以補釋迦之佛位。

彌勒菩薩將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以三會說法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帶領大家一同昇天。彌勒的下生,意味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意味著救世,也意味著人間淨土的建立。

由於佛教中存在這種“彌勒下生化度眾生”的信仰,所以歷史上常有人打著彌勒下生的旗號犯上作亂。如《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八記載,北魏僧人法慶說自己彌勒下生,拯救眾生,要將北魏的江山改天換地:

(北)魏冀州沙門法慶,以妖幻惑眾,……雲“新佛出世,除去眾魔”。

武則天為了當上皇帝,也宣傳自己是彌勒下生。她於證聖元年(695)正月,加尊號“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上面我們說過,“慈氏”就是彌勒的別名。

彌勒佛本來不是大腹便便、笑口常開,因為五代一個和尚才變成這樣

最早的彌勒菩薩像,並非我們今天看的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模樣,多為面生八字須的男 性,佩平項圈、長項鍊,戴耳飾、手鐲等裝飾物,雙腳交叉而坐,被稱為交腳彌勒。這種彌勒佛像是從西域流傳來的,季羨林先生等學者認為,這種坐姿來自於波斯薩珊王朝的帝王造型:

連中亞新疆一帶直到中國內地許多壁畫和雕塑中的交腳彌勒菩薩,也都是受了波斯的影響。 古代波斯薩王、中亞帝王、貴族坐著的時候擺的就是這種姿勢。(季羨林《彌勒信仰在新疆的傳佈)

交腳彌勒的寶冠上,往往還裝飾著類似波斯薩珊帝王的皇冠標誌———仰月或日月。這說明人間的帝王也很青睞彌勒菩薩,往往用彌勒信仰來鞏固自己的皇權。

彌勒佛本來不是大腹便便、笑口常開,因為五代一個和尚才變成這樣

那麼我們在寺廟一進門看到的那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和尚塑像,又是誰呢?其實那也是彌勒佛,又被稱為布袋和尚。

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在明州奉化(現在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有一位僧人,法名契此。此人大腹便便,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出語無定,隨處寢臥。而且他幽默風趣,聰明智慧,整天與人為善,樂觀包容,受到當地人的喜愛。

彌勒佛本來不是大腹便便、笑口常開,因為五代一個和尚才變成這樣


傳說在後梁禎明三年三月三日,契此於嶽林寺東廊盤石上圓寂,臨終時他念了一首偈子: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契此就是彌勒佛的化身。因此,漢傳佛教就按照契此的模樣塑成彌勒佛像, 置於天王殿(一般是第一重殿)正中,受人膜拜。 這種形式從五代開始流行,到明時已成 為每個寺廟的固定規制,形成了中國化的彌勒佛形象。香客們一踏入寺院,便看到大肚彌勒笑臉迎人,會心生歡喜,產生一種很親切的感覺。

彌勒佛本來不是大腹便便、笑口常開,因為五代一個和尚才變成這樣

不過也有人對布袋和尚的傳說提出了質疑。北宋黃庭堅曾寫過一首《以香燭團茶琉璃獻花碗供 布袋和尚頌》: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 百億。若問下生時,不打這鼓笛。

黃庭堅的意思是,布袋和尚自稱彌勒化身,但他化生在人間,顯然沒有實現《彌勒下生經》中記載的建成人間淨土的目標。故而黃庭堅以“若問下生時,不打這鼓笛” 的詩句來表達自己婉曲的質疑:如果彌勒菩薩真的下生人間,他不會向人說“彌勒真彌勒,世人自不識”這樣 無關緊要的話,而是會以一力建成人間淨土為務。

彌勒佛本來不是大腹便便、笑口常開,因為五代一個和尚才變成這樣

除了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寺院的大雄寶殿裡往往還供奉著另一種模樣的彌勒佛雕像。

雖然彌勒現在仍然是菩薩,但他是未來佛,所以被佛教徒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往往被塑造為佛的形象,和燃燈佛(過去佛)、釋迦摩尼佛(現在佛)一同被供奉在大雄寶殿中,稱為“豎三世佛”(還有橫三世佛,即西方阿彌陀佛、中方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

彌勒佛本來不是大腹便便、笑口常開,因為五代一個和尚才變成這樣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彌勒佛本來不是大腹便便、笑口常開,因為五代一個和尚才變成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