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一提起史鐵生,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合歡樹,想到殘疾癱瘓,想到他對自己母親的懺悔與懷念。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初中的時候,讀到那篇《合歡樹》,我淚如泉湧,從此愛上了合歡花;到了高中,學習了他的《我與地壇》。當時因為年少懵懂,對於其中的一些句子理解不是太透徹,也不是太能體悟。如今年長了許多,再回頭來重新讀《我與地壇》,我對史鐵生這位作家的內心世界方才有了另外一種解讀與共鳴。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不似當年一拿到《我與地壇》這本書,就迫不及待地一口氣看完,這一次我選擇慢慢品讀,從字裡行間一步步走進史鐵生先生的真實生活中,感受他靈魂深處對生與死的思考與掙扎;同時,好奇心也驅使我想要走進那個陌生的年代,去探索那時所發生的一切,比如三年饑荒、文革、知青等等的故事。

一、何以解深憂——古園地壇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了四百多年。”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在生命最燦爛的季節,他雙腿殘廢,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人生的出路,按史鐵生的話來講,在人生最狂妄的年紀他卻滑落到痛苦的深淵。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在如此失意之時,命運在冥冥之中指引他來到了這個地方——離“家”很近的“地壇”。對於地壇景色的描繪,開篇作家的筆墨中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如“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又如“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片刻不息”,描繪之生動,彷彿作者在用擬人、用聲響、用敏感的心在捕捉著生命的律動。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作者還很擅長將大自然所賜予給人類的那些精彩之物或者美好瞬間用筆定格在時空裡,比如文中“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這些文字空靈而優美,就像是一幅動態的畫卷,讓我們在感受美的同時也看到了生命的可愛。雖然全文的基調帶著憂鬱與蒼涼,但每每讀到這段就會覺得,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寫出如此激情的文字。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裡,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古壇是個契機,在作者人生最荒涼的時境裡出現。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裡,作者更容易看到時間的流逝、看清自己的身影,同時也激起了他那份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懷,也正是這份情懷使文章顯得異常動人。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二、愛的領悟——母親、地壇與我


“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史鐵生與他的父母


每每讀到作品的第二個部分,我總是忍不住潸然落淚。作者對母親的思念、眷戀之情可謂感人肺腑。

當然,最真摯動人的還是母親對兒子的愛——作者的母親甚至寧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而這事卻偏偏無法替代,無法如願。

“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她是愛得小心翼翼,迴避著諸如“踩”“踏”一類的字眼,要事事照顧兒子男子漢自尊的母親;她是走遍整個園子惶急地尋找兒子,看到兒子後,卻稍微放心悄悄走開的母親;她是用頑強堅韌的意志承受著兒子的不幸帶給她痛苦與打擊的母親;她還是拼命用天使般的笑容想重新喚起兒子對生命的信心的母親。她很平凡,卻為兒子傾注著崇高且偉大的母愛。待作者慢慢體會到這種深沉的母愛時,母親卻已離他而去。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於是在古壇的老柏樹旁,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就多了個思念母親的兒子“從霧罩的清晨,一直呆呆地坐到鳥兒歸巢的傍晚,直至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幻想著母親還會像從前那樣再來這園中找自己。”此中景色的描寫,非常成功地渲染了一種物是人非的滄桑感,也把兒子思念母親的痛苦寫得非常深沉且悲哀。

這一部分為什麼會那麼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呢?我想大概是作者多處用了“設想”的方式,設身處地地想象母親當時的心情,這也很好地突出了母親的苦難與堅強,以及作者對“曾經對母親那樣倔強”的懊悔與痛苦,很值得大家借鑑。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三、人生感悟——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我什麼都沒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放。”

前兩部分分別是對古壇景物的描寫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後面的部分則是作者對人生的思考。

這篇作品的基調是帶著些憂鬱與蒼涼感的,就像史鐵生這個人一樣,從裡到外在看似熱鬧的外表下卻有著一種專屬於他自己的悲傷。但是,在作家的筆下並不是全部景物都是灰色的,在灰色的空間裡也有一些亮麗的色澤描繪,比如後面的部分,有對園子春夏秋冬的描寫,也有記敘在園子裡看到的各類人與事物。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藉助四季的景色更替,作者把古園中蘊含的活力、情趣傳神地描寫了出來。

他從古園中遇到的各色各樣的人物中,比如那對老人、愛唱歌的小夥子或者那個漂亮卻不幸的小姑娘中,悟出了“就命運而言,休倫公道”,“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等的人生哲理。

這些充滿智慧的話語每一句都擊中我心懷,我從中既讀出了作者的無奈與不甘,也讀出了作者頑強樂觀的生存意志。


“十五年前的舊人,就剩我和那對老夫老妻了。”

自從母親過世後,作者的心境甚是孤獨,可正因為對古園有這樣的一種情懷,所以無畏身邊的人來人往。印象最深的句子是這樣一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我們不必著急!”是啊,一個能將生死看淡的人,還會懼怕死亡嗎?

讀到這裡,對史鐵生先生的敬意頓時昇華,他不僅緊緊抓住了作為讀者的我的心,跟著他一點一點地走進他的文學世界,更讓我對這神奇的古壇產生了無限嚮往之情。我想,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古園、體驗一遍作者筆下的這些情感,這該是何其有幸啊!


曾經看過一個評論:“史鐵生先生走進了地壇中,又從地壇中走了出來,從深夜裡走到黎明後,從絕望盡頭走到重生起點,一次次用自己的筆尖向生命致敬。”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不錯,如今的他已經不在人世,但是我相信他所留下的這些精神財富足以讓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受益終身。那股無形奔騰的力量,也將一直默默無聲地陪伴著我們、激勵著我們一路高歌。


向有限的生命致敬——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