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青島2050遠景規劃打造國際大都市

2019年,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啟動編制《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9-2035年)》,

圍繞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國際大都市總體目標和打造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全面完成2050遠景發展戰略及系列專題研究。提升青島鏈接全球、通達全國、輻射區域能力,支撐“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建設。推進青島都市圈研究,提升青島區域中心城市能級,攜領半島區域一體化發展。

一、建立空間規劃體系“有高度”

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清晰劃定“三區三線”,逐步建立科學高效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整體謀劃開發保護格局,全力推動一張藍圖統全局、一張藍圖繪到底。

資源調查知家底。站在“國家立場”,開展第三次國土調查,摸清全市土地利用現狀,初步建立全市自然資源框架數據;各區市調查初步成果全部一次性通過國家級核查,進度和質量均居全省前列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戰略引領高站位。堅持站在未來看青島,把青島放到國家戰略佈局中去謀劃。圍繞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國際大都市總體目標和打造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全面完成2050遠景發展戰略及系列專題研究,已向社會公示。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規劃體系趨完善。啟動編制《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9-2035年)》和相關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制定工作方案,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制定規範並推進實現各類空間規劃一致性處理。創新開展規劃實施評估、“雙評價”試點等工作,為國家發佈技術指南貢獻了“青島經驗”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區域協同重統籌。編制完成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綜合交通方案,提升青島鏈接全球、通達全國、輻射區域能力,支撐“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建設。推進青島都市圈研究,提升青島區域中心城市能級,攜領半島區域一體化發展。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啟動北岸城區產業規劃研究,從新的維度審視膠州灣北岸區域未來發展。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資源保護善謀劃。堅持生態優先。大沽河保護控制線規劃獲批併發布實施,劃定沿河區域生態保護“硬槓槓”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大沽河沿線可持續發展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提供依據。加強海岸帶空間資源管控,配合市人大起草、審議通過《青島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條例》;承擔國家試點任務,編制海岸帶及海域空間專項規劃,構劃綠色生態、規模適度的海岸帶開發保護格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鄉村振興尋突破。完成村莊佈局、村莊(群)規劃編制指南。加強業務培訓和技術交流,指導區市完成村莊佈局概念規劃並通過專家評審;全國遴選20家高水平設計單位參與,啟動農村社區規劃186個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加快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向鄉村地區延伸,為鄉村振興提供規劃指引。

二、高效利用國土資源“有力度”

遵循新發展理念,增強國土資源管理的系統性、整體性,推動利用方式轉變,全力保障“十五大攻勢”重點項目落地實施,以國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城市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創新政策。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大節約集約用地力度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圍繞規劃引領、優化配置、挖潛存量、綜合監管等方面,拿出20條創新措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制定發佈市內三區劃撥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基準地價和標定地價,青島由此成為全國首例建立劃撥基準地價標準和率先完成標定地價體系建設的城市,為全市深化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價格依據。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做優增量。全力爭取併科學分配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保障臨空經濟區、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等重點區域和機場快速路連接線等重大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全市供應土地首次突破10萬畝,達到12.2萬畝,同比增長102%,助推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其中,住宅用地約1.7萬畝,同比增長30%左右,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有序運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用地約2.8萬畝,同比增長超過150%,推動中央美院青島校區、慧康醫院、潤安養老服務中心等一批文教衛體醫項目落地。全市土地收入首次超過1000億元。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盤活存量。堅持“一地一策”,積極開展專項行動,處置批而未供土地超過4.8萬畝,完成省下達任務260%以上,處置閒置土地5200餘畝,完成省下達任務130%以上,變閒置資源為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優質GDP。開發建立土地二級市場交易服務平臺,具備上線運行條件,為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建設用地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擴大儲量。全市徵收、收回土地5.7萬餘畝,其中市內三區1300餘畝,累計儲備青鋼、泰能等搬遷企業原址土地約5000畝。配合財政發行土地儲備專項債券40億元,支持鄭州路兩側及周邊片區改造等項目。

三、加強生態國土建設“有廣度”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認真履行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注重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保護與查處並重。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對永久基本農田進行核實補劃,健全永久基本農田“劃、建、管、補、護”長效機制。出臺改進管理方式落實耕地佔補平衡通知。制定全省首部市級土地整治驗收規範;全市開展土地綜合整治規模超30萬畝,新增耕地佔補指標2萬畝以上,為農民增收近4000萬元。持續監管“大棚房”問題。強化自然資源執法監察,提高檢查頻次,全市已立案查處違法用地907宗,拆除復耕(復原)668宗,堅決遏制違法佔地態勢。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治理與預防並重。累計治理完成礦坑68處,新建成綠色礦山2個,納入國家、省綠色礦山名錄;有效打擊非法採礦,立案查處30起,沒收非法開採礦產9000噸。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啟動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7次,巡察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1000餘個(次),指導屬地政府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預防和治理,有效應對“利奇馬”颱風等極端天氣。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調查與利用並重。開展地質調查,完成城市地質調查總體實施方案,通過專家評審。搭建自然資源遙感“一張圖”,在全國率先以衛星遙感數據,為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處置、國土資源動態巡查等提供基礎支撐,獲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完成2018年度青島市基礎地理市情監測基本統計報告,監測成果普遍應用於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礦山修復等。組織承辦全省首屆地理信息產業大會,助力測繪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做好測繪地理信息服務,累計向有關部門提供數據資料5000餘幅。

四、改善提升城市品質“有精度”

注重廣聽民意、廣納民言、廣聚民智,發起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四年行動,聯動併為其他十四大攻勢搭建平臺,以更高標準、更高水平、更高質量,與廣大市民共同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著力優化城市佈局,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

制定作戰方案。明確構築高品質都市空間格局、建設宜居宜業的幸福之城、多元融合的魅力之城、崇尚藝術的創意之城和治理有序的文明之城5大攻堅戰,對外發布並牽頭實施。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優化交通佈局。啟動編制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提出青島交通設施佈局總體方案。修編中心城區停車場專項規劃,近期規劃停車泊位2.2萬餘個,推動解決停車難題。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推進城市更新。深化完善膠州灣老城有機更新示範帶總體規劃。編制樓山後老工業區及流亭機場片區城市更新規劃,為青島老工業區後續發展提供規劃支撐。編制完成中山路四方路片區保護與更新發展規劃。國際郵輪母港區概念規劃與城市設計暨啟動區修建性詳細規劃與單體方案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助推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建設。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細化城市設計。深化完善中心城區總體城市設計。編制完成街道設計導則。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遴選10個社區試點開展“陽光社區2019”城市空間微更新活動,和市民共同推動老舊小區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共同改善生活環境,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促進活化利用。編制青島萬國建築博覽區規劃,開展青島建築博物館選址論證。完善提升膠濟鐵路沿線工業文化遺存保護與利用規劃,推動四方機車廠等工業遺存活化利用,讓“工業鏽帶”變成“生活秀帶”“文化秀帶”。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完善市政配套。在全國率先研究市政設施用地佈局“一張藍圖”管控,中心城區市政廠站設施用地整合與控制專項規劃獲批覆,釋放土地150多公頃,用於綠地、公園、停車場等公共空間建設。完成5G通信基站規劃建設研究,超前規劃5G通信網絡設施。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拓展地下空間。開展並完成《青島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條例(草案)》立法調研及立法起草工作,通過市政府研究和市人大常委會二審,為引導合理開發利用管理地下空間提供法律保障。

五、惠民利企創優服務“有溫度”

聚焦“雙招雙引”,充分發揮機構改革“化學反應”效應,大力實施流程再造,推動放管服改革,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努力建設“三化三型”服務環境。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打好“一套拳”。竭力優化營商環境,打出土地規劃審批流程再造“組合拳”,推動“拿地開工”,提速招商引資。通過減事項、減環節、減要件,實行“一表申請、一窗受理、合併辦理”,推行土地業務下沉、“多測合一”、“多證合一”(先於國家部署,將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用地預審意見兩證同步發放),推動建設單位取得土地使用權屬的同時,具備開工驗線條件。組織實施批前社會公示220餘項,收集意見1.9萬餘份。全市規劃許可面積首次破億,達到1.0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超過40%;其中,公共管理服務和公用設施許可面積近500萬平方米,有力支持保障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兜底民生建設。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辦好“一本證”。深化不動產登記信息集成、流程集成、人員集成,爭創全國一流、全省最優。全市辦理不動產登記證書超過90萬件,同比增長約25%。召開新聞發佈會,向全市推介便民舉措。舉辦首屆業務技能競賽,提升服務水平。開展自助服務、網上預約辦理、信息推送等,全市辦理環節由4個減少到2個,一般登記類型材料壓減到4件以內,不動產非公證繼承(受遺贈)權屬調查時間(不含公告時間)由60日壓縮至5個工作日,90%以上業務實現“當日辦結”,50%以上業務實現“1小時辦結”,部分業務實現“秒批”和“網上預審”。開展流動服務進社區,通過集中受理方式,為河南村社區、世紀公館等6000餘戶居民辦理了登記;為特殊群體登門服務700餘人(次)。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搭好“一平臺”。搭建與企業民眾溝通交流平臺。首次啟動規劃成果和土地推介交流活動,先後向社會推介18宗近700畝建設用地、國際郵輪母港區(約4.2平方公里)規劃成果,取得良好社會反響。優化“項目管家”服務,建立涵蓋前期招商洽談、中期審批服務、後期監督檢查全流程服務制度,提供管家服務1300餘次,面對面服務項目640餘個,為項目順利落地實施創造前期條件。試點利用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全市範圍選址人才公寓建設用地,研究規劃土地政策,加大供地力度,保障招才引智。注重政民互動,加強公眾參與,規劃展覽館全年接待16萬餘人(次),互聯網發佈信息近2300條。舉辦中日韓藝術邀請展、吳為山雕塑作品展等,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提升城市軟實力。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2050远景规划打造国际大都市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市委市政府的高標準嚴要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還存在差距,如違法用地仍時有發生、閒置土地資源有待盤活利用、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持續性仍需不斷提高等。去年三民活動收集意見建議423條,今年人大建議政協提案119件,政務服務熱線2.8萬餘件,網絡在線問政、民生在線、行風在線問題1200餘個,媒體監督曝光問題20餘個,均進行了逐條回覆辦理,一些涉及長效機制的持續建立完善。我們深刻反思了“區市規劃審批標準不一”“房產繼承難過戶”等以點帶面的問題,同時也將“加強停車場建設管理”“研究樓山河片區功能定位”等一些真知灼見吸納到重點工作中。

新時代、新使命、新擔當、新作為。我們將在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深度融合的基礎上,聚焦“兩統一”工作職責,著力提升自然資源和規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強化資源保護監管,加快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統籌協調管控制度,繪就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持續推進城市品質改善提升,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保護利用城市歷史文化遺存,讓城市成為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啟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優化資源要素保障,支撐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等重大戰略實施,滿足民生項目、基礎設施等用地需求;推動流程再造覆蓋土地規劃審批全過程,推行不動產交易、登記、納稅“一窗辦理”,建立不動產登記“一網通辦”模式,全力提升市民滿意度和獲得感。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