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小夥的鄉村版“養樂多”一天賣幾萬件,“農村市場大有可為”

1968年,人民日報在一篇報道中引述毛澤東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農村天地大有可為”的口號在那個時代被喊的響亮。

50年後的今天,整個社會及資本市場的視角再次回到農村的廣闊天地。

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在農村的迅猛發展,社交電商在農村市場的不斷下沉。現如今電商平臺“放下身價”到田間地頭,到農村去搶奪資源。農產品原產地、原產地工廠、扶貧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我的朋友王健,就佔得了商機,2019年,28歲的他賺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90後小夥的鄉村版“養樂多”一天賣幾萬件,“農村市場大有可為”

(一)

互聯網的普及影響到了農村人群,大家信息接受度越來越高。村裡人已經不再是傳統印象當中的鄉土風,他們的消費意識在改變,消費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在王健的工廠裡與他父親在聊天的時候,他的父親對此頗有感觸。

“幾年前,你跟一個農村婦女說益生菌,她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是細菌,喝到肚子裡會生病。”王健父親感慨,在做益生菌飲料產品時,他並不看好。鄉鎮企業品牌知名度低,沒有資金投入太多的廣告去推廣品牌“教育”消費者。

而王健卻並不這麼認為,“現在的信息傳播速度和以前不一樣了,農村人人人都有手機,現在的文章在手機上傳的鋪天蓋地,人們瞭解信息要比以前快得多,即使是不識字的人,還可以看視頻。”王健覺得,在城市裡火起來的產品,很快也會在農村鄉鎮市場普及。

除了信息接受能力強於父親,王健前兩年並沒有閒著。“家裡原本有一個飲料廠,主要是幫人家做產品代工,還有就是生產一些農村市場的廉價飲料,為了維持工廠的運營,我也需要全國各地到處跑去鋪貨。”趁著這個機會,王健一個人在兩年的時間裡,跑遍全國很多地方。沒跑一個地方,他就把自己的一些感觸和想法記下來,回來之後,再對比思考。這正是王健聰明的地方。

“其實,城裡人、農村人,都一樣,大家都愛追趕潮流。農村人條件差一些,買不了高大上的品牌,但是可以有其他廉價一些的產品可以選擇啊。”王健堅定自己的農村市場益生菌能夠火起來。

(二)

家裡的工廠有生產技術和設備,益生菌飲料生產加工的門檻並不高,自己的工廠就能做。於是,他開始嘗試。

“雖說,農村人貪圖便宜,但是不能做的太差。未來農村市場的品牌肯定會有大市場。”瞄準農村市場,打造三四線品牌產品市場定位。確定好目標之後,王健就開始行動。

原有的線下渠道他並沒有放棄,只是,他覺得,線下渠道銷售、鋪貨、結款等方式複雜,與開網店的運營模式大不相同。線上商鋪開設簡單,回款速度快,中間扯皮的事情少。於是,他在維持原有線下渠道的基礎上,開始著重打造線上。

選什麼樣的平臺來做呢?淘寶、京東、蘇寧易購,這些大平臺上架產品運營要求高,不砸廣告根本就不會有流量,即使是有了流量,人群定位不準確,沒有轉化,竹籃打水一場空。他開始研究社交類電商。

“無非是利潤小一些嘛,如果銷量能夠走起來的話,薄利多銷,不同樣也是掙錢?”與傳統工廠經營模式不一樣,王健把利潤把控的並沒有那麼“死”。

一件益生菌10來斤,如果正常的快遞費就要達到十幾元,如果銷量少,快遞成本降不下來,價格也就下不來,這樣的話,產品上線的價格就會貴。這就鑽到了——價格高,產品品牌知名度不高,想賺錢又賣不出去的死衚衕。

按照這個策略,王健把產品定位到拼團商品,以低價在社交平臺上,以拼團購的形式出售,量大利潤也就出來了。

上平臺,談物流,是王健面臨的首要問題。

90後小夥的鄉村版“養樂多”一天賣幾萬件,“農村市場大有可為”

(三)

選擇拼團模式去突破企業發展瓶頸,從當時來看,王健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

我有不少朋友在社交電商平臺做運營,比如,拼多多、蘇寧拼購、京東京喜、淘客等等。在與他們溝通中,經常會聽他們提到,非常希望一些有競爭力的企業,把低價、好品質的一些商品放到平臺上來。有競爭力的產品上到平臺,平臺自然也會有競爭力。

王健的產品與平臺的需求恰好不謀而合。就這樣,他的產品入駐平臺之後,就獲得了平臺的關注。

平臺注重GMV,王健的產品恰恰又能帶來增量,資源位、流量自然就會獲得平臺無償和大力支持。

現如今,一場活動下來,平均一天賣個幾萬件根本就不是問題。每天郵政和申通的快遞都會開著大貨車到他的工廠來拉貨。

90後小夥的鄉村版“養樂多”一天賣幾萬件,“農村市場大有可為”

(四)

突破自身的界限,就是突破你自己的認知,突破主流媒體給你的信息,你需要自己去探索,而這個探索需要熱情。你要用熱情開拓新的層次,這個熱情會創立一個新的空間,它屬於你,也屬於跟你一樣去拼搏、去蠻幹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