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雙福工業園 打造親商優商“福地”

創新激活磁場效應 引領江津智造崛起

江津雙福工業園 打造親商優商“福地”

江津雙福工業園 打造親商優商“福地”

雙福新區全景

江津雙福工業園 打造親商優商“福地”

團結湖·大數據智能產業園——空間佈局效果圖

江津雙福工業園 打造親商優商“福地”

東風小康汽車塗膠機器人正在作業

江津雙福工業園 打造親商優商“福地”

雙福新區城市配套日益完善

江津雙福工業園 打造親商優商“福地”

西北工業技術(重慶)研究院孵化項目:重慶康鋮智匯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從昔日的農業小鎮,到如今廠房林立、大道通衢,一座現代化園區崛起於江津北大門;

  從工業近乎零起步,至現在產業蓬勃、動能澎湃,一舉搖身蝶變為智能化產業新高地。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15年,蛻變與成長,聚勢與跨越,今日的雙福工業園發展,一路高歌猛進,正當風華正茂。

  深冬時節,行走在雙福大地,智能製造熱潮奔湧。紫光雲、自行者、西工院等智能大數據項目頻頻落子,一個個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建設,猶如陣陣鼓點,擂響了雙福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

  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正不斷釋放“強磁場”效應,激活雙福這一方投資熱土。近年來,雙福工業園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轉變政府職能、激發發展活力的“牛鼻子”,積極踐行“重商、親商、安商、扶商”理念,為企業發展增添動能。圍繞團結湖·大數據智能產業園建設,雙福工業園全面發力“雙招雙引”,重點培育智能產業,壯大科技型企業隊伍,不斷推動科技產業集聚發展。

  以創新引領為動力,著力打造優商“福地”。雙福正以日夜兼程的姿態奮鬥,讓優質營商環境成為一塊金字招牌,為江津智造崛起蓄力加碼。

  立足優勢 厚植沃土

  科技園區挺起“智創脊樑”

  寒冬天氣,卻無法阻擋團結湖·大數據產業園的建設熱情,貨運車輛來往運輸著建築材料,如火如荼建設的產業園,正樹起一個江津“智造”新標杆。

  大手筆打造新動能,大決心實現大發展。依託雙福新區團結湖的優美環境和區位優勢,今年,江津區規劃3平方公里範圍建設團結湖·大數據智能產業園,在產業園成立之初,就決定走“高舉高打”路線,在產業和園區功能規劃上立足本地實際和國際視野,探索特色發展、差異發展路徑。11月初,江津區成立了以區長任指揮長的團結湖·大數據智能產業園建設指揮部,全面推進產業園的規劃建設。

  “重慶確認科學城的建立選址規劃,並隨之推行重慶高新區擴容升級,雙福新區既屬於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的規劃範圍,又位於成渝城市群主軸線這一重要節點,承擔著‘前沿陣地’和‘先行區’的重要作用。”團結湖·大數據智能產業園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江津將力爭用3-5年時間,將團結湖·大數據智能產業園打造成凸顯園區生態和人文色彩、產業與城市功能有機統一,以大數據採集存儲和先進算法為基礎,以智能傳感、智能設備、人工智能為主導產業的新興科技園區,引領江津產業提檔升級,助力重慶高新區成為重慶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展開雙福的版圖,團結湖·大數據智能產業園地處雙福區位條件最優越、高端要素最集聚的區域,猶如一座城市的“脊樑”。

  “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城市配套,為加快推進產業園建設提供了有力條件。”該負責人說,產業基礎上,江津區擁有雙福、德感、珞璜、白沙四大工業園區,工業基礎雄厚;周邊的雙福國際農貿城、和潤國際汽摩城等一批百億級專業市場群,為大數據採集提供了重要的數據資源。

  從城市配套來說,產業園周邊擁有成渝、九永、繞城3條高速公路,軌道5號線延長線江津段建設有序推進,即將建設的渝昆高鐵將在當地設站……產業園所在的雙福新區城市建成區面積達2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已近30萬人。另外,周邊還擁有重慶交通大學等6所大學及職業院校,在校學生超6萬人,人才保障充足。

  強載體、搭平臺、給支撐,著力構建全方位、全鏈條、高質量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雙福工業園正為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科技成果迅速轉化創造優越條件。

  服務企業 絲絲入扣

  “陽光雨露”滋養“創新種子”

  “正是看中了雙福的工業基礎和區位優勢,讓我們決定在此紮根落地,這裡良好的營商環境也為我們企業騰飛插上翅膀。”重慶紫光雲引擎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業務代表蘇健說,雙福工業企業多、工業基礎好,這和工業互聯網定位契合,同時便利的交通和主城的紫光南方雲總部對接方便。

  “雙福工業園的營商環境就如陽光雨露般,滋養著企業長成參天大樹。”蘇健感慨地說,從2019年江津區第二季度招商引資項目集中籤約活動以來,園區就給予了企業全方位的保障與扶持。

  園區為企業配備一名項目秘書,幫助企業實施代辦行政審批手續、政策諮詢、問題反饋等,園區還為企業免費提供了面積50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和展廳,從設計展廳到裝修完畢僅用了1個月。同時,園區還協助企業對江津10多家大型工業企業進行全面的摸底調研;11月初,幫助企業申報英才大會,併成功簽約3個項目。

  為幫助企業快速成長,在11月13日舉辦的“2019年工業互聯網重慶在行動(江津區)巡迴活動”中,園區組織了120家工業企業參與,通過平臺搭建,有20多家有合作意向的企業,主動邀請紫光雲作現場調研。

  “園區給我們實實在在的支持和幫助,我們備受鼓舞,更加增強了要做大做強的信心。”蘇健振奮地說,目前,紫光雲正在配合企業做智能化改造的“雙化”融合、工業互聯網改造服務,企業工業互聯網硬件平臺搭建正在緊張進行,預計明年1月完成。下一步,紫光雲希望把工業互聯網打造為服務重慶的新業態,把江津工業互聯網板塊作為區域總部基地,服務西南地區的工業企業,最終將它打造成為全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一個領先平臺。

  “江津區政府希望紫光雲工業互聯網平臺,幫助打造智慧園區和傳統制造型工業企業做智能轉型升級。”雙福工業園管委會企業服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此,江津對類似平臺企業給予優厚的政策支持,拿出“真金白銀”對企業試點項目申報、幫助傳統工業上雲等提供資金支持。

  科技加持下,江津的傳統工業企業正在加快轉型升級中,以“浴火重生”之勢,譜寫鳳凰涅槃的新傳奇。

  向“智”升級 集聚發展

  以智聚智打造創新策源地

  “作為一家創新型平臺企業,入駐雙福工業園不僅僅是被江津主要領導帶隊招商引資的滿滿誠意所打動,更是對江津在支持企業發展方面的力度和服務效率的肯定。我們引進的第一家企業在短短一年內就實現投產運營,真的特別令人驚喜。”西北工業技術(重慶)研究院院長助理車晨宇滿意地說。

  “雙福速度”背後是雙福工業園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支持企業成長壯大的“江岸沃土”。

  2018年10月,西工院在入駐雙福工業園前,陝西總部派工作人員到雙福洽談廠房等具體事宜,原已基本確定的廠房臨時出現變故,為不影響企業的引進和建設進度,雙福園區相關部門立即啟動全範圍搜尋,當天便找到佔地7700平方米的新廠房,順利解決企業廠房選址問題,確保了西工院在雙福的落地。同時,為了解決企業出行、住宿等相關困難,園區針對性的為企業提供員工宿舍,增設公交路線等一系列的服務。

  “服務精準,效率極高。”車晨宇用這樣8個字點贊雙福工業園的周到服務。

  車晨宇介紹,西工院平臺的下屬公司主要涉及電子、新材料、金屬檢驗檢測、特種裝備、智能製造等新興領域。2018年12月底,西工院首次引進了以生產數控機床、精密航空零部件為主要業務的康鋮智匯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填補了雙福乃至江津工業在數控技術以及航空製造領域的空白。今年9月,該公司試運營投入部分生產,截至11月,已實現產值2200萬元,全力申報規上企業。接下來的5年內,西工院預計引進10-15個科技企業或項目落地雙福,為雙福的科技創新、智慧發展添磚加瓦。

  聚智聚力聚人才,創新創業創未來。對於雙福工業園來說,創新引領、產業集聚是發展的立身之本,該如何實現以智聚智?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因此在智力支撐智變的道路上,雙福堅持引才、留才兩手抓。”雙福工業園管委會企業服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平臺上,雙福通過引進人才產業園、智能產業園等創新創業平臺,吸引更多智能化、創新型項目入駐。在人才資源上,蹇錫高、周遠兩家院士專家工作站先後在雙福新區落地,東風小康、渝豐線纜、創精溫鍛3個博士後工作站和4家企業技術中心相繼建成;重慶交通大學等6所高校超6萬餘在校師生,是雙福乃至江津推進大數據智能化發展人才智力資源的“富礦”。

  此外,為用心留才,雙福積極推進產城融合,大力實施城市提升工程,不斷完善交通、商業、醫療、娛樂等城市功能配套設施,扮靚雙福“顏值”,解決企業後顧之憂。

  未來,雙福將持續引進智能共享企業,大力集聚全球創新資源,營造最優創新生態,打造國際化、特色化、專業化的科技服務集中區。

  李耀輝 藍倩 圖片由江津區委宣傳部提供

  亮點舉措》》

  雙福工業園:

  親商助企解難題 做好服務促發展

  讓“有溫度”的服務,讓企業發展“深一度”,盡心解企業發展之困,雙福工業園緊緊圍繞“服務促發展”的工作主線,打通服務企業“最後一公里”,築牢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根基。

  一企一策 精準服務

  入駐企業除可享受重慶市、江津區普惠招商優惠政策外,園區還根據項目需要,在評估項目價值與風險後,為客商量身定做招商優惠政策,讓政策補貼真正用在刀刃上。

  金融支持 創新模式

  在傳統招商形式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基金招商模式”,通過成立國有資本為主的風投基金,或與重慶市引導基金管理公司合作,引入資金和優質項目。借力產業基金專業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對擬入駐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資源整合 “騰籠換鳥”

  針對因市場變化、經營管理不善,導致經營困難、低價出租廠房的傳統企業,園區主動引入一些高附加值、低能耗的優秀企業,通過“騰籠換鳥”,“騰出”低效工業企業,“換進”高效低耗產業。

  以稅代獎 支持發展

  對稅收貢獻大的企業,將江津留存部分的稅收以產業發展資金的形勢獎勵支持企業發展。

  引進人才 組織培訓

  引進緊缺人才,激勵現有人才,夯實人才工作基礎,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組織企業高管到上海交大、北京清華等高校進行學習培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