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司如何“復活”希臘港口?

策劃人:李仲軻

你好,這裡是《邵恆頭條》,我是邵恆。

中國公司在海外投資,一直是最近幾年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

不過,關於中國的投資出海,很多人會把它單純地認為是資本出海,突出一個“有錢任性”。

但是最近,我在財富中文網上讀到一篇文章,講的是希臘一個衰敗的港口,在中國的幫助之下重新崛起的故事。中國公司在背後起到的作用,絕不僅僅是投資那麼簡單,應該叫做“賦能”。

那中國公司是如何對一個希臘的港口進行賦能的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請教了《邵恆頭條》的特約觀察員——兩位海運和物流的專家,羅剛和劉秉謙。

他們都是得到大學5期的學員。羅剛就職於青島遠洋大亞物流有限公司,劉秉謙就職於中創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他們倆在海運和物流行業,從業時間都超過了十年。

中國公司如何“復活”希臘港口?

左:國際貨運代理劉秉謙 右:海鐵物流總監羅剛

今天的《邵恆頭條》我就為你分享一下這兩位同學的觀點。

希臘衰落的港口,叫做比雷埃夫斯港,為了方便,我之後就簡稱它為“比港”。

比港對於希臘,可不僅僅是一個港口那麼簡單。比雷埃夫斯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扼守通道之地”。

往小了說,它距離希臘的首都雅典只有8公里,是雅典的出海口。往大了說,它也是地中海主要港口裡距離蘇伊士運河最近的港口,還正好處在世界幾大航線的中心位置。

除了地理條件優越之外,比港自身的自然水文條件也相當出色。這個港口極少遇到極端天氣,也不受潮汐的影響,碼頭航道和泊位沒有淤泥沉積的情況,不需要頻繁疏通。

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希波戰爭中,比港就已經是希臘相當重要的一個造船基地。在二戰結束之後,比港更是成為了希臘的第一大港。

但是到了本世紀初,情況就變得很不一樣了。

因為比港的設施嚴重缺乏維修保養,老化得厲害。在和歐洲其他現代化港口的競爭中,比港敗下陣來,吞吐量急劇減少。

最極端的情況是,有一艘船在比港卸貨,卸到只剩一兩個箱子的時候,設備突然壞了,碼頭上的船開不走,等待進港的船又排起了長隊,船東還要等著索賠。

而且你也知道,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希臘是歐洲受衝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金融危機之後的8年內,希臘的GDP縮水了26%。

而比港能獲得的財政撥款,那自然也是少得可憐。

在2008年,比港的虧損達到了1300萬歐元。到2010年,比港每年的貨物吞吐量只剩88萬標準箱,這是什麼概念呢?也就相當於歐洲最大港口吞吐量的零頭。

正是在比港最困難的時候,中國遠洋集團出手了。

2008年,中遠集團與希臘簽署了為期35年的特許經營權協議,從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接管比港二號、三號集裝箱碼頭。

6年之後(2016年),中遠海運集團又與希臘方面完成了比港67%股權的交割,成為了比港港務局的最大股東,這也是中國企業首次在海外接管整個港口。

從2008年到現在,已經過了11年時間,經過中遠集團11年的努力,比港現在的情況怎麼樣呢?說是脫胎換骨都不為過。

就在今年,比港成為地中海第一大港。集裝箱的年吞吐量,預計今年可以達到580萬標準箱,是2010年的88萬的6倍以上。

去年,比港港務局實現了公司有史以來最佳的盈利表現,淨利潤同比增幅達到147%。

希臘央行首席經濟學家表示,比港現在的實力,可以和德國、荷蘭、西班牙、意大利的港口掰手腕了。甚至在未來,比港也可能會彎道超車,成為歐洲第一大港。

那麼問題來了,中遠集團到底用什麼方法,讓比港重獲新生的呢?

如果咱們把2010年,陷入困境的比港看做一位重傷的病人,那麼中遠集團對這位病人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止血”。

在中遠集團正式接手比港的時候,比港的狀況簡直可以用混亂來形容。當時因為設備老舊,卸貨效率低下,導致很多船舶都在比港排長隊。

中遠集團,從國內派來最優秀的管理和技術人員處理這種情況。他們只用了兩週時間就讓碼頭恢復了正常運營。之後經過三四個月的搶修,就讓比港的運行效率大大提高。

得到大學的學員劉秉謙告訴我,在此之前,一輛車想在比港想提貨,通常要排隊4到6小時,才能提到。但後來,每天進出比港有上千個集裝箱,每個只需要10分鐘就能提走。

這是“止血”。

在比港重回正軌之後,中遠集團做的第二件事,是“輸血”。

比港之所以會衰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臘在經濟結構上並不是一個工業型的國家。進口的原材料和出口的工業製成品都很少。

這就導致比港雖然自身條件優越,但是訂單卻“喂不飽”,它只能成為地中海上的一箇中轉港。

可是,全球最主要的船舶公司,往往會選擇自己控股的港口作為中轉港,因為成本更低。比港沒有這層優勢,連中轉港都沒得當。

既然比港沒法從希臘內部獲得業務,那中遠集團就開始給比港輸血,具體的做法就是幫助比港開拓國際市場。

比如說,他們讓自己公司的巨量集裝箱船,只停靠在比港。所以後來我們會看到,在中遠集團接手比港的這幾年,雖然希臘經濟還沒有從金融危機中緩過勁來,但是比港的吞吐量卻逆勢上揚。

到了2017年,比港集裝箱吞吐量在全球百大集裝箱港吞吐量排名中位列第36位,比2010年進步了60多名。

除了從外部輸血以外,中遠集團也在幫助比港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比如,中遠集團從2011年開始,就開始投資建設比港,想把比港從單一的中轉港,變成多元的服務港。現在比港同時擁有六大功能,不僅是集裝箱碼頭,還是郵輪碼頭、渡輪碼頭、汽車碼頭,並且具有物流倉儲、修船造船的功能。

這是第二件事,“輸血”。但這還沒完。

中遠集團還為比港做了第三件事,這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它納入一個更大的協作體系中。

在2013年,中遠集團推動希臘政府,把比港和希臘最主要的貨運中心特里阿希奧連接起來,打通了比港和希臘、歐洲的鐵路網。這就連上了比港海運和陸運的“最後一公里”。

在這條鐵路的基礎上,中遠集團還把比港拉入到“一帶一路”的規劃中,建設了一條“中歐陸海快線”。之所以叫快線,是因為它把從東亞地區到歐洲腹地的時間,縮短了至少一個星期。

得到大學的學員羅剛為我描述了這條新的路線:從遠東運過來的貨物,先是在比港靠岸,然後通過希臘、馬其頓、塞爾維亞到達歐洲腹地的奧地利或者波蘭。

之前同樣的目的地,需要貨輪先繞非洲一大圈,到達歐洲西北角的漢堡或者鹿特丹,然後再走鐵路。下面這張圖,你看一眼就知道,“中歐陸海快線”把運輸距離縮短了多少。

中國公司如何“復活”希臘港口?

現在,“中歐陸海快線”每週運行近30列列車,讓比港至少可以覆蓋歐洲9個國家、1500個網點、7100 萬人口。

像惠普、三星、索尼等國際企業,紛紛在比港設立了物流分撥中心。全球最主要的航運公司,有將近50條航線都掛靠比港。

說到這兒你肯定也聽明白了。中國的海外投資,並不僅僅是資本出海,而是將海外的一個點,吸引到中國的整個資源體系裡。這才是中國海外投資的底層邏輯。

其實,同樣的邏輯,對於個人成長也適用。

一個人想成功,往往有兩條路,一條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單打獨鬥,闖出一片天。另一條是進入一個協作系統,成為上面的關鍵節點,讓整個系統為你賦能。

最後,我要再次感謝這次接受採訪的羅剛和劉秉謙兩位同學。

同時,我也想邀請你成為《邵恆頭條》的特約觀察員,歡迎你將行業內最新的動態,隨時在留言或者知識城邦,分享給我們。

好了,這就是今天的《邵恆頭條》。我是邵恆,我們明天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