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圍繞彈劾兩黨展開激烈黨爭 美國社會成最大輸家


吳健:圍繞彈劾兩黨展開激烈黨爭 美國社會成最大輸家

QUESTION

直新聞:民主黨控制的眾院緊鑼密鼓推進彈劾進程,而特朗普跳著腳高喊“快彈我呀!反正我們會贏!”。美國內政治如此“狗血”,您對此有何觀察?

ANSWER

時事評論員 吳健:我們首先要從攻擊者——也就是民主黨來探究這個問題。兩年半以來,圍繞彈劾問題,民主黨內實際存在穩健派和激進派的區別,話語權更多的左傾激進派拼命朝彈劾方向走,而眾議長佩洛西呢?像美國人常說,“任由河水往下游衝”。請注意,在民主黨,高舉彈劾大旗的,是鼓吹“身份政治”最甚的人,他們實際和特朗普是“硬幣的兩面”,都強調“非黑即白”,“不和我站在一起,就是我的敵人”的邏輯,比方說,帶頭高喊“彈劾45!”(特朗普是美國第45任總統)口號的女議員奧卡西奧-科爾特斯,去年以來的每次民主黨重大造勢,幾乎總少不了這位“熱情之花”,她總能激起人們對於醫療改革和“瘋子總統”的恐懼,從而把握話題走向。

事實上,對於民主共和兩大黨派陣營來說,彈劾的賭注不在是否趕走特朗普上,而是是否穩固選民意願上。民主黨打賭他們會得到眼球,並拉回選票,而特朗普打賭彈劾反而會使自己連任。根據美國《投資商業日報》(IBD)和技術計量研究所不久前所做民調來看,受訪者中有近八成拿定大選投票的主意,而這種傾向是基於理念和感受產生的,而不是圍繞彈劾所產生的譴責、爭吵。更重要的是,受訪者普遍覺得認為特朗普說得在理,很多選民開始抱怨彈劾程序在某種程度是企圖“盜竊”他們期盼的競選。

不論發生什麼,最大的輸家都不是民主黨或者特朗普,而是整個美國社會,因為整體團結被嚴重弱化。按照《華盛頓郵報》評論家珍妮弗·魯賓的看法,彈劾程序已然把兩邊陣營的立場固定下來,而且結合今年以來的幾次民調加權評估看,特朗普的支持率大致為45%,不喜歡他的大致在52%,這兩派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變,最終是那搖擺的3%的選民決定選舉結果。如果支持率從45%變48%,特朗普就有望贏得選舉人團,因此兩邊陣營要做的都是拿下這3%,這都將導致選舉政策“武器化”“極端化”,而且無人會是贏家,導致陣營間的對立和仇恨進一步加深,這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吳健:圍繞彈劾兩黨展開激烈黨爭 美國社會成最大輸家

QUESTION

直新聞:在特朗普與力主彈劾的眾議院之間,互罵“叛國”成了一道“風景”。您覺得,這中間蘊含什麼樣的風險?

ANSWER

時事評論員 吳健:關於特朗普罵把持眾議院的民主黨人“叛國”,是從10月初攻擊彈劾案主要發起人、眾院情報委員會主席亞當·希夫開始的,抨擊他用“編故事”的手法制造“國家政變”,“現在發生的事不是彈劾,是旨在剝奪人民權力、自由、第二修正案、宗教、軍隊、邊境牆的國家政變”。幾天後,特朗普更是直指眾議長佩洛西就是“叛國”,等於把民主黨安在自己頭上的帽子甩回去了。

在我看來,特朗普的盤算是這樣的,民主黨裡面許多穩健派其實明白“彈劾就是彈棉花”:反正它過不了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而一旦眾議院為啟動彈劾,特朗普就有機會指責民主黨不顧國事,沉緬政爭,這場鬧劇將首先將打擊民主黨自身。從過去兩個月的情況看,特朗普一改過去瘋狂的做事格調,變成複製和模仿政敵,民主黨不是說自己與烏克蘭政府勾結,挖民主黨的黑材料嗎?那特朗普也“以牙還牙”,還是從烏克蘭挖到民主黨參選人拜登的腐敗案,就連希拉里郵件醜聞也通過復原烏克蘭服務器上的郵件重新發酵。

還是我前面講的,在美國,基於“身份”而非“事實”本身做出判斷,讓美國社會變得高度“部落化”。特朗普一直標榜自己,要解放遭“華盛頓沼澤”裡發跡的跨國寡頭和“深層國家”綁架的美國,要維護美國的所謂“民族主權國家”的利益,而不是什麼高深的多元文化主義、全球主義。但歷史車輪始終是向前的,就像日本學者菅野幹雄說的,捉摸不定的特朗普,一開始對美國而言是“流行病”,但最終卻變成“疫苗”了。請看下面幾組數據,特朗普越反覆無常,就越暴露出權力穩固的焦慮,他的“美國優先”政策尚未取得多大具體成果,比如對華貿易赤字別說削減,甚至一度飆升,而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製造業景氣指數時隔三年跌破50的榮枯線,更是打了特朗普的軟肋,因為這意味著美國中西部工業州能否支持他成了“大問號”。事實上,目前特朗普的選舉政策已經變成“霸王硬上弓”了,我記得他在8月的競選上說:“如果我連任失敗,你們的金融資產將大減,無論你們喜歡還是討厭我,只有給我投票一條路可選。”能說出這番話的人,想來也是“在我身後,哪管洪水滔天”。

吳健:圍繞彈劾兩黨展開激烈黨爭 美國社會成最大輸家

QUESTION

直新聞:隨著國內政爭形勢焦灼,特朗普對外形象也變得“乖張”起來,不僅在北約峰會上“不平不忿”,還對朝鮮重發“狠話”,提及“武力選項”。你覺得美國對朝政策又生變了嗎?

ANSWER

時事評論員 吳健:從特朗普與金正恩的三次會晤看,特朗普的態度是有改變的,新加坡那一次,他說“美韓軍事演習很燒錢,而且正如朝鮮形容的,這是危險的戰爭遊戲,我考慮改變”。河內那一次過後,他說“我沒什麼著急的,朝鮮核問題大概要20年來解決吧”。到了板門店內,他說“對朝制裁仍然存在,但在談判期間的某個時刻,可能會有事情發生。在某個時刻,我期待著解除制裁。”我們簡要分析一下,特朗普先說朝鮮解除核武裝是幾十個月的事情,可會面一次就變成幾十年來解決,再後來,一攬子“大交易”也向著策略性“你讓一步,我讓一步”轉變。這說明,特朗普式的“無厘頭”狠話,要一分為二地看,明白什麼時候是“鐵老虎”,什麼時候又是“紙老虎”。

我個人看法,未來幾個月,美朝談判無非三個場景:一是爭取達成“大交易”前的臨時協議,併為後續談判制定規則程序;二是繼續僵持;三是談判破裂,重回緊張時刻。先看,第一種,美朝不管怎麼鬧,先就一年多的接觸和談判拿出一個臨時協議,繼續用美凍結美韓軍演,換朝鮮凍結核導試驗,至少維持到明年11月美大選,從而創造善意,這樣的話,朝鮮會感到有尊嚴,而特朗普團隊也覺得,這也為特朗普展示外交成就提供素材。

再看第二種情況,美朝談判僵著,回不到三次首腦峰會的外交高水平,但也回不到2017年的軍事對抗狀態。簡單講,就是“朝不試核,美不動武”。

第三種情況,是談判破裂,美朝重現緊張。朝鮮公開說法是嗎,今年底是朝美談判是否會走向協議的截止期,保不齊20年新年致辭宣佈平壤恢復其核導試驗。

從長遠看,半島穩定、朝韓和解、朝鮮經濟發展以及對朝鮮核導計劃進行一定控制的前景仍是積極的,主要原因是朝鮮需要與美國達成協議,以解決制裁問題,並最終實現關係正常化。我個人覺得,美朝僵局的最有可能的前景,還是恢復談判,也就是迴歸第一種情況。克林頓、小布什甚至奧巴馬政府基本都尋求與朝鮮談判,因為這是解決核問題的唯一現實途徑。更微妙的是,朝鮮每次和華盛頓關係最接近正常化的時刻,都出現在美國總統任期快結束的時候,比如克林頓和小布什政府的第二個任期尾聲。從這個角度看,無論特朗普還是其繼任者以及金正恩,其實都有動力回到談判桌上。


畢竟,美朝都明白,凍結乃至解除核武裝只是一種手段,以重建東北亞安全架構的更大、更雄心勃勃的最終狀態,用真正的和平協議取代結束朝鮮戰爭的停戰狀態,實現朝韓和解,只有通過這個更大的進程,大家才能看到東北亞的和平與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