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用這種方式看中美關係,成不了大事

吳健:用這種方式看中美關係,成不了大事

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主辦的第十一屆中美政黨對話18日在北京舉行。

QUESTION

直新聞:有人看淡中美關係前景之際,兩國交往的積極因素卻在增加。日前,第十一屆中美政黨對話在北京舉行,多位重量級人士參加,表達對健康發展的中美關係的期許。對此,您如何看待?

ANSWER

時事評論員 吳健:“理性聲音”在上升,是我最直觀的感受。我個人觀察,美國全球戰略沒變,而這個框架下的對華戰略基本內容和目標也沒變,只是手段方法轉向大家過去不太習慣的競爭面。

基於兩國的體量和國際影響力,中美關係仍會在相當長時間裡兼具接觸、對話、協商、合作和矛盾、分歧、對立、對抗的兩面性,而我們要有所作為,努力促使兩國關係主流繼續保持在“合”而非“鬥”上。

我注意到這次政黨對話,中聯部宋濤部長強調兩國政黨政治家要按照雙方領導人達成的共識,引領中美關係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加強合作而不是對抗,彼此融合而不是脫鉤。那麼,時代大勢是什麼?為什麼合作才是主流?我們希望別人認識到,自己則更要看清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時強調中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個人看法,這中間涉及三個“沒變”和一個“鉅變”的把握,而且這些都和中美關係有關。

首先,國際社會謀發展的根本訴求沒變,而且追求的是更平衡、更充分、更可持續性的發展,對於這一點,我們和所有國家都是夥伴。當然,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出現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傾向,採取明顯的自私自利性舉措,令經濟全球化受挫,但從本質看,其實是他們在發展機遇與發展效果不匹配之際採取暫時性政策調整,終極目標還是想通過策略性改變,恢復發展活力,贏得更多發展資源。而人類社會發展模式已證明,全球一體、共享共榮是大方向,利用新興技術形成新經濟增長點,開創新的兼容多方利益的發展模式,是唯一破局的途徑。有了這樣的信心,我們就有了把握中美關係大勢的定力。

第二,人類維護和平的決心沒變。經歷兩次大戰和50年冷戰對峙,所有人都對大國競爭極端化,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感到厭惡,而冷戰後的經濟全球化,各國都嚐到和平紅利,雖然有多有少,但和平合作、開放融通、變革創新是誰都明白的大勢。即便在美國,儘管對中美實力消長的變化產生心理失衡,但多數美國人仍盼望兩國通過互動找到解決分歧的方法,和中國為敵既不現實,也不必要。對這樣的民意,我們也該有足夠的底氣。

第三,中國扮演世界經濟引擎沒變,中國佔到全球經濟總量的15%還多,年增長貢獻率達三成,中國經濟已和世界經濟融成有機整體,我們的經濟基本面,也能深刻影響美國經濟,而且這一身份不僅不變,還會進一步走強。某些美國人所說的“切割”,除了自殘,沒有任何意義,因此我們也該對充滿經濟因素的中美關係的韌性有了充分了解。

那麼,最後一個“變”,我的看法是中國對世界和平發展貢獻力度發生鉅變。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今天中國,不僅是231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而且我們首倡的“一帶一路”,拓展了國際合作空間,讓各國在合作中真正感受到平等相待、互利共贏的“命運共同體”理念不虛不假。

更重要的是,中國還是聯合國五常裡維和出資第二大國,出兵第一大國,對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之大有目共睹。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包括美國都明白,世界上的事,沒有中國辦不成。有了這樣的把握,我想,咱們更有理由去營造更富建設性,更能造福世界的中美關係。

吳健:用這種方式看中美關係,成不了大事

QUESTION

直新聞:美國政商經界代表都曾說過,美中關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面對如此重大的關係,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加上各種政治利益集團,把中國視為“對手”似乎形成新的“華盛頓共識”。您如何看待中美關係競爭面放大的局面呢?

ANSWER

時事評論員 吳健:我讀過2017年由美國CSIS和中國一家知名智庫合出的中美關係論文集,總題目叫《全球經濟秩序的平行視角》,裡面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由於20世紀後期的政策選擇,美中決策者和思想領袖正在管控本世紀最初十幾年來的成功而非失敗的後果。”念起來有點拗口,但中心思想是,兩國都受益於普遍一致的經濟政策、有利的經濟基礎,管控經濟和安全風險的共同承諾,實現了兩國和世界的繁榮,拋棄或摧毀它,是愚蠢和毫無意義的。

對於那些鼓吹所謂“美國吃虧論”的人來說,這部嚴謹的論文集居然騰出篇幅,寫上《人類簡史》作者哈拉瑞的忠告:“今天,更多的人死於吃得過多,而不是過少;更多的人死於老年,而不是傳染病;更多的人死於自殺,而不是被戰爭、恐襲和犯罪合起來的殺戮,這在歷史上是頭一次。”為什麼?中美關係好比一座巍峨的泰山,一遇懸崖陡壁就大喊“完了,過不去了”,著實太“小家子氣”了,成不了大事。

目前,兩國正就干係重大的經濟關係進行專業而認真的磋商,儘管有“停戰”“休戰”“終戰”“拉鋸戰”等等描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自40年前兩國關係正常化以來,兩國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而當前美國主動攻擊這種關係,不是我們不想要這種關係,而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速度和力度讓美國產生了不安,必須加以遏制。

大家都聽說過所謂“2/3現象”吧,也就是有個說法,當某國經濟總量接近美國的2/3時,會極大激發美國人的憂患意識,促使其凝聚共識,一致對外,不論是上世紀70年代的蘇聯,還是80年代的日本,都和美國有過“2/3現象”。就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韋特海姆說過:“美國這幾年的反華浪潮,更多是美國人自身焦慮情緒導致的。”

那麼,我們就此打住不發展了?當然不能。難道中美註定爆發衝突嗎?這也不合邏輯。目前,雙方關係的緊張,是美國單方面挑起的,中國沒有隨之起舞的意願,而美國內部也非鐵板一塊,隨著對華摩擦的“反作用力”加大,理性力量終會上升並佔主導。

中美戰略競爭,不是美蘇爭霸再現,因為雙方沒有大規模相互入侵問題,沒有意識形態生死對決,而且各自都組織不了相互對壘的聯盟體系和相互分離的經濟系統,更無全面戰略對決的軍事準備。所以,哪怕中美戰略競爭將持續相當長時間,指望雙方破局也是不現實的。

只要我們把問題與困難估計足,在對美關係上既要敢鬥善鬥,又要穩紮穩打,嚴守底線,同時進一步深化與其他國家在經貿、科技、戰略等領域的合作力度,尋求利益共識,共同抵制美國施壓,令美國難以有效糾集起遏華制華的盟友隊伍。我們有把握將中美關係穩定在“不衝突,不對抗”的良性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