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富宁13乡镇地名的由来是啥吗?

来,带你“涨知识”!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新华

今县城,宋初称富山寨,驻玉泉山北麓,以山村富庶得名。元丰七年(1084) 五月,改延众镇 (今百油郎中村) 为富州,以土地膏腴物产繁富得名。移驻今新华。明代聚邑扩至今县

政府后山,当时洪门河流至今县府驻地即成大泓。壮语称山为波,泓为鼎,以上有坡下有泓得名波鼎,汉语泽写为普厅。到清代普厅周围有 11 处小地名:腊郎即今县政府上侧,腊闪即今县委驻地,南兰即今团结街,那旭即今蔬菜队,戛给即今党校驻地,安核即今武装部驻地,河北店即今马市街,果雪即今果雪,响海即今响海,安纳即今光辉寨,那安即今民族中学。民国 20 年 (1931),因沿河两岸植有化香树林带,形酷似龙,改称龙华镇,雅称龙城。民国 29 年(1940),改革体制,政府拟按“文武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十字更改乡镇名称,以文明华丽之意改文华镇。1950 年以辖城内外之意改城关镇。1984 年以新兴华丽之意改新华镇。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归朝

壮语原名“乃桑”。“乃”即里面,“桑”即高,以在高山里面得名。宋时地址在今老街,有一风水先生勘至,见后山似龟立,面朝北方,下有圆形山包喻为龟蛋,即以乌龟朝北方下蛋之意名为龟朝,明朝又以“归顺朝廷”之意,改“乃桑”“龟朝”为“归朝”,后改归朝。明末,富州土官沈明通被李天保驱驻归朝后,佛经盛行于此,遂以皈依朝拜之意改为皈朝。清光绪十七年 (1891)以富丽阳春之意改富阳。光绪二十七年 (1901) 改土归流时复名皈朝。民 20 年 (1931) 复称富阳。29 年 (1940)复名皈朝。1984 年以山水潮来之意改归潮。1986 年编纂地名志时,又报省政府批准,取用适合边疆政治需要的原名归朝。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剥隘

宋代称隘岸,以地处隘口河岸得名。元代称剥隘,意为剥离关隘。明代称博隘,意为博大关隘。清嘉庆年间以博识友爱之意改为博爱,不久复名剥隘。民国 20 年(1931) 复称博爱。又有下为百色,上为百爱而称百爱者。建国后统称剥隘。此为汉语地名。民间相传建村之初,有一家农民首居,壮语称父为剥,其子女名爱,父子联名称剥爱,遂用此名。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花甲

壮语原称歪戛。“歪”是水牛,“戛”是议价,以议价买卖牛马之地得名。汉语译音宋时称获架,明清称花架,民国至今称花甲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那能

至民初称那南。壮语“那”即田,“南”即水,以此处有水田代名。建国后称那能,含意同前。

者桑

宋时称者散。壮语“者”即营盘,“散”即高,以居高山营盘处得名。后从后山移下河边,沿用旧名。明代以后称者桑。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洞波

宋时称东坡。壮语“东”即坝子,“坡”即泉潭,以有泉潭的坝子得名。明代以后称洞波。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谷拉

清代称谷腊。壮语“谷”即树脚,“腊”是羊屎果树,以住羊屎果树脚得名。民国以后称谷拉。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里达

元代以姓李名大的一家彝族首居代名。清代以后多称里大。建国后统称里达。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田蓬

元、明时期建村。此前一家赖姓在此开山造田,塔棚寄宿,遂名田棚。清末改为田蓬。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木央

明代至今地名不变。旧址在原老寨子,含意有二:一说以彝语居好地之意得名;二说以沐英屯兵的中心地区得名。有的写为木秧。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阿用

壮语称乃用。“乃”指里面,“用”即羊或大血藤,以有山羊或大血藤的山里得名。前人译写为阿用,宋代至今未更名。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板仑

壮语称乃能。“乃”即里面,“能”即村子,以村驻里面得名。宋代译为板 ,1984 年改写板仑。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富宁融媒)

责编:刘梅 排版:罗钢 审核:资云波

富宁13乡镇地名原来是这样来的,涨知识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