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来中山就菊花

冬来中山就菊花
冬来中山就菊花
冬来中山就菊花
冬来中山就菊花
冬来中山就菊花
冬来中山就菊花

天还黑着,就起床洗漱,匆匆喝点酒,吃了些东西,就上了旅游大巴,今天要去中山赏菊。

中山市在广州的南面,因孙中山而名,是广东的地级市,古称香山。这座城市也是中国唯一用名人的名字命名的城市,还是唯一不设县级市的地级市。

天阴,来广州后还是第一次感到些许寒意。赏菊之前,大巴停在了一个叫做“逍遥谷”的地方,原来是一个风景区,就随众人登山。山路两边有许多桉树,与别处不同,这里的桉树没有落叶松的样子,光溜溜的,像人工做成又矗立在那里的水泥电杆。爬到半山腰觉得很累,问上边下来的人,到山顶还有多远?答曰还要一个小时。一下子就气馁了,自忖体力难支,灰头土脸的顺原路返回山下。

午餐很像样,清蒸皖鱼,红烧乳鸽,油焖大虾等都很有味道,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忘了带酒了,就去吧台买了一小瓶“百年糊涂”,聊胜于无,也喝得迷迷糊糊甜嘴麻舌。

菊花,相对于其它花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特殊。在我的记忆中,相当多的大诗人为她留下过不朽的名篇,有许多耳熟能详。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杜甫的“寒花已开尽,菊蕾独盈枝” ,有黄巢的“我花开后百花杀”,有苏轼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还有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菊花开放在秋天,而且,古代的菊花大约都是黄色的,古人又悲秋。所以,我们在古诗文里看到的菊花,冷峭而孤独。她所寄托的,往往是一抹乡愁,一段情思,抑或是一声咏叹,一句哀怨。到了现代,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有了“战地黄花分外香“,才平添了菊花的几分热烈。

时令已经过了孟冬,“大雪“将临。在祖国的北方,到处是一派肃杀之气,而这里,依然是万紫千红。我们来赏菊的地方,是中山市的小榄地区,所以叫做“2019小榄菊花展”。

这里是菊花的海洋。我知道南粤人特别爱花,见过广州春节的花市,去过岭南的花卉市场,也参观过雕塑公园的杜鹃花展,其盛大不能言述。而小榄的菊花展,简直只能用浩大来形容。一进展区,满眼金黄,铺天盖地。我特别喜欢花瓣伸出了长长的须子的那种菊花,忙着为这样的、黄色的紫色的红色的甚至是绿色的菊花们拍照,在花丛中流连忘返。我发现,长有长须的菊花,是最受大家钟爱的菊花。

这个展区有三个展馆,还有无数个花坛。这些花坛都是小榄地区的社区和团队建设的,还有香港的几个商会修建的,走到尽头,我看到展区为此鸣谢的单位多达百名,可以想见,小榄人为了打造这个展区,花费了多大的精力。

新的时代,为赏菊增添了新的内容。古人赏菊的落寞,早已被今天的热闹取代。古人不会想到,冷艳孤傲的菊花,在今日已经蝶化成世俗所喜欢的新娘;今人也可能忘了,心中的菊花,是不是这般模样。

走出展区,忽然想提点意见。菊花就是菊花,不要添加一些政治意味,花坛里一些标语口号式的东西,没有必要。也不要在花坛里弄些龙啊凤的钢筋做的造型,更不要弄些亭台楼阁矗立在花丛中,有些不伦不类。这有可能是上级领导的旨意,可是我觉得是画蛇添足。

我们这次旅行,是“越健”旅游集团组织的,他们为了这五十多个老年人,专门派出了五个年轻人随行服务,体贴周到,让人感动。其中一个叫小丽的,对待我们像对待家人一样。一直到我们坐上出租车返家时,她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