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蘇州吳江東鄰上海青浦,東南連接浙江嘉善。吳江黎裡鎮由原黎裡、蘆墟和莘塔等5個鄉鎮合併而成,在位於蘆墟秋田村的318國道67路牌向東數米處,有一個三面型花崗岩界樁,這裡就是江蘇與上海的交界處。西北側面上標註“江蘇”,東北側面上標註“上海”,南側的太浦河中心就是江浙滬三省邊界線交匯點。

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在某種程度上說,吳江黎裡、青浦金澤和嘉善西塘一帶是地理意義上江浙滬的中心地段。事實上,蘇州吳江與上海青浦、浙江嘉善地緣相近、人文相親、語言相通、習俗相同,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友好往來與交流合作。

江南思想彙集地

明朝思想家袁黃祖居浙江嘉善陶莊,晚年到吳江蘆墟趙田村隱居,所以袁黃是吳江、嘉善兩地共同的驕傲。他的《了凡四訓》是為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被譽為“東方第一勵志奇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書法版《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

近代文人間最有影響的交流合作載體當屬南社。這個成立於清末的革命文學團體就是以江浙滬進步知識分子為主體組成的,南社三位發起人中有兩位(柳亞子、陳去病)來自吳江,還有一位高旭為上海金山人。

據統計,南社社員1100多名中吳江籍93名,嘉善籍38名,青浦籍15名。他們作為南社的主力軍,吟詩作文、抨擊時弊,為革命搖旗吶喊。黎裡也多次成為三地愛國知識分子的雅集之地,振國魂、揚國粹,推翻滿清王朝的革命思想從這裡傳遍全國。


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1916年10月,南社社員在黎里老街小花園雅集

吳江素來有崇文重教的傳統,蘆墟、青浦、嘉善等地的學子們的交流也十分頻繁。1947年創辦的蘆墟鎮的私立分湖初級中學(後改名為蘆墟初級中學)每年都吸引周邊青浦、嘉善等地的學子慕名而來。1957年畢業於蘆墟初級中學的吳江文史名家張舫瀾說,他的很多同學就來自這些地方。1957屆100多名畢業生中青浦、嘉善、嘉興籍的多達22人。而張舫瀾本人在初中畢業後考到嘉善中學高中部,像他這樣在嘉善讀高中的蘆墟學生也有好幾名。

蘇浙滬三地一家親

黎裡與周邊青浦、嘉善的鄉鎮雖然不屬於同一行政區域,但是地域相連,往往一條河、一座橋、一條路就是不同省份的分界線,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溝通黎裡與金澤的吳江路橋

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路左黎裡,路右鴉鵲

自古以來,吳江、青浦、嘉善這三地之間的人員往來頻繁,舉家遷徙也是常態。很多青浦人老家是吳江的,也有很多吳江人祖籍是嘉善的,因為各種原因而遷居到鄰近的地方,繁衍生息,其中富有人情味的連接莫過於聯姻。

黎裡偉明村與嘉善西塘鴉鵲村毗連,村主任顧小華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村上和浙江嘉善方面聯姻的有102對,其中偉明村男性娶嘉善女性的就有89對,本村姑娘嫁到嘉善的則相對較少。

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黎裡古鎮

而與青浦金澤一河之隔的蘆墟秋田村情況正好相反。秋田村原婦女主任沈鳳仙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她們村有近百名姑娘嫁到上海郊區的金澤、練塘和西岑等地,很多姑娘嫁到上海農村後,還介紹自己的小姐妹嫁過去,有的姐妹甚至成了妯娌。而上海青浦的農村女青年嫁到秋田村只有20人左右。聯姻讓三地之間的關係更顯真誠而親密。

黎裡東聯村黨委書記朱建國還講述了自己家裡的一件有趣事。他們家原本是弟兄三個,他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出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浦商榻的薛姓人家則生了三個女兒,小女兒和他弟弟差不多時間出生,雙方商定兒子女兒互換,這樣朱建國有了個妹妹朱全英,薛家有了個兒子薛其兵。說起這件事,朱建國滿心歡喜而又充滿感慨:“我妹妹長得像我家人,弟弟長得像薛家人,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逢年過節,路上總會遇到三地間走親訪友的人群,親情成為三地間民間交融的催化劑和粘合劑。

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東聯村:蘇州市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

以前,蘆墟莘塔一帶的村民出門上街往往到鄰近的青浦鄉鎮。在秋田村村民眼裡,出街上指的就是去金澤。而偉明村的大媽們則喜歡和西塘的老姐妹一起打連廂挑花籃唱唱山歌,這種民間交往增進了彼此的友誼。在他們眼裡沒有浙江江蘇之分,只有彼此交流的舒心開心。

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青浦金澤古鎮

據嘉善老藝人回憶,有百年曆史的嘉善宣卷就是從吳江傳入的。長篇敘事吳歌《五姑娘》,蘆墟歌手在傳唱,嘉善歌手在傳唱,青浦歌手同樣也在傳唱。雖然版本不同,但男女主角相同,故事情節相似,都唱出了江南農村的風土人情和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蘆墟山歌、嘉善田歌和青浦田山歌先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經濟合作不分你我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到漁汛時間,青浦的許多大河湖蕩裡就活躍著一大批“網船人”,他們大部分來自周邊吳江的黎裡蘆墟和嘉善的西塘陶莊。漁汛期結束,收穫頗豐的“網船人”中不想回老家的不在少數,他們上岸搭棚定居。後來青浦的多個人民公社都有一個“水產大隊”,這“水產大隊”基本上就是這些“網船人”組成的。在這些人的後代眼裡,青浦與吳江、嘉善都是自己的家。

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吳江很多鄉鎮企業藉助上海師傅的技術支撐而迅猛發展。一些落戶在青浦的大型國有企業,如飛輪廠、上自十一廠、化肥廠等,裡面的技術骨幹被聘請到吳江的鄉鎮企業指導生產、經營,他們被當地人尊稱為“上海師傅”或“青浦師傅”。1988年莘塔成立吳江春蕾絨線廠,就是由上海市第十五毛紡廠、青浦縣商榻工業公司和莘塔工業公司三方投資260萬元建成的。

嘉善西塘大舜中心村是聞名全國的“紐扣之鄉”,這與蘆墟紐扣業的發展密不可分。蘆墟一帶湖泊眾多,盛產河蚌等貝殼類水產,其殼是製作螺鈿紐扣的原料。

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蘆墟老街

85歲的蘆墟紐扣廠退休職工陶明然說,他父親陶友生是嘉善大舜人,從上海學得螺鈿紐扣的加工工藝,帶了一批大舜人到蘆墟西柵的一家紐扣廠。1956年,蘆墟的多家紐扣廠組成紐扣合作社,1958年成立蘆墟紐扣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蘆墟紐扣業進入全盛時期。而當年由陶友生帶出來的人,也都成了做紐扣的大師傅,他們陸續回到家鄉大舜,辦起了紐扣廠。由於機制靈活,到了八十年代,大舜紐扣迅速成為全國紐扣製造基地,品種也從單一的螺鈿紐扣發展塑料、金屬等各種材質的紐扣。現在大舜依然吸引著周邊乃至全國各地的客商,僅黎裡偉明村至今在大舜村從事紐扣生產、經營的就有80人。

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吳江東太湖美景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江浙滬交界地區的民間交融突破了行政區劃界限,既有歷史淵源又有社會基礎,前景也更為樂觀。相信有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處於三省中心地段的吳江會迎來更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王林弟(蘇州市吳江區地方誌辦公室)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一腳跨三省,吳江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具爆發力的地區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