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華:對標“兩高兩化”,探索廈門特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道路

12月3日,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總要求,以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為抓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市域特點、時代特徵的社會治理新模式,推動平安中國建設邁上新臺階。

李偉華:對標“兩高兩化”,探索廈門特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道路

會上,山東省、甘肅省、天津市濱海新區、福建省廈門市、湖北省武漢市、雲南省曲靖市6地黨委政法委書記就本地區探索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的做法、成效和經驗作了發言。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

我市在探索市域社會治理的做法與成效~

對標“兩高兩化”

探索廈門特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道路

廈門市深刻領會、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對照中央政法委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要求,對標“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的定位,全力驅動市域社會治理格局轉變、方式轉化、重心轉移、動能轉換,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平安文明和諧的精品城市。

一、理念驅動治理格局轉變:從“單一管”到“多元治”。現代化的社會治理是多元參與、開放共治的社會治理。廈門推動黨委政府、社會力量和基層群眾同向發力,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一是黨委政府引領治理。市委市政府將市域社會治理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設“兩高兩化”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主動創穩、鑄魂創安、強基創先“三創工程”,作為社會治理現代化主抓手。健全黨建引領、政府負責治理機制,對“三創工程”任務逐級分解落實,形成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二是社會力量協同治理。積極引導公證機構參與司法體制改革,全國首創“訴訟與公證協同創新”的司法輔助事務外包機制,並逐步向“公證+”延伸。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器,推動社會組織優勝劣汰和村(居)全覆蓋,為刑滿釋放人員、失獨家庭等提供70餘項常態化專業服務。培育了藍天救援隊、南普陀義工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社會治理志願隊伍。三是基層群眾民主治理。立足國際化定位,積極探索將外來人員、臺胞臺商、外籍人士等“新廈門人”納入自治組織,開展協商自治。創新“政府補一點,大家捐一點”機制,推動企事業單位和社區結對共建,鼓勵居民開展社區書屋、小區綠地認捐認養等共建活動,激發群眾主人翁意識,增強群眾參與感獲得感。

二、目標驅動治理方式轉化:從“被動防”到“主動創”。著眼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固化提升金磚安保經驗,在風險防控中化被動為主動,努力實現精準預測、及時預警、有效預防。一是推進“主動創穩”工程。緊盯房地產、涉眾金融等熱點領域,開展常態化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推進“常態創穩”。建立情報動態掌握、形勢動態研判、策略動態調整機制,推進“動態創穩”。依託“廈門百姓”APP,發動社會力量上報隱患、參與治理,推進“專群結合創穩”。二是建立“主動防控”體系。在金磚安保基礎上,構建站卡查控、海域管控、街面巡防、社區安防、單位內保、安保警衛六大立體防護圈,探索應用各類新技術,增強社會治安防控的整體性、協同性、精確性。三是實施“主動警務”戰略。運用現代技術,延伸工作觸角,對入廈流竄作案前科人員和治安高危人員及時發送普法信息,關注活動軌跡,必要時上門查訪警示,提高預測預警各類風險能力。

三、需求驅動治理重心轉移:從“粗線條”到“微治理”。更好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廈門瞄準小單元、著眼小平安、盯住小需求,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在小單元推動大治理。立足城市小區這一“最小單元”,健全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機制,構建“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道黨小組”治理架構,推動機關黨員100%到社區報到,讓社會治理層層有人抓、有人管。開發“家住廈門”小區治理平臺,推動業委會網上選舉、小區事項網上投票、風險隱患網上填報、民生服務網上辦理。二是讓小平安凝成大平安。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平安小事抓起,完善小區安防系統,塑造“家安”;開展道路交通亡人事故專項整治,打造“路安”;推進食品藥品網格監管全覆蓋,保障“食安”;整治28個重點行業亂點亂象,推進“業安”;提升“心靈綠洲”心理諮詢室等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覆蓋面,保障“心安”。三是從小細節做好大文章。以推廣中小學“延時服務、午餐工程”為切入點,帶動破解校園周邊擺攤設點、交通擁堵等治理難題。依託廈門警方“e政務”平臺,推廣臨時身份證明自助辦理、旅遊簽註立等可取等“微服務創新”,努力讓社會治理更有溫度。

四、科技驅動治理動能轉換:從“數據多”到“數據活”。發揮數據治理效能是激發社會治理動能的關鍵。廈門在數據聚起來的基礎上,推動數據新起來、跑起來、活起來,以數據的生命力提升治理的生命力。一是讓數據新起來。推進全市統一的社會治理基礎數據庫建設,實時對接公安、衛健、住房等系統和小區門禁、標準地址、實有人口、實有房屋等數據,搭建跨地區跨部門數據共享“高速路”,確保數據動態更新,鮮活準確。二是讓數據跑起來。把公安、社保、教育等50餘個部門的400多項社會治理服務事項,全部裝進“i廈門”手機平臺,努力讓市民和企業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三是讓數據活起來。加快市域社會治理協同平臺建設,努力為部門提供社會治理大數據分析服務。比如,匯聚法院、房產、公證等部門數據,打擊房屋“套路貸”犯罪。通過大數據的充分運用,助力提升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

福建法治報新媒體中心

聯合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