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港市,家族榮光|泉州土坑村紀行

前些天,去了一趟泉州後龍鎮土坑村,訪遊這裡的港市遺蹟,光滑的石板路,縱橫交錯的古民居、商鋪林立的古街市、滄桑鉅變的古碼頭……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裡的文化遺存講述的是古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變遷,傳頌的是一個家族在海上貿易中創造的輝煌歷史,如今繁華落幕,古韻尚存。

村裡門樓上的鐫刻的"彭城衍派",昭示著這裡的家族淵源,因漢高祖劉邦祖籍豐縣,起家於沛縣,此二縣均屬彭城郡,所以天下劉氏莫不以彭城為正宗郡望。600多年前,經歷"靖難之變"之後,明永樂二年(1404年),莆田貴族劉宗孔攜家眷遷居於此。土坑處於湄洲灣南岸,海上貿易始於唐末五代,宋元時期得到空前發展,明清時期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繁榮,劉氏聚居於此後,依託港口碼頭,發展海商海運,族人全民皆商,至清乾隆年間達鼎盛階段。此時,碼頭集散貨物,施布口和祠堂口兩條主要街道商號鱗次櫛比,巷道大厝民居交叉錯落,商旅往來,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形成頗具規模的港市。

古碼頭叫下門口,已湮沒在填海造地中,獨留一口"三孔井",原為碼頭停靠船舶的漁民補給淡水所設,三塊石板作為井蓋,石板中鑿三個孔洞方便取水,既安全又實用。我看村民至今還在使用,路過的時候見一位阿姨正從井中取水澆自家菜園。





古民居現存二十多座明清建築,清一色的磚石結構,閩南紅磚厝。村北的"百萬大厝",又叫旗杆厝,氣勢恢宏,規模較大,三進五開間外加三護厝,傳說擁有"100個門,99個窗,11個天井,42間廂房"。主人為清乾隆年間富甲一方的劉端弘,人稱"劉百萬", 劉氏家族最興盛時期擁有三支船隊,分別是劉端弘的20艘,其長子劉建珍的18艘,弟弟劉端山的16艘,他們最遠東至日本,北至朝鮮、南至東南亞,將財富從海外源源不斷匯聚至家鄉,是他們將土坑劉氏家族的海商事業推向鼎盛。





百萬大厝前的紅磚大埕上立有14對旗杆石,古時有資格立旗杆的是在科舉中有人考取功名的家族,門庭顯耀。相傳當年劉端弘不喜歡別人叫他"土財主",與族親劉端瑜聯手興教,出資建學堂。劉端弘建的文武館叫"選青齋", 就在大厝的前面,如今叫"清蓮堂"。在劉端弘的帶動下,土坑人重文興學,走出13名進士,曾創造村南"雙榜進士"和村北"一門同榜三進士"的科舉輝煌。後人為紀念劉端弘,專門在選青齋前塑像建亭,曰"弘德亭"。選青齋旁的聚英亭為清道光年間土坑赴京學子仿頤和園內拱橋所建,旁邊還有一株高達二十多米的木棉樹,又叫攀枝花,"葉落時花滿樹,花謝時葉滿枝",據說是族人劉肇元御賜進士時皇帝賞的樹苗,劉肇元回鄉後種植於此。



古村落是以宗祠"劉氏家廟"為中心規劃的,劉氏家廟始建於明代,堂前古井屬建村之始有,為古村第一飲水源。祠堂門前橫街為祠堂口街,店鋪相向並排而開,前面為門面,後為倉庫和居住,街道縱深較長,形成了"街在宅中,宅在街中"的商業格局,沿街店鋪主營西洋貨物、菸酒、中西藥、船用物品、食雜和金銀加工等。祠堂口街店鋪有長春堂藥鋪、船舶鐵件商行、塗山酒坊、南京布匹商行、萬捷十三行、郵政會館等。提督府在祠堂口街的西側,為當時南贛總兵劉開泰榮歸故里所建,劉開泰,清道光六年(1836年)中舉,次年連捷武科進士,咸豐年間任江西南贛總兵欽賜提督銜,當時惠安共有九個提督,劉開泰為其中之一。











施布口街在百萬大厝的後面,主營當鋪、布匹、糧油、建材,鐘錶、煤油燈以及維修養護等。主要建築有施布當鋪,來鋪五間張、來鋪四間張,博鶴府第,這些為劉端弘和他兒子所開的當鋪和住宅;肇元進士第為劉肇元故居;繡花樓原本是迎賓樓,迎接當年海商興盛時期南來北往的客商以及運到來鋪金融街的各種貨物,隨著時間推移,迎賓樓後來成為大家閨秀出嫁前的繡花樓,她們在樓裡學繡花、誦經典,成了女子學堂,從後院的石階登上繡花樓,村中內外的景色一覽無遺,現在繡花樓被佈置成了展覽館。













村南的白石宮也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乾隆年間,應是土坑最為繁榮時期,殿中三對石柱雕刻精美,保存完好。主殿祀社稷神、媽祖和司馬聖王"張巡",宮前有水泥埕、戲臺、泮池。白石宮旁邊的小公園裡塑了一尊毛主席的石像,基座刻有"革命老區人民懷念您",吃水不忘挖井人,老區人民沒有忘記如今的幸福生活來自不易。





夕陽西下,村中後龍中心小學的孩子們也放學了,本來平靜的村莊此時也熱鬧起來,接孩子的家長們匯聚於此,一時車水馬龍。新建的教學樓名為"弘毅樓",在晚霞的映照下光鮮明亮,弘毅語出《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朱熹也曾集註曰:"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從小培養孩子們弘揚遠大志向,錘鍊堅韌的意志,土坑人民傳承了祖上崇文重德的優秀傳統。這裡曾經輝煌的"海絲"盛景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厚植,優良家風家訓代代相傳方可維護家族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