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港市,家族荣光|泉州土坑村纪行

前些天,去了一趟泉州后龙镇土坑村,访游这里的港市遗迹,光滑的石板路,纵横交错的古民居、商铺林立的古街市、沧桑巨变的古码头……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的文化遗存讲述的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传颂的是一个家族在海上贸易中创造的辉煌历史,如今繁华落幕,古韵尚存。

村里门楼上的镌刻的"彭城衍派",昭示着这里的家族渊源,因汉高祖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此二县均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正宗郡望。600多年前,经历"靖难之变"之后,明永乐二年(1404年),莆田贵族刘宗孔携家眷迁居于此。土坑处于湄洲湾南岸,海上贸易始于唐末五代,宋元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明清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荣,刘氏聚居于此后,依托港口码头,发展海商海运,族人全民皆商,至清乾隆年间达鼎盛阶段。此时,码头集散货物,施布口和祠堂口两条主要街道商号鳞次栉比,巷道大厝民居交叉错落,商旅往来,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形成颇具规模的港市。

古码头叫下门口,已湮没在填海造地中,独留一口"三孔井",原为码头停靠船舶的渔民补给淡水所设,三块石板作为井盖,石板中凿三个孔洞方便取水,既安全又实用。我看村民至今还在使用,路过的时候见一位阿姨正从井中取水浇自家菜园。





古民居现存二十多座明清建筑,清一色的砖石结构,闽南红砖厝。村北的"百万大厝",又叫旗杆厝,气势恢宏,规模较大,三进五开间外加三护厝,传说拥有"100个门,99个窗,11个天井,42间厢房"。主人为清乾隆年间富甲一方的刘端弘,人称"刘百万", 刘氏家族最兴盛时期拥有三支船队,分别是刘端弘的20艘,其长子刘建珍的18艘,弟弟刘端山的16艘,他们最远东至日本,北至朝鲜、南至东南亚,将财富从海外源源不断汇聚至家乡,是他们将土坑刘氏家族的海商事业推向鼎盛。





百万大厝前的红砖大埕上立有14对旗杆石,古时有资格立旗杆的是在科举中有人考取功名的家族,门庭显耀。相传当年刘端弘不喜欢别人叫他"土财主",与族亲刘端瑜联手兴教,出资建学堂。刘端弘建的文武馆叫"选青斋", 就在大厝的前面,如今叫"清莲堂"。在刘端弘的带动下,土坑人重文兴学,走出13名进士,曾创造村南"双榜进士"和村北"一门同榜三进士"的科举辉煌。后人为纪念刘端弘,专门在选青斋前塑像建亭,曰"弘德亭"。选青斋旁的聚英亭为清道光年间土坑赴京学子仿颐和园内拱桥所建,旁边还有一株高达二十多米的木棉树,又叫攀枝花,"叶落时花满树,花谢时叶满枝",据说是族人刘肇元御赐进士时皇帝赏的树苗,刘肇元回乡后种植于此。



古村落是以宗祠"刘氏家庙"为中心规划的,刘氏家庙始建于明代,堂前古井属建村之始有,为古村第一饮水源。祠堂门前横街为祠堂口街,店铺相向并排而开,前面为门面,后为仓库和居住,街道纵深较长,形成了"街在宅中,宅在街中"的商业格局,沿街店铺主营西洋货物、烟酒、中西药、船用物品、食杂和金银加工等。祠堂口街店铺有长春堂药铺、船舶铁件商行、涂山酒坊、南京布匹商行、万捷十三行、邮政会馆等。提督府在祠堂口街的西侧,为当时南赣总兵刘开泰荣归故里所建,刘开泰,清道光六年(1836年)中举,次年连捷武科进士,咸丰年间任江西南赣总兵钦赐提督衔,当时惠安共有九个提督,刘开泰为其中之一。











施布口街在百万大厝的后面,主营当铺、布匹、粮油、建材,钟表、煤油灯以及维修养护等。主要建筑有施布当铺,来铺五间张、来铺四间张,博鹤府第,这些为刘端弘和他儿子所开的当铺和住宅;肇元进士第为刘肇元故居;绣花楼原本是迎宾楼,迎接当年海商兴盛时期南来北往的客商以及运到来铺金融街的各种货物,随着时间推移,迎宾楼后来成为大家闺秀出嫁前的绣花楼,她们在楼里学绣花、诵经典,成了女子学堂,从后院的石阶登上绣花楼,村中内外的景色一览无遗,现在绣花楼被布置成了展览馆。













村南的白石宫也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乾隆年间,应是土坑最为繁荣时期,殿中三对石柱雕刻精美,保存完好。主殿祀社稷神、妈祖和司马圣王"张巡",宫前有水泥埕、戏台、泮池。白石宫旁边的小公园里塑了一尊毛主席的石像,基座刻有"革命老区人民怀念您",吃水不忘挖井人,老区人民没有忘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





夕阳西下,村中后龙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也放学了,本来平静的村庄此时也热闹起来,接孩子的家长们汇聚于此,一时车水马龙。新建的教学楼名为"弘毅楼",在晚霞的映照下光鲜明亮,弘毅语出《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朱熹也曾集注曰:"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从小培养孩子们弘扬远大志向,锤炼坚韧的意志,土坑人民传承了祖上崇文重德的优秀传统。这里曾经辉煌的"海丝"盛景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厚植,优良家风家训代代相传方可维护家族荣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