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湖”之爭何以峰迴路轉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宋效忠

汈汊湖兩期還湖58650畝,8000多村民將不在這裡“靠水吃水”。按正常年份計算,每畝一年收入至少5000元。

面對銳減的收入,絕大多數村民最終給予理解與支持。

數據顯示,從9月23日至12月3日,僅70余天,二期還湖工程共有1429戶村民簽約,簽約面積佔計劃簽約總數90%。

簽約速度為何如此之快?“還湖”之爭如何峰迴路轉?

“這是奪我們的飯碗!”

“你們把魚池收了,我們就什麼都沒了!”“這是奪我們的飯碗!”一句句狠話,讓汈汊湖養殖場大汊湖分場黨總支書記黃小紅直抹眼淚。

2018年3月,汈汊湖開始宣傳發動退垸(田、漁)還湖工程,並上門徵集村民意見。和黃小紅一樣,當初不少幹部“走不進去、坐不下來”,連吃閉門羹。

汈汊湖退垸(田、漁)還湖,涉及漢川6個市直部門,汈汊湖養殖場7個行政村、10個國營隊,共1896戶、8231人。部分村民祖祖輩輩在湖區生活,故土難離;且汈汊湖水產養殖收入可觀:收成好的年份,每畝水產純收入超過5000元。退垸(田、漁)還湖工作克服重重阻力,完成一期工程。

今年3月,汈汊湖養殖場又組織6個工作隊進村入戶,開展二期政策宣傳、民情民意收集、摸底調查和信息核對工作。“退垸(田、湖)還湖,是治理汙染,造福子孫後代的好事。按照市裡要求,我們要最大限度讓利於民。今天我們上門,就是要徵求你們的意見,該怎麼安置補償,大家一起商量。”經過反反覆覆、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部分不理解的村民,慢慢發生轉變。

漢川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任政委、市長任指揮長的汈汊湖退垸(田、漁)還湖工作指揮部,14名市領導進村入戶、調研走訪,進一步瞭解民情民意,強化宣傳政策,各部門抽調55名精兵強將組建7個專班,落實工作責任。

誠意麵前,養殖戶態度逆轉

經過廣泛走訪調研、深入聽取民意、全面調查論證,今年9月,漢川制訂了汈汊湖退垸(田、漁)還湖(二期)工作手冊,手冊中附有“還湖公告”、安置補償方案及相關政策問答。工作手冊按戶發放,每戶一冊。

按照方案,戶口在當地的村民,每畝責任田參照農村承包地標準補償到位。責任田之外的承包租賃田,實行梯次補償,每畝最高0.8萬元,最低0.3萬元。村民上岸,按每人6480元(每人每月補180元,連補3年)一次性予以補償。同時,保障60週歲村民每月領取養老金1200元。

為確保群眾安居樂業,該市選擇在漢川城郊,闢地近600畝用於搬遷安置,其中約300畝用於支持扶持產業發展,解決村民長遠生計問題。

“有一筆補償,能馬上解決住房,一個月還有1200元養老金。”祁道協很快接受了魚池徵用協議。

“退垸(田、漁)還湖是大勢所趨,是為子孫後代造福的好事。”紅旗村村民祁義華表示,“安置補償政策顯誠意,我感到非常滿意。”

對於退垸(田、漁)還湖群眾就業創業,漢川專門出臺就業幫扶政策,為村民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創業擔保貸款、創業補貼、穩崗補貼以及繼續從事水產養殖等方面的幫扶。

幹部帶動親屬簽約

9月21日開始,第二期退垸(田、漁)還湖開始簽約。一開始,有老百姓還在觀望。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9月21日,紅旗村黨支部書記梅運成和村兩委幹部帶頭簽約。目前,全村61戶養殖戶已全部簽約,共退池2831畝。

汈汊湖養殖場政法辦主任李永勝23日帶頭簽約後,他的么爺也緊跟著把協議簽了。而一個月前,他么爺曾拒絕讓宣傳還湖的幹部進門。李永勝多次上門,通過親戚朋友做老人工作,終於把老人思想做通。

“李主任和他么爺都簽了,看來政策假不了”。幹部及親屬的帶動,讓群眾吃了定心丸,大家紛紛簽約。截至12月3日,已簽約面積佔計劃簽約總數90%。

———— 【背景】 ————

汈汊湖,全國最大內陸封閉式湖泊

內陸封閉式湖泊,是指湖區不靠海洋,且自然狀態下,水只進不出。如要出水,需要人工抽排。汈汊湖現有面積13萬畝(86.7平方公里),其中調蓄區(養殖區)48.7平方公里,備蓄區(墾殖區)38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內陸封閉式湖泊,是武漢市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

汈汊湖湖區人工圍墾痕跡嚴重。湖面呈長方形,形成了東、南、西、北四條幹渠環抱,南、北乾渠通過東面的東干渠和西面的3支渠連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