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閻錫山故居:很奢華,花了140萬兩銀子,耗時14年建成


【閻錫山故居】閻錫山故居位於山西定襄縣東北方向的河邊村,現為河邊民俗館。整座故居總佔地總面積3.3萬平方米,院落27座,房屋近千間,分南北兩大部分:南區地勢居高,為閻氏舊宅區;北區地勢較低,由東、西兩花園組成,是故居主體建築群,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

【孫中山的題詞“博愛”】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閻錫山統治山西長達38年,成為名副其實的“山西王”。閻錫山故居修建的建築有都督府、得一樓、二老太爺府、上將軍府、同武將軍府、穿心院、新南院、東花園、西花園、慈幼院等大小共27個院落。

【故居內部情況】有人評價閻錫山故居,“一座都督府,半部民國史 ”、“民國第一豪宅”。這樣的評價沒有誇張,事實就是如此。閻錫山故居的整體風格為北方的四合院結構,青磚灰瓦,飛簷斗拱,抱廈迴廊。磚雕、石雕、木雕讓中外遊人流連忘返,遍佈各主要建築物下的地道、地下室,顯示出閻錫山對這座宅院的重視。


【得一樓】老子《道德經》有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之意。閻錫山將這座樓取名為“得一樓”,有得到“一等侯”之意。得一樓修建於1914年,是閻錫山故居最高點,此樓前可通都督府,後部以地道與東花園二院相連。

【都督府入口】都督府是閻錫山擔任山西都督後修建,它是中西合璧的一進兩院,在府門上方與前後過道以及後院東廳頂部均修建了羅馬教堂風格的尖頂前臉。1912年孫中山來山西考察,期間評價道,“去歲武昌起義,不半載競告成功,此實山西之力,閻君伯川之功,不惟山西人當感戴閻君,即十八行省亦當致謝。 ”

【故居一角】資料顯示,閻錫山故居始建於1913年,耗時14年,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才算完工,總耗資140萬兩白銀。縱觀閻錫山的一生,他是近代中國繞不開的人物,加入同盟會、刺殺慈禧太后、太原起義、獲取袁世凱信任當上山西都督;北伐時期,閻錫山還是與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齊名的四大集團軍總司令之一,在後來還擔任過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抗戰時期是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最後任到了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


【閻錫山會客廳】遊覽閻錫山故居,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散落在院內的家訓石刻。在閻錫山故居東花園的牆上有這樣一句家訓,“做事是人生的結果,做的事多就是此生的結果大,做的事少就是此生的結果小,為做人即應當做事。”

【“謀事力成”照壁】“謀事力成”是閻錫山所題,這四個字也是閻錫山成功的秘訣,意思是說謀劃好的事就要全力以赴去做,竭盡所能才能成功。閻錫山還進一步告訴後人,“作甚務甚,作甚學甚,作甚會甚,作甚成甚;作不成甚羞甚,作壞甚補甚。為人事的必要人格,有此人格,則百事皆成。”

【高處鳥瞰閻錫山故居】1949年12月,閻錫山離開大陸逃往臺灣,至死再也未能回到這裡。閻錫山執掌山西38年,是作出一定的貢獻的,比如當時山西義務教育水平名列全國第一。閻錫山曾要求山西境內適齡兒童必須上學,否則父母將受到懲罰。


【故居碉堡式建築】1989年,閻錫山故居改為民俗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經過近30年的發展,故居內按照農、食、住、行、娛、信為內容的六大系列布局,陳列品以民俗文物為主,它們形象地再現了閻府當年景象,並生動反映了清末民初山西獨特的民俗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