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買鋪5年後,貴陽專業市場分化,他的現實很骨感


“幸福的房東都是相似的,不幸的房東各有各的不幸”。

2014年,家住觀山湖區的老陳,在貴陽一家大型百貨批發市場,買了一間100平左右的“專業市場旺鋪”。

接下來的幾年,這個商鋪每月都能為他帶來約8000元的收入。那段時間他發的煙都從15元一包的,換成了50元。日子過得很滋潤。

但是,好景不算長。到了2018年中,上家退租以後,老陳的門面一直空置一年多。

跟風買鋪5年後,貴陽專業市場分化,他的現實很骨感

直到最近,一個東北哥們找上門:“大兄弟,我看你的門臉空了這麼久,不如租給我當倉庫?”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和老婆吵了若干架後,老陳只能忍痛割肉,簽了一年的合同。在他看來,優質的門面徹底淪落成了一間倉庫,這就是個“不平等條約”。

想起當年火熱的市場,買鋪子的時候,都還要靠搶。雖然,老陳最後到手的鋪位不算好,還有點背街。但是,此後並不愁租,他也樂觀地預計,12年就可以回本。

“我花了差不多120萬買市場商鋪,收租的好日子才過這幾年,”老陳說,“有總比沒有強,我門面周邊那些鋪子,還有一直空著的。”

在貴陽某百貨批發市場,和老陳類似在前幾年購買“稀缺物業”的人不少,可現實中有部分卻是骨感的。

大約在2010年的數據顯示,西南一些專業市場商鋪投資回報率,達到了10%甚至更高。可是現在,能勉強達到6-8%左右,就算是很不錯了。

不考慮其他細節和個體差異,日進斗金優勢商鋪資源成了累贅。不得不考慮到市場的體量,能否有這樣的承載力。

行業內部人士說,國際上標準的商業面積數據,是平均每人1-1.2平米。中國的大城市是個什麼水嗎?上海1.5,北京2.0,西安2.5,南昌3.8…但是放在貴陽呢?

跟風買鋪5年後,貴陽專業市場分化,他的現實很骨感

其實,和普通的商鋪相比,專業商鋪的水更深。

普通商鋪一般都在人流量較大的地方,人少地區的物業幾乎無人問津。而市場商鋪就不同了,它們都處在“專業市場”這個大環境中,位置反而顯得相對不那麼重要,而買家的“寶”,則全部押在“專業市場”的繁榮程度。

投資界大咖說,專業市場商鋪區別於一般商鋪的重大特點,就在於市場內的商鋪(內鋪)的收益,受到整個市場環境和這個行業生產、流通的影響極深。

並且自己面對的競爭對手,除了同市場的,還有外來的商鋪,如果沒有絕活亮點(包括自身的產品銷售渠道、關係資源、大客戶資源等等),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得先機。

打個簡單比喻,在社區開店賣包子的,不管外界風吹雨打,對於顧客來說,飯一定要吃。

但專業市場就不一樣了,在一個相對位置較差的地方賣包子,如果體現不出專業性,誰會放著家門口的包子不買,萬水千山地去你那裡?

更何況互聯網也從中分了一杯羹,商業體量承載力,市場外環境影響,也催生了專業市場商鋪的尷尬局面。

旺一時的鋪子,常有。養三代的鋪子,少有。

專業市場的商鋪,也應了那句入市有風險。世界上沒有100%賺錢的事情,但買商鋪卻有一個最樸素的道理:商業價值的提升,和人流量有著巨大的關係。也就是說,一條几乎適用於所有的原則就是:人流量大的地方機會很大。

同時,專業市場的商鋪,要看它的專業程度,在一個地區,如果該類市場只有一個或者競爭對手很少,它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著較高的專業評價,那這裡就幾乎算是個黃金位置。

這時就要注意了!即使在這樣專業的市場內,還要看它的體量。如果市場體量不能持續增長,那麼很可能專業市場,最多隻需要400個商鋪,而該市場有著500個鋪位,那剩下的100個都是隻能靠邊邊。

跟風買鋪5年後,貴陽專業市場分化,他的現實很骨感

商鋪熱度,受到存量的影響,是個不爭的事實,這個在短期內改變不了。如果非要投資商鋪,除了對該行業有深入瞭解,綜合該物業的人流量、交通、環境等因素之外,還要注意很多通用的細節:

樓層高的市場,高層的要當心;不在出入口位置、背街小巷、繞山繞水的要當心。

二手門面要當心?如果是優質物業,房東又“缺錢”,他難道不會用門面區抵押貸款應急嗎?桃子會讓外人來摘?

門面結構不對,柱子又粗又大的要當心,在別的地區,將建設更先進更大的同類市場,老市場的要當心…

專業市場商鋪投資的水更深,需要對該行業很懂,對市場很懂。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你什麼都不懂,又沒有開店經驗,那麼聽銷售人員鼓吹時,也就要留心。

專業市場物業所有權,一般有自持和對外出售兩大類。但無論是哪一類,效益好的商鋪都具備了,市場環境好、產業結構優良、口碑好而導致人流量較大、優質客戶較多的優點。

要想做到這一點,不是專業市場開發商所能決定的。這與多方投入、支持、相關產業發展成熟等因素有關,而這些因素,也是營造良好產業生態,專業市場業態的措施。

跟風買鋪5年後,貴陽專業市場分化,他的現實很骨感

現在回過來頭看老陳的鋪子,這類專業市場開發,起初是調動各類資本,完成首輪投資,實現快速建設。

然後,通過積極聚集批發、零售的商家,完成市場業態的開發。再接下來,就是商海搏擊的優勝劣汰。

專業市場如今再發展,可能也應當跳脫以往產業地產、商業地產的路子,而是以新的產城形態出現。

這可能是產業園區開發的新機會,也是專業市場資源再整合的新機會。

在加大製造業的引入,實體經濟扶持力度前,要面對的情況還有,如何實現存量專業市場的優化管理提升,同時對未來市場主體有引導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老套路,不是萬能的。無論是買家與賣家,還是房東與租客,

既要有耐力,熬到行情的轉機;更要有動力,抓住新的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