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煤集團首個國家級創新工作室“雷雨工作室”:創新無盡碩果豐

中國新聞網訊 在同煤集團,雷雨工作室、克塵工作室、學軍工作室、管霞工作室、餘良工作室等56個創新工作室以技術攻關為核心,培養技術人才為根本,推動著企業高質量發展。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雷雨工作室”。201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命名為國家級“王雷雨技能大師工作室”,是同煤集團首個國家級創新工作室。

搭建創新大舞臺

走進“雷雨工作室”,維修室內鉗工操作檯、專用工器具等設備有序擺放;牆壁上各項工作制度、目標、計劃、操作流程應有盡有;書櫃裡近百套專業技術書籍和幾十種臺賬記錄分類陳列;幾個年輕員工正在相互交流、探討技術難題,不停地在本子上記錄著。

2009年7月,同煤集團首家以個人命名的科技創新工作室“雷雨工作室”在馬脊樑礦率先創立。 初成立時,成員共有機電大拿12人,旨在高效解決馬脊樑礦各類機電問題。2012年10月,“雷雨工作室”功能進一步拓展,針對不同專業,下設機電工作室、工程技術室、科技工作室,工作室成員逐步發展為50名。工作室成立以來,共排除井下現場各類機電事故1200多次;攻克採煤機控制中心PLC編程程序,改造低壓饋電開關控制保護迴路等50多項科技革新,為礦節約資金9000多萬元。

“工作室從最初成立時就一直保持著不斷學習的態度。”回顧起過去的日子,王雷雨仍然記憶猶新。

2009年7月,雷雨工作室正式成立。作為同煤集團首個創新工作室示範點,工作室明確了以服務生產一線為主體,以開展課題攻關、技術創新為內容,以提高員工技術素養、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目的。

“當時,我們團隊只有12個人,但是大家的學習勁頭卻很高,每天下了班,大家還要集中在一起,以師帶徒的方式進行現場實踐教學,學習效果非常理想。”王雷雨說。

為了使管控更加規範有序,“雷雨工作室”還創建了層次清晰的組織架構,實際工作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每位成員都會細心記錄每一個可以改進的細節,反覆討論研究,尋找最佳解決方案。

“工作室成員雖然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崗位,年齡結構也不同,但大家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發揮‘傳幫帶’的作用,營造‘比趕超’的氛圍,為礦井創新發展獻智出力。”作為帶頭人的王雷雨,話語裡盡顯責任和擔當。

打造人才“孵化器”

人才興企才能薪火相傳。只有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拓展技能人才的成長途徑,才能讓企業基業長青。

“雷雨工作室”成立後,提出了“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攻堅解難題”的口號,著力打造一支學習型、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專家型職工人才隊伍。

“我們會根據每個人的自身所長,為每位成員量身定製培訓套餐,推出‘實訓+實踐’,‘課堂培訓’與‘師帶徒’培訓互補,做好科技人才培訓和技能人才培訓。每年舉辦一些大型技術比武活動,為高技能人才搭建平臺。”王雷雨的管理思路十分明晰。

建好“孵化器”,就能“孕育”出過硬的工技能型人才。如今在雷雨工作室的推動下,湧現出了一大批崗位標兵和技術能手。工作室成員吳永軍獲得同煤集團和馬脊樑礦“勞動模範“”崗位能手“”節約能手“”科技標兵“”青年標兵“等榮譽稱號;張利軍連續三屆獲得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綜採維修電工“優秀選手”稱號。2016年,被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榮記個人二等功。

談起自己的改變,張利軍動情地說:“在工作室中每一天,我都有新收穫,不僅僅是專業技能的提高,更是勞模身上敢於拼搏,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值得我珍藏一輩子的寶貴財富。”

精耕創新“試驗田”

聊起最近工作室裡活躍的“鐵傢伙兒”,工作室的80後的李振東打起了精神。作為科技革新組的負責人,研發創新成果、帶領團隊做課題攻關是他的主要目標。

最近,他和夥伴們剛研製出一款“地面巡檢機器人”贏得大家一致好評。只見開關一動,這個‘鐵傢伙兒’開始前後移動,咔嚓咔嚓的聲響就像電影裡的變形金剛一樣。

“這個機器內部採用麥克納姆輪驅動結構,這種驅動結構可以讓機器人靈活實現全向運動,內置紅外循跡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自身運動路線,檢測結果會通過頂部傳感器進行實時傳輸,真正實現無人值守、遠程操作的效果。”談及創新成果,李振東眼中是隱藏不住的喜悅。

“我們工作室每年要制定幾個創新課題,發揮團隊力量,進行技術攻關。針對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大家聚在一起進行‘頭腦風暴’,集思廣益,挖掘自身的創新智慧和創造潛能,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定期開展技術攻關、技術革新和技術發明活動,引導大家從攻堅技術難題、改善管理流程和技術再造等方面入手,挖掘自身潛力,精取研發課題,把無形的創新成果轉化成有形的經濟效益。”李振東說。

近年來,“雷雨工作室”的創新成果不勝枚舉。其中,“大同礦井近距離開採安全理論研究”項目獲山西省進步科技進步二等獎,“自制移動式泥漿泵架”項目獲同煤集團技術革新三等獎。自主研發的“頂板沉降觀測儀”獲國家專利,“綜採工作面支架尾上隅角瓦斯探頭無線傳輸技術”申請專利。

“激發每個人的創造潛能,服務礦井安全生產是我們工作室永恆的目標。”王雷雨說。(文/洪浪 楊謹瑜 責編/何萍萍)

(轉自: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