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基金投資的小祕密,不是基本面,而是高拋低吸


指數基金投資的小秘密,不是基本面,而是高拋低吸


如果有人告訴你,做股票要高拋低吸,估計大家都會嗤之以鼻,畢竟經過這麼多年的教育,我們的投資者也早已經看透了技術面的侷限性,脫離基本面去談高拋低吸,基本上就是靠運氣了。但是很多基民和股民在投資指數基金的時候,還沒明白一件事情,對於指數基金來說,真正的投資秘笈恰恰就是高拋低吸。別急著反駁,聽我道來。

一、個股需要研究基本面,指數基金天然就不需要

開始進入市場的朋友,以及做股票投資的朋友,現在都是很清楚的,必須要研究基本面,只有基本面紮實的個股,才有投資價值。比如貴州茅臺、中國平安、招商銀行這些基本面良好的大藍籌,亦或者是愛爾眼科、歐普康視等這些醫療類的新興優質個股,之所以漲的好,最根本的一個原因還是基本面良好,機構也好、散戶也好,大家對他們的長遠發展有信心,就不會短期的投機行為,而估值是10倍和15倍,可能就沒有太明顯的差異。回過頭看指數基金,哪裡需要你研究什麼基本面,市場上主流的指數基金裡面的任意一隻成分股股,即便從1跌到0(跌幅100%),對整個指數的影響都不會超過10%,因為主流指數基金單支個股的佔比是不允許超過10%的(個別指數限制15%);再一個,以滬深300為例,300支成分股,你怎麼研究基本面,每個成分股都看一遍嗎?所以,指數基金投資,天然就不需要基本面研究。


指數基金投資的小秘密,不是基本面,而是高拋低吸


二、對於指數基金來說,買的便宜、賣的高估是王道

既然不需要基本面研究了,那麼對於指數基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呢?那就是買的便宜和賣的高估唄,也就是我說的高拋低吸,你想想是不是?所以對於投資指數基金來說,我們需要的是耐心等待整體估值的迴歸,再出手投資;這種迴歸往往都伴隨著牛熊轉換,也就是市場由瘋牛狀態向極度熊市轉換,而且是在熊市的末期,而不是熊市的早中期。關於A股的牛熊轉換,我去年寫過一篇投資體系的文章裡面,有研究過,一般都是牛一年熊一年,中間一盤六七年;從2015年6月A股瘋牛見頂以來,算下來,已經熊了4年半了,結合年初的小牛抬頭,基本上確認熊市末期,所以,這個時候是投資指數基金的好時候。至於賣得高,一方面未來市場真的走牛了,主要指數提高估值達到了一倍,我大概率就會逐步減持,不會奢望賣在最高點;另一方面,也要邊走邊看,要結合未來的情況才能決策,況且現在看2020年並不是很樂觀。


指數基金投資的小秘密,不是基本面,而是高拋低吸


三、頻繁的高拋低吸只能貢獻手續費,毫無意義

我所謂的高拋低吸可不是讓大家把指數基金投資做成了個股,有幾個點的利潤就賣出,然後等低位買回,這可是要了命的操作。第一,我說的高拋低吸是從整個牛熊轉換的大趨勢上,把握幾年一次的輪迴低估,以及未來的牛市高估;第二,頻繁的高拋低吸是技術派的手法,拋開能不能行不說,本身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是非職業投資人不具備的基本條件;第三,指數基金的交易成本比較高(不包括場內的ETF),除了7天內買賣懲罰性手續費達到1.5%外,一般一次買賣的成本要1.5%左右;還有時間成本,T日賣出,往往要T+1日確認,錢到賬號的時間可能就是T+3或者T+4了。所以,頻繁的買賣毫無意義,只是給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增加手續費用收入。

好了,大致就這樣吧,終於不再是無所作為的一天,我去跟志玲喝茶了。


送福利!!!送福利!!現在訂閱本人專欄《最佳指基:滬深300+中證500》不僅可以學習到基礎的指數基金知識,還將獲贈價值365元/年的《寬基的定投之路》1年的使用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