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董卿談父親落淚:在教育路上,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董卿作為點評嘉賓,每一次對參賽選手的點評都溫柔又犀利,引經據典、字字珠璣,深入人心,所以網友們把她稱作“神仙中的神仙”。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有這麼一句評論也道出了我的心聲:


“腹有詩書氣自華,很喜歡董卿這個優秀的女人。”


鏡頭前的董卿,氣質如蘭,談吐優雅,出口成章。

令人不禁好奇,究竟是怎麼樣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這般從容優雅、富有智慧的董卿呢?


有遠見的父母,對孩子都比較“心狠”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董卿曾說:“我一直堅信一句話,性格即命運,你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而在你的成長當中最初的耳濡目染的榜樣,就是你的父母。”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就是孩子最初的課堂。


董卿曾在一次訪談中,透露了小時候父母對她的教育是十分嚴苛的。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從剛開始識字的時候,父親就督促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再背下來檢查。


所以上小學的時候,因為成績優異,只讀到四年級就破格跳級進入初中。


上了中學,父親每天會給她開書單,要求她必須讀完多少名著,並且要摘抄書中的精彩句子。


當年她的“小鴨脖子”檯燈下每天貼10個紙條,是父親要來檢查的功課。

董卿坦言,也正是因為父親當初的嚴厲要求,自己喜歡閱讀的習慣也悄然養成。


直到今天,在外打拼,也不肯丟下書籍,她說:


如果我幾天不讀書,會感覺像幾天不洗澡那樣難受。


董卿曾經無比討厭父親的嚴苛,但是如今卻無比的感謝父親:


是父親讓我成為一個內心挺強大的孩子。


因為進入社會以後,你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打擊,你都需要堅強去面對。


所以現在,我發現很多事情我還挺能咬著牙去堅持下來。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為他們缺乏自律、自覺性,很難堅持去做一件事情。


而父母的教育可能嚴厲,但卻能幫助孩子堅持到底。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所有的嚴厲都是父母的良苦用心,因為他們明白只有忍著疼,才能讓孩子飛到更高處欣賞更美的風景。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知乎上曾經有個問題,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平庸的?

網友@成簡潔的高贊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缺乏內驅力。

小時候,有家長追著練琴,有老師看著寫作業。

成年後,為終於逃離了大人的監護而歡呼雀躍,卻未曾料到巨大的空虛接踵而至。


……


正是因為孩子本身年紀小,不懂自律,不懂堅持,缺乏自驅力,在成長的路上,很容易走了歪路。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從小被父母激發、引導的小孩,更有機會發現自己的真正的愛好、特長,並且慢慢沉浸其中,享受這份愉悅和帶來的成就感。

父母的教育和引導,就是年幼孩子“內驅力”的源頭。


如果有不負責的父母在教育上偷了懶,僅靠孩子的自覺性,就很容易失控。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這麼一個片段:


劉星和小雨“控訴”媽媽小時候沒有給他們培養出特長,否則就有可能成為作家、音樂家。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媽媽劉梅嗤之以鼻:“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立刻懟道:“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


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


您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就得逼著我學……”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像劉星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


小時候沒有積累本領,長大後又怎麼能擁有承載夢想的雙翼呢?


父母的不嚴厲,自己又缺乏自覺性,最終只能落個“沒有一技之長”的地步。


很多人總是會遺憾:


如果當初父母能對自己嚴厲一點,不讓放棄學游泳,也不會成為了旱鴨子;


如果當初父母能對自己嚴厲一點,不讓放棄練毛筆,就不會連寫名字都歪歪扭扭了;


如果當初父母能對自己嚴厲一點,不讓放棄練琴,也不至於公司年會上連拿得出手的表演都沒有。


可惜,“如果”只是設想,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才是最真實的結局。

快樂教育,並不是讓孩子隨心所欲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說:“我希望給孩子快樂教育。”


但,這些所謂的快樂教育真的能讓孩子快樂嗎?


劉歡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談及自己女兒的教育問題時,直呼“後悔”。


原來,劉歡和妻子一直秉持著“快樂教育”的原則,不想強迫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女兒是一個喜歡彈琴,但是自己卻不願意主動練琴的人。


劉歡感嘆:“從小沒有迫使她學音樂,我覺得有點後悔。


其實你迫使她練一練,她可能就很好。


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還是可以推一把。”


我們要明白,快樂教育真的不是放手教育。


快樂教育是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去激發內心的潛能,寓教於樂,幫助孩子克服學習路上的枯燥,度過瓶頸期,真正體驗到克服困難後的喜悅與快樂。


我們在孩子生命初期,好好指引他們的方向,也不失為是一種快樂教育。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讓他們將來在這個社會上,擁有可以自由選擇的能力,多一份自信與從容,少說一句求人的話。



當他們擁有了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的底氣時,這才算真正地擁有了快樂。


美國著名作家安娜·昆德蘭曾說:


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是,不走,又會後悔


一位讀者曾經給我留言,自己也很後悔當初沒有逼孩子一把,以至於孩子長大後埋怨她。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有時候正是因為父母的“逼迫”,激發了孩子內心的潛能,使得孩子跳出了舒適區,在找到了自己長處所在的同時,也完成了對自我的挑戰。

而父母不對孩子加以約束和監督,任孩子自由散漫放縱,喪失了“學習”的最寶貴時機。


孩子也就無法得到鍛鍊,最終也無法找到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既沒有所謂的快樂童年,也沒有一技傍身。”


回望過去,一片混沌,展望未來,一路渺茫,不知前方去往何處。


愛孩子,不要只滿足眼前廉價的快樂,而是要“逼”孩子練就一身本領,讓他們有資本來對抗生活的風風雨雨。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


做不偷懶的父母,養育優秀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