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撰文:耐藥可能不是因為青蒿素耐藥,需要採取更有效的措施

在1990年代,整個東南亞對惡性瘧原蟲瘧疾的廣泛多藥耐藥性導致引入了高效的青蒿素聯合療法(ACTs)。

此後,這些藥物極大地推動了全球瘧疾負擔的急劇下降,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現在,這些療法受到東南亞青蒿素耐藥性的出現和擴散的威脅。惡性瘧原蟲的青蒿素耐藥性已經出現並在整個大湄公河次區域擴散,其特徵是由於環期寄生蟲的藥敏性降低而導致體內寄生蟲清除緩慢。

2019年10月23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在頂級醫學期刊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 在線發表題為“Suboptimal dosing triggers artemisinin partner drug resistance”的點評文章,指出由於青蒿素的3天療程不能治癒感染,因此基於青蒿素的3天聯合治療方案依賴於伴侶藥物才能完全治癒。

在短期內,應推薦幾種在基於對雙氫青蒿素-哌喹的治療不能完全反應的寄生蟲的地區有效的基於青蒿素的聯合療法(例如青蒿琥酯加吡咯烷和青蒿琥酯加甲氟喹)。從長遠來看,我們必須優化當前基於青蒿素的聯合療法,並研究可能增加青蒿素給藥時間的方法。專注於三聯療法可能會分散注意力,並且錯過在新的併發症出現之前緊急消除瘧原蟲的關鍵機會。

另外,2019年4月24日,屠呦呦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IF=72)在線發表題為“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的展望文章,系統總結了最近在治療瘧疾是所遇到的困難,同時給出瞭解決方案。最後,屠呦呦等人提到,青蒿素被發現及使用四十年後,青蒿素在聯合治療中仍然是抗瘧疾藥物的首選。因此,屠呦呦等人認為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對現有治療方案的簡單調整,包括智能地使用具有相互敏感性的藥物組合,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對抗瘧疾的最強武器的潛力(點擊閱讀)。


屠呦呦撰文:耐藥可能不是因為青蒿素耐藥,需要採取更有效的措施


基於青蒿素的3天聯合治療方案是大多數無併發症瘧疾病例的首選治療方法。它們的功效依賴於青蒿素來清除大部分瘧原蟲。青蒿素的作用機制需要通過血紅素激活,導致對寄生蟲蛋白的混雜靶向,從而確保了提供無與倫比的抗寄生蟲活性的特異性和效力。


從循環中清除青蒿素的速度相對較快(通常在幾個小時內,具體取決於衍生物和製劑),這是抗瘧原蟲的弱點。這種相對短期的藥物暴露導致選擇了一些寄生蟲,這些寄生蟲在kelch13基因的螺旋槳結構域攜帶突變,這些突變與發育的擴展環階段有關。


由於青蒿素的3天療程不能治癒感染,即使是那些所謂的青蒿素敏感寄生蟲也不能治癒,因此基於青蒿素的3天聯合治療方案依賴於伴侶藥物才能完全治癒。如大湄公河次區域的Rob van der Pluijm及其同事報道,當面對生命週期發生變化的寄生蟲時,

與治療失敗相關的伴侶耐藥性便歸因於所謂的青蒿素耐藥性,這是欠考慮的。當雙氫青蒿素-哌喹治療不能治癒感染時,van der Pluijm及其同事發現,雙氫青蒿素-哌喹-甲氟喹的新組合可提高療效。


必須立即採取更有效的措施。在短期內,應推薦幾種在基於對雙氫青蒿素-哌喹的治療不能完全反應的寄生蟲的地區有效的基於青蒿素的聯合療法(例如青蒿琥酯加吡咯烷和青蒿琥酯加甲氟喹)。從長遠來看,我們必須優化當前基於青蒿素的聯合療法,並研究可能增加青蒿素給藥時間的方法。專注於三聯療法可能會分散注意力,並且錯過在新的併發症出現之前緊急消除瘧原蟲的關鍵機會。


SK是WHO瘧疾治療指南小組的成員。該小組制定了有關瘧疾治療的全球指南,其中包括有關青蒿素聯合療法的決定。這裡表達的觀點是個人觀點,並不代表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所有其他作者均聲明沒有利益衝突。



參考消息: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3309919305353?via%3Dihub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33099193039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