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廁所革命”暖民心

記者 文愛鳳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對農村人而言,精神文明還得看茅房。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農業農村局充分貫徹“小廁所,大民生”的思想理念,把農村改廁工作當作重要民生工程和政治任務來抓,以改廁帶動村莊環境的美化和亮化及人居環境的集中整治。

走進安定區鳳翔鎮北廿鋪村村民張德家中,他正趁著農閒收拾自家院子裡晾曬的玉米,新修的二層小洋樓寬敞闊氣,硬化過的院落整齊乾淨。令張德高興的還有,他家院門口的那間小磚房,那是今年8月份村裡統一為農戶修建的廁所。

就是這看起來不起眼的廁所,讓張德多年的如廁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讓他的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相比農村以前“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的旱廁,這個廁所絕對高端大氣上檔次。外面磚砌,並且抹了一層白灰,內貼瓷磚,裡面安裝了講究的蹲便器。

“以前,我家的廁所在院子裡面,夏天一陣風吹過來後,整個院子裡都臭烘烘的,冬天天氣特別冷的時候,上個廁所都凍得蹲不住。”張德說,不僅如廁難,清理廁所也是個難心事,廁所凍住還沒法掏,得用撅頭刨。

“現在的這個廁所好,又幹淨又衛生,夏天不那麼臭了,也不會招蒼蠅,好得很。”今年77歲的村民張貴老人笑呵呵地說道。

安定區能源辦主任薛彥軍告訴記者,“水旱結合式”廁所的沼氣池和化糞池的水位高於進料口和出料口,無蒼蠅無臭味。糞便在沼氣池或化糞池內經過充分的厭氧發酵和無害化處理後,會變成優質高效的有機肥,施入田中可使糧食作物及蔬菜瓜果快速吸收,生長快品質好,還可以有效防治作物葉面和根基部的病害和蟲害,可減少或不用農藥化肥,真正種植出無公害的綠色蔬菜。

“有了這個廁所,我就再也不愁羊糞沒地方倒了,把羊糞倒進沼氣池不但衛生,而且發酵之後還是特別好的肥料,灑在地裡莊稼特別愛長。沖廁所也不費水,一天一桶水就夠了。”村民安鵬邊打掃廁所邊說。

安鵬告訴記者,這個廁所的總費用是1800元,政府補貼了1500元,他自己只掏了300元,價格特別實惠。

小廁所大民生。“水旱結合”式廁所的修建,使農村環境的汙染大大減輕,實現了農家小環境的良性循環,為即將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

北廿鋪村村委會主任周軍介紹說,北廿鋪村自8月份開始改廁以來,結合村上已有沼氣池67戶、旱廁120戶的實際情況,按照區鎮兩級政府提出的“宜水則水,宜旱則旱,水旱結合”的工作思路,推廣水旱結合的“三格式”改廁模式,現已建成水旱結合的公廁兩座、戶廁132座。

今年來,全市各縣區因地制宜採用不同改廁模式,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已新建、改建戶用衛生廁所56361座。其中,無害化衛生廁所38039座,佔67.5%;衛生旱廁17511座,佔31%;水衝式廁所811座,佔1.5%。在全面落實中央和省級財政改廁獎補資金基礎上,市、縣(區)積極統籌整合資金4700餘萬元,專門支持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改建,讓農民不花錢或花很少的錢用上衛生廁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