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一送一”的酸奶“不要瞎買”?“超市職員”說法正確嗎

網上有文章稱《超市酸奶為什麼總是“買一送一”?超市職員:不要“瞎”買》。

“買一送一”的酸奶“不要瞎買”?“超市職員”說法正確嗎

文中大意是說,超市裡的酸奶“買一送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新品上市促銷,另一種是臨近過期。新品上市促銷的沒有問題,而臨近過期的就“不要瞎買”,因為如果吃到過期了“導致自己得了什麼腸胃方面的疾病,超市可不會對你負責了”。

這個說法本身也不算錯。

真正的問題是:臨期酸奶能買嗎?過期酸奶會“導致什麼胃腸方面的疾病”嗎?


“買一送一”的酸奶“不要瞎買”?“超市職員”說法正確嗎

“保質期”的真正含義

國家標準規定預包裝食品需要標註保質期(只有少數幾種食品被“豁免”)。許多消費者把它當做了“安全”與“不安全”的分界。

這是一種誤解。

食品在保存中會反生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連續發生的,並不存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到了那個時間食物就突然從“能吃”變成了“不能吃”。所謂“保質期”,其實是人為選定的一個時間,其意思是:在這個期限內,廠家保證食品的各項指標都符合廠家的承諾。

“買一送一”的酸奶“不要瞎買”?“超市職員”說法正確嗎

這個時間,是廠家自己選定的。

“各項指標”,是指安全性、風味、口感、外觀等等。只要有任何一項不符合廠家對產品的定義,就會影響消費者對該產品的接受度,廠家就會定義為“過期”。

所以,廠家確定“保質期”,是針對“最容易發生變化”的那個指標,而且會留下相當的“安全餘量”。

酸奶保質期,“保”的其實是風味和口感

對酸奶來說,風味、口感、活的乳酸菌數、致病細菌數是最重要的幾項指標。其中,風味口感又跟細菌的變化密切相關。

酸奶出廠的時候,各項指標都是符合國家標準和廠家自己的標準的(其中廠家標準不能低於國家標準)。

“買一送一”的酸奶“不要瞎買”?“超市職員”說法正確嗎

從出廠到商店再到顧客,酸奶中的細菌始終在發生變化。它們的變化,又會改變酸奶的風味口感,最後導致酸奶“變質”。

各種細菌的生長都有類似的“生長曲線”:開始很慢(看起來像是停滯了),到某個時間快速增殖,最後大量死亡。不同種類的細菌、不同的其實細菌數、不同的溫度,對於細菌在什麼時候開始大量增殖會有巨大影響。

酸奶中的乳酸菌佔據絕對優勢,其他的雜菌、酵母、黴菌等等開始的時候非常少。在冷藏溫度下(即冰箱中的保鮮溫度),乳酸菌會有幾天的“遲滯生長期”。在此期間,活的乳酸菌數量幾乎不增加,它們對別的雜細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幾天之後,乳酸菌數量會增加,更多乳糖被轉化成乳酸,酸奶中甚至會出現一層淡黃色液體。那層液體是析出來的乳清,含有乳清蛋白。這個時候,酸奶的風味口感會發生一些變化,不過酸奶本身還是可以吃的。如果放的時間更長,乳酸菌大量減少,雜細菌開始活躍起來。雜細菌的活動會產生不好的風味,酸奶的外觀進一步變差。這個時候的酸奶,不僅不好吃,安全性也成問題了。

因為風味口感的變化發生在活細菌減少、雜細菌增多之前,所以酸奶的“保質期”主要是針對風味口感的變化。作為消費者,無法得知其中的細菌長成了什麼樣,但風味口感是能夠辨別的——簡而言之,酸奶哪怕是過期了,只要沒有出現異味,外觀和口感也沒有變得很糟(析出一定量的乳清不算“變得很糟”),也就還是可以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