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北坐擁近3000萬人口,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

通常意義上,對安徽各個區域的劃分中,有一個合肥為中心的習慣:以合肥為皖中,合肥往西則是皖西,合肥往北是皖北,合肥以南都是皖南了。

巢湖被合肥“吞併”後,這種不外宣的劃分則更為明顯。

對於東部發達地區,一提起安徽,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貧窮和落後,人群素質差。在這一點上,上海是最有名的“安徽黑”。

而現在,提到安徽,合肥就像一個名片,迅速的經濟增長和城市建設(當然也包括房價),讓全國目瞪口呆,也似乎讓人們看到安徽即將擺脫昔日人們根深蒂固的各種不好印象。

安徽皖北坐擁近3000萬人口,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

但合肥,只是一座城。安徽的建設在於16個地級市的人民“喜大普奔”地過上好日子,對於非合肥人來說,他們更期待的是自己所在城市的發展。

其中,最明顯的,應該是皖北了。

皖北,坐擁近3000萬的人口,覆蓋六市,近一半的土地,卻沒有一個能輻射周邊城市的中心城市,更糟糕的是全都屈居於四線及以外。

對此,安徽省領導應該也將這一情況放在案頭,懂小解就此拋磚引玉,討論一番。


安徽皖北坐擁近3000萬人口,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

皖北到底是那些地方?

在中國,南北以秦嶺淮河為分割線,而淮河穿過安徽,形成了安徽的南北。

皖北人都是以北方人自居,自認為是豪放、直爽、大氣、喜歡直來直往。

他們對南方人有所偏見,認為他們小氣、有心眼,最不能忍受的是南方人在酒桌上的“慢吞吞”。

但在安徽,皖北地區的劃分則不是如此。

安徽有兩大方言,江淮官話和中原官話,江淮官話的分類太多,這一點以安慶的方言最為顯著,而中原官話則不一樣,從河南鄭州往下,大致都能聽得懂。

所以,在安徽,皖北更多是以語言的相近歸屬的。比方說六安市的霍邱縣,這個縣城堅持都認為自己的是皖北人。

安徽皖北坐擁近3000萬人口,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

淮南和蚌埠都是淮河以南的城市,但是蚌埠卻一直以皖北中心城市自居。

皖北位於華北平原的最南側,也是這塊大平原上最肥沃的土地,更是這塊平原上少有的不缺水的地方,當然這裡也同樣具有密集的人口。

霍邱、壽縣,都是丘陵地區,除了所謂的八公山外,皖北並沒有什麼像樣的山,淮北這座城市有座相山,竟然因山建城,可見一斑。

所以,在安徽,被稱為皖北的地區差不多就是:阜陽、亳州、淮南、宿州、淮南、蚌埠、還有六安的霍邱縣和滁州的鳳陽、懷遠。

皖北以安徽三分之一的土地,生活了將近全省一半的人口,整個皖北地區有近三千萬人口,這是一箇中小型國家的人口數量啊!


安徽皖北坐擁近3000萬人口,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

以面積相近的荷蘭來說,荷蘭的總人口約為1600萬,因此皖北的人口密度是非常高的,以阜陽為例,它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上千人。

合肥經濟圈的形成,對皖北的吸引力很大,因為人口密度大,經濟發展水平不足以消化人口帶來的福利。

那麼,皖北城市的現狀如何呢?有著最好的土地,有著龐大的人口福利,為何城市沒有形成圈子,各個城市的輻射力連自己本市的人口都無法吸納和消化。


皖北城市現狀

皖北至今仍以農業為主,主要家作物有小麥、玉米、黃豆等,也是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這得益於它擁有廣袤的平原和密集的水系。

整個皖北地區幾乎沒有大片的山地,大量的人口使境內的土地幾乎全部開發成了農田,即使這樣這裡的人均農業用地也不是很多。

眾多的人口有限的土地和耕地,使得在改革開放後,這裡的人開始外出謀生,因此這裡也是全國聞名的農民工輸出地。


安徽皖北坐擁近3000萬人口,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

以前每到淮河發大水時,那些被淹沒土地的農民大量外出逃荒,這對皖北的經濟多少是有一定影響的。

比方說阜陽下面的阜南縣,在2014年以前都是淮河的洩洪區,這樣的地方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積累。

在宜興,從事紫砂行業的80%的都是霍邱人和潁上人。

在阜陽,有一個村子是“乞討村”,全村出去乞討,主要還是經濟不好。

在上海人眼中,安徽人只有阜陽人和壞男人。

當然,如今淮河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治理,對周邊的居民影響變小了。


安徽皖北坐擁近3000萬人口,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

再說說皖北六市的城市發展狀況。

淮北是煤炭起家的城市,因為煤炭資源,淮北一度繁華,曾被成為“小上海”,但是在計劃經濟過後,經濟遲緩,這幾年環境治理的不錯,還是國家級的園林城市。

但是產業發展仍然滯後,一方面是因為城市區域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口不足。

淮南,歷史淵源深厚,又將壽縣劃入自己的區域,但是淮南在阜陽和合肥之間,相比較這兩個城市,淮南相對來說都不足,屬於大城市的輻射城市帶的一個點。


安徽皖北坐擁近3000萬人口,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

宿州,沒有什麼資源可以利用,宿州號稱世界鞋都,亞洲影都,中國雲都!是淮海經濟協作區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離出海口,小麥、玉米、花生產量居全省第一,但是產業結構單一,人口不足,城區發展規模小,交通也不便利。

一直以來蚌埠都被定位為皖北的中心城市,很長一段時間裡蚌埠確實是一座很有影響力的城市,但是一直對皖北的輻射和帶動都非常有限,這和它的地理位置也是有關係的。

另一座位於皖北的老大哥城市,阜陽一直都是被寄予厚望的,可惜它至今連自身的人口都消化吸收不了。

亳州就暫且不提了。


安徽皖北坐擁近3000萬人口,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

蚌埠、阜陽,未來誰是皖北第一城市?

如果說未來皖北能發展起來的城市,那就只有蚌埠和阜陽了。

中心城市,字如其意,一般指一片區域的中心。

遍觀皖北,蚌埠實力最強沒有問題,但這並不代表蚌埠是中心城市,因為蚌埠沒有可以吸引其他五個地級市居民的地方。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蚌埠的這點優勢也變得越發薄弱起來。

作為安徽省僅次於合肥的科教文衛中心,蚌埠是安徽省三大科教集聚地之一(合肥、蚌埠、蕪湖),皖北唯一的大學城坐落於龍子湖畔。蚌埠有安徽財經大學、蚌埠醫學院、蚌埠學院、安徽科技學院(龍子湖校區)、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安徽電子信息學院以及4所部隊院校,同時還有水利科學研究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40、41研究所、中國兵器工業第214研究所、華東光電研究所和全國唯一的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等眾多科研機構。


安徽皖北坐擁近3000萬人口,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

這些優勢是其他幾個市無法比擬的,人口眾多的阜陽市竟然只有一個本科。

皖北可以分為四個陣營,以淮北宿州兩市的徐州陣營,以阜陽為主的皖西北陣營,淮南市的合肥陣營和蚌埠三縣加鳳陽的蚌埠陣營.

很明顯,徐州在身邊,無法超越,淮北、宿州無法輻射,那麼隔絕的皖西北更沒有可能,淮南在蚌埠和合肥之間,首選是合肥。

皖南的中心是蕪湖,安徽的中心是合肥,這兩個地方的經濟數據,可以說是碾壓那一區域的,而蚌埠所謂的綜合實力是構建在多方面的,交通,醫療,高教等等,可經濟層次方面並不能碾壓其他地方,對比起來沒有本質的區別。


安徽皖北坐擁近3000萬人口,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

所以我個人並不認同蚌埠的所謂皖北中心城市,或者說皖北經濟中心城市。

當然,政治方面是的的確確的皖北中心,這一點,著實要承認。

再談阜陽的發展,阜陽最大的福利是人口,但是最嚴重的的問題還是城市無法吸納自己的人口。

在2030年,阜陽市政府計劃城區人口200萬,但是合肥現在已經是270萬的人口。

其次是文化科教,阜陽只有一所本科,其他三個專科學校,這樣的劣勢太過明顯了。

但是阜陽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周邊區域的輻射,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阜陽地區有界首市、亳縣、太和縣、阜陽縣、渦陽縣、蒙城縣、潁上縣、阜南縣、臨泉縣和鳳臺縣。

亳縣,現在是亳州市,管轄著渦陽、蒙城,鳳台給了淮南。

但是曾經大阜陽的歸屬感仍在,周邊對阜陽的認可仍在。


安徽皖北坐擁近3000萬人口,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

2019年,阜陽將開通六條高鐵,城區也要開通地鐵,這對阜陽來說,是一個大好的機會。

首先,吸納和消化自己的人口福利,是阜陽壯大的第一步。

其次,豫南並沒有形成城市帶,阜陽對駐馬店、周口的輻射能力也在。

最後,還是文化和科教,沒有文教的支撐,阜陽的產業結構無法調整和升級,這也是一個軟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