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木洞古鎮,在重慶巴南區。

而去過之後,我覺得,像木洞古鎮這樣安靜,古舊,卻充滿煙火氣息的老鎮子,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了。

在老街上慢慢走著,滿是青苔的斑駁的臺階,還在開著最後一茬花的桂花樹,牆根邊聊天的老人,都深深地吸引著我。那些老舊的房子,像一根奇幻的魔棒,點亮了這個秋天的、平凡的午後。

木洞曾經是繁華一時的長江重鎮。從重慶朝天門順長江而下,就能來到居於水路要衝的木洞,這裡自古就是雲貴川湘鄂通商航運和物資集散地,有重慶水路第一水驛的稱號。隨著時代變遷,經濟發展,木洞碼頭的集散功能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曾經喧囂繁忙的古鎮,漸漸沉寂。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昔年,詩人王維路過木洞,寫下“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這足以說明,從唐代起,木洞的商業經濟就十分繁華了。

江邊的河街,停靠著幾艘船,人來人往,看起來十分熱鬧。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走近了細看,卻是個臨時魚市。如今高鐵高速縱橫,水上運輸已經式微, 不過,靠水吃水,總有在長江裡討生活的船民,還在重複著祖輩傳下來的老活計。

船家把新出水的魚蝦擺放在大盆裡,買家任意挑選,討價還價。

圖的,就是個新鮮嘛!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人類逐水而居的習性千百年來一直沒有改變,水,溫柔又有力量,包容又浩蕩。

隨著魚蝦售磬,江邊的小集市也漸漸散去。幾條船各自歸家,到了明天,仍舊在這裡,聚集起一個臨時的魚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木洞的老街,都依著山勢而建,行走其中,會發現“五層坎”、“半邊街”這樣有趣的地名。

五層,是說想到達那條街,必須爬上五個這樣的臺階嗎?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枇杷樹的葉子幽綠幽綠的,桂花還在散發著最後一茬清香,早飯吃過了,午飯時間還沒到,鄉鄰們就坐在門口,有一聲沒一聲地聊著天,各自做著手中的活計。

木洞這個名字,也是有來歷的。據說古時,這裡的人們飽受水患,就集資修建禹王廟,來保佑四方百姓不再受苦,可建廟需要的木材,卻總是很緊缺。魯班的傳人路過此地,被大家的精神所感動,對著山中一個洞口指了下,洞中就源源不斷地滾出木頭,直到把廟修建完畢。“洞出神木”這個故事,也就這樣流傳至今。

開始聽到木洞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很是奇怪,是這裡盛產上還的木頭,還是此地有個類似用木頭建成的像地下倉庫一樣的大場所?聽完這個故事,我終於釋疑了。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這木板的老房子,看起來像個齊整的店鋪,仔細一看,原來是個基督教徒。這建築,可謂是入鄉隨俗了!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牆上,“春園旅社”幾個字映入眼簾。

我對這樣的旅社並不陌生。小時候,放了暑假,爸爸有出差機會,就會帶上我四處走,住的,就是這樣的旅社。房間佈置簡單,人來人往,不過旅館裡住的卻幾乎都是熟客,服務員一定是上了年紀的阿姨或大媽,能熟練地喊出每一位客人的名字,也因此,雖然是旅社,卻也有家一樣的安全和溫馨。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牆根邊聊天的三位老人,指點著我:往上走,還有好大一片呢!

這樣佈滿青苔的長長的石階,到處都是。

木洞人傑地靈,出過很多名人。革命先驅楊滄白、新中國第一位首任女大使丁雪松等,都是木洞人。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木洞公寓帶著濃濃的民國風,至今依然在營業,住一晚,只要十塊錢。

因為時間關係,我沒有上樓去看個究竟,然而,卻能想像出它內部的樣子:有點嘈雜,有點老舊破敗,公共廚房裡,客人可以煮簡單的炊食,雖然一切都簡陋到只能維持最基本的需求,但它的底色,仍然是暖調的,給生活在底層的旅人,帶來一方暫時安棲的港灣。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抬頭看,窗臺上的花花草草,不甘寂寞地攀援下來。

恍惚中,好像走進了一部老電影裡。

據說因為這條街的建築,都建於民國時期,所以很多電影,會到這裡來找外景呢。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一隻眼神犀利的小黑貓,正蹲在主人的腳邊,看到我的鏡頭,瞄了我一眼,不屑把頭扭向一邊。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小貓,老人,幽暗的堂屋和門口的光,像一幅畫,定格在我的鏡頭裡了。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河街,顧名思義,就是靠著河的街。沿著臺階走下去,就是浩蕩長江,河街,就在江邊,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典型的巴渝風格的房子沿街而建,兩邊,是店鋪,飯莊,手工作坊,釀酒坊等。

木洞的“木洞蜜棗”、“木洞榨菜”、“木洞豆花”、“木洞油酥鴨”等,生產工藝獨到,口感極佳,是該鎮歷史悠久的名特產品,帶一點回去當手信饋贈親友,是極好的。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這家酒坊裡,有糯米酒,楊梅酒等,裝酒的瓶子,也各具特色,酒喝完了,還能留著瓶子做個紀念。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這是一家賣竹編器具的小攤,蔬果盤,竹籃子,小竹簍,琳琅滿目,不過吸引我的,卻是這一蓬野花,主人從旁邊的牆角邊順手採過來,插在籃子裡,就成了活招牌。

美,就是從生活中,不經意開出的花呀。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木洞山歌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中經戰國時代的“下里巴人”、漢代的“巴子謳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在以前,木洞山歌只能在田裡山間、坡上地頭,農民於勞動中或工餘後唱唱而已,是屬於下層勞動人民的娛樂,而現在,木洞山歌已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巴渝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裡,就是演藝廳,觀眾們正等著一場關於木洞山歌的表演開始。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深秋時節,天氣還不冷,江邊的空氣氤氳溼潤,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吊鐘花開著,像一隻只小燈籠,掛在枝頭,風吹來,輕輕搖擺。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看到做麵人的手藝人,停下來觀摩一會,老大爺的手蒼老粗糙,卻十分靈活,捏起一小團面,三下兩下,大師兄的臉出來了,再兩下,火眼金睛也栩栩如生了,緊跟著,黃色的僧帽和緊箍咒也出現了……

真是神奇。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蹣跚學步的小娃娃,背後卻背了個彩色的小揹簍,嗨,娃兒,你真是巴渝的漢子喲,這麼小,就大有風範了!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來木洞,當然要吃一吃船幫菜了!

木洞船幫菜始於唐宋,是巴渝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木洞船幫駕船出川,闖蕩江湖,造就了木洞人耿直豪爽、粗獷大方的性格。因此,木洞船幫菜就是渝東南一帶的渝菜典型代表。

船幫菜,幾乎每一道都少不了辣椒,剁得碎碎的,混合在食材中,有的微辣,有的很辣,有的辣到眼淚掉下來。

是豪邁耿直的木洞人造就了船幫菜,還是船幫菜成就了木洞人?是個謎題。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酸湯魚,魚肉嫩滑鮮香,在這道菜裡,辣椒只是點綴,只有微微的一點辣意,於是,我這個江南長大的妹子,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我在猜想,船幫菜的形成,是不是這樣的:日夜行船的水上人家,主婦也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到了飯食時間,就把手邊有的菜都洗洗切切,加辣椒放在一起炒個雜燴,又下飯又省事,久而久之,就成了船幫菜?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粉蒸肉,最好吃的,其實是金黃色的紅薯,比蜜還甜啊!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木洞的豆花,大街小巷都在賣,以前是當家主婦的必備手藝。

這裡的豆花,綿軟細嫩,一點豆腥味都沒有,配以辣椒蔥花和鹽蘸碟,美味到人飛起!

不過我在裡面加白糖,也是特別特別好吃!這個吃法,算不算獨創一格呢?

面朝長江,位於水陸第一要衝,曾是重慶最熱鬧繁華的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