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新股破發 跟投倒逼投行模式轉型

科創板給券商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機遇,在保薦跟投創新機制下,券商如何平衡左手的承銷費和右手的跟投資金,成為一大矛盾。

截至11月28日,56家科創板上市企業背後涉及47家承銷保薦商,獲得了超過39億元的承銷費。其中,頭部券商“三中一華”(中信建投、中信證券(港股06030)、中金公司(港股03908)、華泰聯合)拿下三成,行業“馬太效應”趨勢明顯。

數位業內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科創板給券商投行、股權投資等業務帶來了增量市場,跟投券商或面臨虧損風險。這對券商對項目長期價值判斷,以及定價體系的探索提出了要求,券商應該適應資本制度改革,在權衡協同下,才能獲得收益最大化。

頭部券商收穫頗豐

多位券商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科創板給券商帶來了增量業務,頭部券商投行業務受益最大。財富證券此前更是大膽預測,科創板每年可為券商帶來53億元的增量業務,其中投行業務50億元,直投業務3億元。

自7月22日開市以來,科創板運行超過四個月,仍在加速擴容中。截至11月28日,已有179家企業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其中40家進入問詢環節,21家已提交註冊申請,71家IPO註冊生效。目前,科創板上市企業達56家,總市值為6944.21億元,平均市盈率64.26倍。

券商承銷費也明顯增加。就首批25家科創板上市企業而言,承銷費合計為18.74億元,平均每家公司承銷費7496萬元,是此前A股IPO承銷費的2倍。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除華熙生物外的55家科創板上市企業的承銷費用合計為39.12億元。

在當前56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中,11家為兩家及以上券商聯席保薦,45家企業均是獨立保薦承銷,一共涉及47家券商。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承攬的上市企業分別為6家、6家、5家,搶走超過三成的“保薦蛋糕”,繼續領跑。

就獨立保薦機構而言,中信建投、中信證券、國信證券、華泰聯合證券保薦的科創板企業數量較多,分別為6、5、4、4家。廣發證券(港股01776)、中金公司、安信證券保薦的企業數量均為3家。中德證券、東興證券、國泰君安(港股02611)獨立保薦2家科創板上市企業。

在科創板帶來的承銷保薦盛宴中,頭部券商強勢爭奪市場“大快朵頤”,而有些券商還未嘗到“肉味”,這也意味著在科創板時代,行業“馬太效應”將進一步加劇。

跟投券商因破發浮虧

科創板項目順利IPO後,券商獲得了不少承銷費,但也跟投了不少資金,在鎖定期內無法“落袋為安”。據統計,在首批25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保薦中,保薦券商跟投了14億元。跟投資金佔到承銷費的70%。

為加大保薦機構的把關責任,科創板引入保薦“跟投”創新制度。對於券商而言,按照科創板設置的保薦跟投制度,如果發行定價偏高,又在跟投之後遭遇破發,這意味著跟投券商面臨虧損風險。

11月初,科創板迎來首次個股破發新形態。根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11月28日收盤,容百科技等7家科創板上市公司股價低於發行價,處於破發狀態。還有部分股票處於破發邊緣。而在一週前,科創板破發企業只有4家。在業內看來,隨著科創板上市企業增多,破發面或繼續擴大。

對於破發,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新股短期破發屬於新環境市場規律驅動下的正常現象,從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中長期角度看,市場化定價機制改革會日趨完善和合理。

如是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奧平此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科創板股票破發屬於正常現象,未來破發可能常態化,這其實也是資本市場的態度,券商等機構應該適應制度變革,探索IPO定價體系。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葛壽淨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保薦+跟投機’制使券商投行業務從通道式保薦承銷變為持續性市值管理模式。這要求保薦機構的相關子公司接受發行價並參與戰略投資,從項目承攬到持續督導期結束、跟投減持退出,券商投行與另類子公司需形成全面合作,而子公司和投行之間可能存在內部部門的利益衝突,這要求投行與投資部門之間更緊密地交流。”

券商如何實現收益最大化?在葛壽淨看來,當前券商行業的資金應用於推進結構的調整,加大對投融資服務和流動性支持的投入,發揮好保薦機構應盡的整體功能,不應過度依賴兩融和質押等業務帶來的利差收入。

此外,新股破發風險驅動網下詢價報價環節趨於理性,也會引導新股的定價機制變得更加合理。並非所有發行人都認為發行價越高越好,定價過高可能帶來股價持續下跌或連續破發,合理的定價可以促進券商投行實現保薦業務和投資收益的平衡。

另外,企業未來成長性還跟所處資本市場相關。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科創板應該儘快推出後續相關配套制度,實行嚴格的退市制度,注重並保證科創板的流動性,讓真正有價值的企業能夠在科創板上獲得成長,這其實也是鼓勵券商跟投的積極性。

投行生態正在改變

在註冊制下,科創板給投行帶來時代機遇的同時,也驅動券商提升投研、資本、風控等綜合實力,改變著投行業務模式。

葛壽淨告訴記者,科創板將加快資源向頭部集中趨勢,“馬太效應”凸顯,券商強者恆強。隨著註冊制的推行,預計未來券商投行競爭格局將再次改變,有核心競爭力的投行有望在未來幾年內確定其第一梯隊的地位。頭部券商仍具有明顯競爭優勢,會率先搶佔增量市場。此外,長三角地區有眾多科創企業,該區域內的券商具有明顯的地域優勢,有望分享政策紅利。能否在制度變革中搶佔市場先機和擴大市場份額,將對投行的長期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滬上一位投行高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與核准制下的投行承做偏流程化、發行偏通道化不同,註冊制對投行研究、承銷等能力提出新的挑戰。比如說,此前判斷項目更多是從財務角度出發,協助企業完成最後的“臨門一腳”,但是現在科創板設置了五套上市指標,投行更多面對的是虧損的創新企業。投行在給新股定價時更加考驗研究水平,另外在跟投科創板企業時也考驗對長期價值判斷能力。

葛壽淨也認為,券商跟投屬於被動投資,還會佔用投資公司的資本金,該機制會引導券商直投業務更關注適合科創板上市的公司,在合規前提下主動出擊,為保薦業務攬客,還能更早且更深入地去了解發行人,為將來發行定價及後續的深度服務奠定基礎,降低投資成本。

在專業性提高的要求下,專業化人才的需求自然增大。早在今年春季招聘中,券商便開出“百萬年薪”爭奪人才,為科創板業務板塊招兵買馬。

在大投行覆蓋“全行業、全業務”的壓力下,中小投行生存壓力巨大,“聚焦、精品”成為重要的競爭策略。長江證券承銷保薦將自己定位為精品投行,其相關負責人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科創板對投行專業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未來行業也將呈現分化格局。我們積極從行業、區域和客戶三個維度轉變業務模式,比如專注自身擅長的軍工等細分行業領域,培養屬於自己的競爭力。在爭奪客戶資源方面,我們將基於所服務的客戶資源,挖掘整個產業鏈的潛在客戶。”

無論是大券商,還是中小券商在爭搶財富盛宴時,合規風控仍是主旋律。註冊制下的信息披露尤為重要,不少因信息披露不當而吃罰單的券商不僅名譽受損,業務也受到影響。這無疑對券商風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