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廉頗是趙國名將,可你知道後來他叛變了嗎?

王玄陵《資治通鑑》精解 第 4 篇,座標:《卷六▪秦紀一》

說起廉頗,我們就能想起“將相和”這個典故,廉頗成了歷史上知錯能改的代名詞,大家似乎都忘了這件事是廉頗犯錯在先了。

廉頗的能力我們就不用多說了,終趙惠文王一朝,廉頗所受到了十分的尊崇,地位僅次於藺相如一人而已。

趙惠文王死後,他的兒子孝成王趙丹當上了國君,雖然廉頗的地位沒有動搖,但是君臣之間已經產生裂痕了。

都知道廉頗是趙國名將,可你知道後來他叛變了嗎?

孝成王七年,秦將白起打到了離邯鄲不遠的長平,此時趙國的老將馬服君趙奢已死,上卿藺相如已經一隻腳踏進了閻王殿,孝成王只能派廉頗去長平指揮戰事。廉頗到達長平以後,堅守不出戰,把號稱“戰神”的白起攔在了城外。

可是,趙王卻自我感覺良好,認為不是趙軍打不過白起,而是廉頗不肯出力,所以就中了秦相範睢的離間計,撤了廉頗而任用小馬服君趙括為將。

結果趙國在長平之戰一戰而全軍覆沒,主帥趙括被殺,趙軍損失四十五萬人,其中有四十萬是投降後被白起坑殺的。白起殺人殺得手都軟了,還放回了二百四十名童子軍,算是給趙國留了一絲火種。

都知道廉頗是趙國名將,可你知道後來他叛變了嗎?

長平之戰以後,範睢為了遏止白起立功,允許趙國割地求和,幾個月後又命王齕繼續進軍邯鄲。這個時候趙國的老爺們兒都死光了,只剩下了一些老弱婦孺,眼看著趙國就要亡國了,結果趙國在 的建議下又逃過一劫。

又過了不到十年的時間,趙國北邊的鄰居燕國蠢蠢欲動,燕王姬喜聽說趙國的男人都死光了,而孩子們都還沒長大,就派丞相慄腹帶兵攻打趙國。

趙王丹趕忙任用廉頗為將據敵,在鄗(今河北柏鄉縣)大敗燕軍,燕丞相慄腹被殺,廉頗又一股腦的打到了燕國,嚇得燕王趕忙割地求饒。

都知道廉頗是趙國名將,可你知道後來他叛變了嗎?

廉頗救趙國於危難之中,被封為信平君,並且擔任趙相國,此時的廉頗榮耀到了極點,在趙國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是,廉頗有他的性格缺陷,那就是太過於自大。

一開始我們所說“將相和”的故事,就是廉頗自大的表現,藺相如被封為上卿之後,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就非常不滿,他非常看不起藺相如,當眾給他難看。後來因為佩服藺相如的大度和識大體,才有了“負荊請罪”的一幕。

說白了,廉頗的性格屬於那種受不了委屈的,他佩服比自己強的人,但是不如他的人地位在他之上,他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種性格容易發展成為一個權臣,遲早會鬧出亂子來。

都知道廉頗是趙國名將,可你知道後來他叛變了嗎?

果然,趙孝成王死後,繼任的悼襄王趙偃把三朝老臣廉頗當成了威脅,下令讓一直居廉頗之下的降將樂乘代替他。這下子可惹惱了廉頗,廉頗一怒之下帶兵打跑了樂乘,樂乘跑了之後,廉頗在趙國也待不下去了,只好流亡到了魏國。

廉頗的這種行為與背叛無異,樂乘也是趙國的功臣,擊退燕國時就有樂乘的功勞,廉頗此時攻打他完全是為了發洩委屈,就像當初在趙惠文王時羞辱藺相如一樣,這是他的性格造成的。

如果廉頗懂得顧全大局,懂得韜光養晦,他此時應該老老實實的把權力交出來,依然當他的信平君,趙國人民也都能記得他曾經立過的功勞。

都知道廉頗是趙國名將,可你知道後來他叛變了嗎?

樂乘雖然資歷淺,但也是一員良將,任用他不會影響趙國大局。就算是哪一天趙國有危險了,而樂乘又打了敗仗,趙王自然能夠想起來老將廉頗,到時候他依然是趙國的第一人,而且還能夠取得新趙王的信任。

但是,廉頗傻不愣登的逃了,先謀反,後叛國,成了趙國的罪人。

廉頗一跑,趙王只好任用一直在北方打匈奴的名將李牧,李牧這個猛人也是個愣種,他先是打的燕國哭爹喊娘,後來又大敗秦將桓齮,連秦國的名將王翦都打不過他,趙國這下子終於抬起頭來了。

都知道廉頗是趙國名將,可你知道後來他叛變了嗎?

但是趙王腦子突然短路了,竟然犯了跟他爺爺一樣的錯誤,中了秦國的離間計,撤李牧改任貴族趙蔥為將。李牧這個傢伙比廉頗還愣,他知道趙蔥不是秦軍的對手,竟然直接抗命,結果被趙王給殺了。

這時候趙王果然又想起廉頗來了,就派使者到魏國,看看廉頗到底還能不能打仗。廉頗這個時候想家想的哭啊,趕緊爬起來招待使者,他在席間吃了數鬥米、十斤肉,然後披甲上馬,以證明自己沒老,通過這件事也能看出廉頗一輩子自大要強。

可沒想到這個使者被趙王的親信郭開收買了,回去之後就告訴趙王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是還很能吃,只不過呢,吃一頓飯要上三次廁所”,言外之意就是,廉頗這個老傢伙,除了能吃飯別的什麼也幹不了了。

都知道廉頗是趙國名將,可你知道後來他叛變了嗎?

趙王唏噓不已,就沒有召回廉頗。結果,趙國被王翦打的節節敗退,一路打到了邯鄲城,把趙國給滅了。

而廉頗呢,在魏國沒有被起用,終日想著自己在趙國時的榮光,盼著趙王能夠來接他回去。後來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派人偷偷的把廉頗接到楚國,但是廉頗因為思慕趙國,也不願意為楚國所用。

廉頗晚景淒涼,最後在壽春鬱鬱而終,都是因為當初的一念之差。


《資治通鑑▪第六卷》[宋]司馬光

《三家注史記》[漢]司馬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