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你知道廈門宮廟數量最大、信眾最多的民間信仰是什麼嗎?

不是媽祖,也不是保生大帝,竟然是王爺信仰!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水美宮

這組數據絕對“驚”到你:

在宮廟數量上,王爺廟佔到全市宮廟的20%,是保生大帝廟的1.7倍,土地廟的2.7倍,媽祖廟的5.4倍,總數達到406座!

無獨有偶,臺灣地區民間信仰的第一名,也同樣是王爺信仰,可見,在閩臺地區,王爺信仰已經深入人心了。

如果你對王爺還有些陌生,那麼王爺信仰中的廟會-“送王船”活動,你一定有所耳聞。送王船活動,早在2011年便已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喜可賀的是,目前中、馬兩國已經就送王船活動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並開始了實質性的行動,而這次申請最重要的現場觀摩便定在這裡:海滄鐘山。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鐘山送王船文化節的主要行程如下:

★12月11日:王船出棧

★12月14日:王船遊境(08:00-11:30)

文藝表演(11:00-13:00)

普度祭拜(14:00-16:00)

王船安位(16:00-17:00)

王船化吉(19:00-21:00)

煙花狂歡(21:00-23:00)

★12月15日:“人與海洋”學術研討會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節日中的水美宮

本次文化節及學術研討會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廈門市文化與旅遊局主辦,級別之高、規模之大,堪稱空前。其中“送王船文化節”由鐘山水美送王船傳習中心、鐘山水美宮理事會承辦;《人與海洋--廈門海洋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由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聯合承辦。

為了讓更多的遊客觀瞻王船威儀,本屆理事會向王爺“申請”,王船得以提前兩天出棧,屆時遊客、信眾可在水美宮前預先見到惟妙惟肖的王船,這算是本屆最大的不同之處(以往都是巡境當天凌晨出棧)。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王船巡境當日,共分兩個方陣,一個為王船香客方陣,另一個為蜈蚣閣文藝方陣,前者需擇吉時方可出發,出發地為水美宮,經滄林三路、海林路、鍾林路、馬青路、興港路、濱湖北路、鍾林南路、海林二路、鐘山南北大路到達鐘山蔡氏家廟大埕前月泉處;後者根據文藝隊的多寡提前出發,路線與王船相近,只是在從海林二路進入海林路時選擇沿滄林三路直走,經海富路、滄虹路回到鍾林路再沿王船路線來到福仁宮前廣場進行文藝表演。

王船在巡境過程會有五處拋錨祭祀活動,寓意王爺巡狩時到達各港口補給並接受萬民敬奉,五處停靠點分別位於海林路與滄林二路路口、鍾林路與滄虹路路口、馬青路與鐘山南北大路路口、興港路與鐘山東西大路路口、鍾林南路與海林三路路口,對王爺祭儀有興趣的可以在此五處等候,臂力勇健者也可在此五處接力。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王船巡境

如果你是閩南人,在這裡,你可以回味兒時各式各樣的閩南民俗;如果你是新閩南人,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這塊土地的深厚沉澱;如果你是短暫停留的客人,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到與眾不同的地方視覺盛宴,總之,“送王船”活動不僅僅是王爺信仰的高潮表現,更是閩南海洋歷史文化的萬花筒,看懂送王船,就能讀懂半部閩南史、看透半成閩南人、學會半個閩南文化。

一、不容錯過的看點、要點預告

(一)王船出棧

王船出棧,指的是王船從水美宮內移出至宮前大埕,時間一般選擇在凌晨零點,在前天夜間十一點,水美宮前便已人頭攢動。

在出棧前,有師公做法儀式,值得一探究竟,當然也可以觀禮王船如何樹桅、如此安位,這是網絡和書籍所無法看到的。

注意:期間會有工作人員撒鹽米,那是消災之術,不必擔心,出棧過程會有信眾大呼“順風啊”(閩南語),大家可以感受其熱誠。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出棧後

(二)巡境前科儀

王船起身巡境前,會有道家師公演繹複雜的作醮科儀,據說這是福建盛行的閭山派儀式,不妨看個究竟。

(三)和彩蓮合影

彩蓮指的是身穿藍色傳統服裝,頭戴高大花帽的水手,人人手裡握著寫有吉祥用語的槳,他們大多是二三十歲的青少年,各個壯實帥氣,值得此地一遊,美圖秀秀。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彩蓮

(四)不要和王船親密接觸

王船做工精美,同時也禁忌頗多,好奇的遊客但可隨意拍照合影,切記不要嘗試用手去摸任何細節,以免遭受彩蓮喝住。要知道,彩蓮能與王船親密相處,是要吃素好些日子的,畢竟王爺神聖不可侵犯。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王船

(五)王船化吉(燒王船)

鐘山送王船,最早是讓王船入海任意在臺灣海峽漂流,隨著海上貿易的頻繁化,解放後多改成燒王船,前者稱遊地河,後者稱遊天河。

王船在當日傍晚後,便開始進行化吉前的準備。遊客千萬不要距離王船太近,特別是遠離人群第一圈,王船燒著後,單單大火的紅外輻射,就會讓人覺得盛夏來臨,更何況大風颳起時,尷尬無比。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王船燒的過程,信眾會雙膝跪地,大呼“順風”,如果各位未能效仿,還是建議撤至人群之後,以尊重當地百姓的信仰,避免造成誤會。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王船化吉

二、鐘山送王船的特色

海滄鐘山是目前廈門地區三個規模最大的送王船活動所在地之一,另兩個分別位於同安呂厝和湖裡鍾宅,一百年前,她也是漳州府海澄縣三大送王廟會之一,可以說,鐘山水美宮送王船活動是閩南地區,特別是廈門和漳州,最具代表性的王爺信仰之一。

(一)全員參與

在海滄,各村社都有全民參與的廟會,一般每年一次,而唯有鐘山以送王為全村盛宴,每三年一次,其重要性,較之其他廟會,乃至元宵、中秋、春節更甚。

幾乎每一個鐘山子弟都會熱情參與,從送王年的正月開始積極籌備,一直到送王的當天,而節日的氛圍則從王船製造開始,籌神社戲更是連綿整個月。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扛王船

期間各種儀式之繁瑣、講究,令人歎為觀止,且都是以口耳相授。至王爺巡境當日,五六歲小兒化作戲曲人物搭乘蜈蚣閣,六十歲以上老人可乘坐馬車(或人力轎子)參與遊行,十三至十六歲少兒作為彩旗旗手開道,十六歲至三十歲青少年報名參加彩蓮,參與王船活動的各個環節並維持秩序,三十歲以上參選理事會主會和副會,負責整個活動的各項工作,其他青壯年則參與扛船前行,婦女們則舉香跟隨其後,每人各司其責,忙的不可開交。

(二)傳統人力扛船

與其他地方使用車輪不同,鐘山水美宮的王船以實木原尺寸製造,王船之下在巡境當日會加上四橫四縱八根大杉木,王船的移動全靠杉木之下人力肩膀支撐,這可真是個體力活。

在鐘山,扛船之人總是裡三層外三層,大家爭先恐後,因為人們相信,為王船出力者一定會受到庇佑,那是發自內心的自願出力。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扛王船

(三)閩南民俗萬花筒

截止目前已經確認參加本次送王船活動的民間藝術團隊已經超過五十個,除了鐘山村自行組隊的兩條蜈蚣閣、腰鼓隊、花扇隊外,還有來自海滄各村的西鼓隊、朝鮮舞,同安區的拍胸舞,角美鎮的新聲樂隊、三太子、宋江陣,泉州市的西樂隊、男女舞龍、女禮鼓隊、排子吹、南音,漳州市的竹竿舞、涼傘鼓、高杆獅隊、千手觀音、大開道、西遊記人物、布馬隊、知縣出巡等。

(四)濃濃的海洋風情

閩南王爺宮廟多位於沿海港灣內,鐘山為海滄灣(已經填海),呂厝為同安灣,鍾宅為鍾宅灣(今更名五緣灣,部分填海),歷史上他們都是閩南人出海貿易、捕魚的始發港。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請水

正因沿海生活的不易,鐘山水美宮從明代開始便一直是鐘山人出海討生活的庇護社廟,人們在王爺信仰中也注入諸多海洋的印跡。

比如王船巡境後做普度,以超度葬身海洋的孤魂野鬼;鐘山人把生辰年月寄送水美宮,以祈求家人出洋或在家順利;每家每戶以小型米袋、柴火為王船添載,以求王爺代天巡狩庇佑四海昇平。

(五)鐘山水美宮是改革開放後閩南地區最早恢復送王船的宮廟之一,三年一次,距今已經辦了十四屆。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彩蓮合影

(六)鐘山是閩南地區唯一同一自然村同一王爺信仰,同時擁有兩座宮廟的村莊,水美宮為主廟,福仁宮是行宮。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福仁宮

(七)水美宮除了平時作為王爺的主廟外,在王船年還充當製作王船的場地,王船的製作過程一直處於隱蔽的狀態,直到出棧時,人們才將水美宮的大門拆除,抬出王船。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水美宮

(八)水美宮是漳廈地區“朱、池、李”三府王爺重要的祖廟之一,其分靈廣泛分佈於海滄、龍池、集美、晉江,乃至東南亞等地。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三屆王爺不同的王船船頭

(九)水美宮發源於明代,重修於清康熙年間,後歷代頻繁重建,是古三都地區重要的海絲遺蹟,也是三都人出洋的精神依靠。

三、王爺信仰小知識

(一)閩臺之間的王爺據說有三百多姓,其中以池姓為最多,廈門市的池王爺主要為池然,為明代南京人,祖廟在馬巷,漳州池王爺主要為池夢彪,為唐朝開國功臣。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王船與水美宮

(二)泉州富美宮為泉郡影響力最大的王爺廟之一,也是臺灣王爺廟重要的祖地,其主神蕭王爺為西漢蕭太傅,富美宮也常被稱為泉郡王爺廟總攝司。

(三)各地王爺廟功能各不相同,泉臺王爺主要為瘟神,漳州為海神,廈門介於其中各有分屬。但時至今日,王爺多為全能神。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四)坊間傳說“王爺入永春,蝕本十三萬”,說的是王爺多分佈在沿海,為海神,進入山區永春後,因無人討海,信眾少無法承擔開支,入不敷出。

(五)王爺的原型多種多樣,有的說是隱晦紀念鄭成功父子孫及其將領,有的說是冤死的進士受到玉帝特封,有的說是五行轉換,但不管怎樣,王爺信仰重視的是“代天巡狩”的功能,而不是主神的形象。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六)閩南的王爺,與開漳聖王、廣澤尊王、惠澤尊王、水仙尊王、靈安尊王等帶有“王”尊號的神靈沒有交集,王爺一般稱某府王爺、王爺公,以代天巡狩為基本標誌。

總之,介紹了這麼多內容,不如在12月14日到鐘山水美宮一探究竟,或許你還有機會在傳習中心拿到一本全新出爐的《鐘山水美宮志》,可以更系統地瞭解王爺信仰,一次性把送王船瞭解清楚。

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12月14日海滄鐘山,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