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裡的某一刻》:比起流量明星的日常,我更在意普通人的悲歡

《一生裡的某一刻》:比起流量明星的日常,我更在意普通人的悲歡

記得一些民謠歌手,如,唱《成都》的趙雷,唱《南山南》的馬頔,等,突然憑著一些因緣際會,從小眾到大眾,從默默到爆火,從閃閃星到光萬丈,讓真愛粉們既開心,又憂傷。

這是一件藏著小機心的事,就像是自己發現了​一處寶藏,最多最多,和幾個親近的人分享,若太陽底下都知道了,心裡便莫名不是滋味。

如果說之前我不曾體會這種感覺,那從知道張春​開始,就心裡破費躊躇--想讓太多太多的人知道她,在我們的同時代,有這麼一個有趣的靈魂,又怕太多太多的人知道,七嘴八舌間,使她的獨特流於凡俗。

與趙雷們不同的是,我要說的張春,是個寫字的,雖然,據說她唱歌也很好聽。​

《一生裡的某一刻》:比起流量明星的日常,我更在意普通人的悲歡

張春何許人也

想了想,關於張春知道得真的很少,年齡幾何,籍貫何方,師出何門,統統一頭霧水。即使是在她的散文集《一生裡的某一刻》中,作者介紹處,也只寥寥幾句:

一個因常常生病不得不屢獲奇功的人。

一個懷著充沛深情的失敗的發明家。

目前的職業是著名冰淇淋師和“犀牛故事”APP主編。

補充一句,手邊的這本《一生裡的某一刻》,是2017年再版的增訂本,如今,又是兩年時間過去,作者的身份有沒有更新,就不得而知了。

如此,要了解她,只能從她的文字裡了。前提是,在這麼一個對流量明星們的吃喝拉撒熱情消費的時代,你還能透過文字,對一個普通人(也許,文字的天地,她早已不普通)的胸中乾坤存有興趣的話。

《一生裡的某一刻》:比起流量明星的日常,我更在意普通人的悲歡

她可真會寫呀

其實,最早知道張春這麼一個人,還是從舒明月的推介裡,她在評名家筆下的食物篇時,說到張春的神作--《各種普通的事物最好吃的時刻》,單讀文字,就能讓人胃口大開。

這篇當然是也被收錄在這本書裡的。再次讀起,依舊莞爾。

她寫“白開水要剛好燙嘴的溫度,但是不會真的燙到人”,“鴨脖子用手撕著一條條吃是最好吃的”,“檸檬蘸細鹽吮一口,然後喝什麼都好喝”,“方便麵如果不能煮,在微波爐裡轉兩三分鐘也好”,太多太多,寫得太傳神,以至於看得人不覺間都嚥了幾回口水。而她自己呢,“我要去我的大床上,思念著它們大家,然後哭著睡去”。

我始終都這樣認為,對食物認真的人,都有著有趣的靈魂。譬如,蘇東坡,袁枚,汪曾祺,等。如今,再加一個張春。讀著那些如同一個友人碎碎唸的食物清單,不禁暗暗下定決心虔誠對待餘生的每一餐、每一飲。

《一生裡的某一刻》:比起流量明星的日常,我更在意普通人的悲歡

斜槓青年歡樂多

翻看了好多篇,對她有了些許的瞭解。困惑也有,包括不知道哪一個才算是她的主業。與一板一眼乏味可陳的我相比,她的生活可太多姿多彩活色生香了。

“我在廈門有一家小店,專賣冰淇淋和苦艾酒,名字叫做'晴天見'”,她是小店的板娘,至於店名,大概解釋就是雨天不見晴天見。

好像這個店已經成了廈門旅遊的打卡地,我沒有去過,尚不得知,偶爾也會存一個幻想,有一天,路過她的小店,看她在店裡做冰淇淋,畫畫,侍弄一屋子的花花草草,與人聊天,或者,一個人發呆。

她還是一個小公益組織的創始人,她叫它“糖公益”,在寫到她的合作人《我的朋友Mona》時,說“這個小公益機構,正和她這個人一樣:要快樂。不比慘,不逼捐,先辦活動提供服務,然後再從中收取服務的費用”。

除此,她還有一個身份,資深的抑鬱症患者,為此,她寫了一本書,《在另一個宇宙的1003天》,記錄那段病裡的時光。我沒有去看,我覺得我雖說善感,總體來說還是一個粗線條的人,不過如果誰有情緒困擾的,可以去看看,看她怎樣自己從抑鬱症裡單槍匹馬走出來。

《一生裡的某一刻》:比起流量明星的日常,我更在意普通人的悲歡

那些一生裡的某一刻

到現在,這本書我還沒有看完,是真的不想囫圇吞棗一下看完了。怕看完了,再難找到心動的。一篇篇單獨成章的文字,是她一段段的人生過往,有悲有喜有感悟。點點滴滴,是她生命裡最真實的瞬間。她把它們分類歸結在四個部分。

比如說,在《你好小地球》這一部分裡,多是她在廈門的創業經歷,一個冰淇淋小店,有動物,有植物,有客人,也有孩子們,熱鬧之餘,盛載了關於青春的夢想。

《夢境倉庫》寫了一個個從她生命裡走過的人,《愛玩的蔡小樂》,《作家阿紫》,《野小蠻》,《時間之外的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在某一個時刻,與她交集,撇掉公眾的標籤,她去一一體會他們的好。

還有,《我和她》,是她對童年與故鄉的回憶,對家人和友人的愛與恨,悲傷與疼痛,描摹了一幅幅複雜微妙的人生場景。最後一部分是《世界盡頭的風景》,集中了她患抑鬱症以後最為灰暗沉痛的作品,雖身處情緒困境,依然堅韌勇敢。

《一生裡的某一刻》:比起流量明星的日常,我更在意普通人的悲歡

好了,到這兒,就算正式把她介紹給你了。我覺得她是一個有著生命直覺的人,總是善待周圍的每一個遇見。若和這樣的人能成為朋友,哪怕藉著書引為知己,都該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不過,我還是喜歡在文字的世界裡,細細品讀她,看她真誠又剋制地書寫,而不是刻意地煽情,將把平常日子裡的不平常,一一記錄下來,使之成為光。

如果說要給這本書找到一些意義,我想,就是無處不狂歡的時代裡,少一些的從眾和浮躁,多一些的審視,給自己,還有身邊的人。如,張春。

不論怎樣,人這一生,只此一次,應該值得去折騰,和珍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