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實體店“倒下”,除了電商衝擊,租金太高,還有什麼原因?

曾幾何時,受制於互聯網還不發達,實體門店成為了人們購物的主要渠道。所以,在那個時代,擁有一家實體店鋪,不管賣什麼,只要頭腦不笨,一般都能賺到一些錢。因此,還流行一句話叫“一鋪養三代”,好好經營,省吃儉用,是能夠維持下去的,至少是小康生活。由於門檻不高,開一家店鋪成為了很多人做生意的首選。

大量實體店“倒下”,除了電商衝擊,租金太高,還有什麼原因?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經營環境完全變了,上街的人少了,門店開始變得冷清,身邊的人都開始抱怨生意難做,有些人守著一個店鋪,一個月利潤可能還沒打工的工資多。大街上的店鋪更是不停地更換門面,今天是做小吃,過一兩月又賣起了服裝,再過半年又是做早點,有些甚至一直掛著轉讓的牌子無人問津。

不光是這些個體戶實體店生意不好做,連一些大品牌的生意也難做。就拿服飾鞋履行業來說,來自福建晉江的知名運動品牌貴人鳥三年關了1400家門店,陷入了33億債務危機。再比如“女鞋之王”達芙妮,更是關店關到手軟,一蹶不振。曾經火爆中國的香港四大服裝品牌“佐丹奴、真維斯、班尼路、堡獅龍”,也是大量的關閉門店,如今也逐漸被年輕人拋棄。

大量實體店“倒下”,除了電商衝擊,租金太高,還有什麼原因?

實體店不斷倒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很多人第一時間可能就會想到電商衝擊。馬雲曾說過:未來實體店將倒閉一半。自從淘寶等電商平臺崛起之後,由於線上價格低廉,產品豐富,年輕人宅在家裡就可以買到各種各樣實惠好用的商品,加上工作忙,年輕人都不喜歡逛街了,這確實是對實體生意造成了一定影響。

特別是電商平臺促銷活動特別多,一年兩次大促,每個月可能還有一些小促銷活動,反正是想盡辦法掏空消費者的腰包,這樣就沒有錢去線下購買了。上半年的618和下半年的雙11,兩次超級大促,讓消費者囤夠了足夠的日常用品,自然也就不會再去其他地方消費。今年雙11,天貓和京東下單額都超過了2000億,再次創造紀錄。

大量實體店“倒下”,除了電商衝擊,租金太高,還有什麼原因?

把實體店生意不好做的一部分原因歸結為電商衝擊,是能夠理解的,但是如果說完全是電商的責任,也說不過去。其實馬雲還說過另外一句話,那就是“不是實體店不行,而是你的實體店不行。”其實也是如此,名創優品、喜茶、海底撈等等線下實體品牌,生意都非常火爆。時代在變化,實體門店的經營思維也要跟著變化才行,不然即使開再多的店,生意都不會好。

當然,還有人覺得是因為高房租壓垮了很多實體店。房租已經成為了實體店最大的成本,很多開店的朋友都說是在給房東打工,辛辛苦苦一年,賺的錢都拿來交了房租,自己剩下不了幾個錢。

這些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爆火,房價上漲,房租也跟著盲目上漲,特別是一些繁華地段,租金更是嚇人,如果你的生意不夠火爆,很難維持下去。有的時候房東看到你的店鋪生意好,還會惡意漲租,讓你很無奈。

大量實體店“倒下”,除了電商衝擊,租金太高,還有什麼原因?

因此,實體店生意難做,房東也有一份功勞,他們也不會因為你虧錢了而給你減租,畢竟你不租,有的是人來租。所以,高房租“逼死了”很多實體門店,也不為過。

還有人把原因歸咎於人工成本的提高,用工成本也在漲。反正一家門店,成本減少了,自然就能賺錢,成本增長了,自然就虧錢。所以,計算一些哪些成本增長了,自然就是主因。

不過,除了電商衝擊和房租上漲外,還有一個大原因是人們手裡沒錢消費了。如今,很多家庭都把錢投入到重大消費上,如房子和車子,國人的負債還是很高的,錢都先拿來還房貸和車貸。據說90後人均負債12萬,而有房一族基本90%錢都拿來還房租。

大量實體店“倒下”,除了電商衝擊,租金太高,還有什麼原因?

有人說今年雙11各大電商平臺賣得這麼好,這怎麼是沒錢了,其實可以理解為大家趁著打折多囤貨,平時可能就沒那麼多錢消費了。線下一般促銷活動不多,折扣也很少,所以去的人自然就越來越少。

總之,實體店生意不好做,原因是多個方面的,即使是沒有電商,當商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肯定會呈飽和狀態,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就必須不斷創新,才能戰勝對手。還是那句話,總有實體店做得好的,那為什麼別人做得好,你很難做,這就需要商家去考慮了。對實體店的現狀,你有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