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業大學5位校友入選國家傑青、國家優青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公佈了2019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最終立項名單。在公佈的296個資助項目中,青島農業大學3位校友成功入選,分別是:果樹專業94級校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作峰,畜牧專業93級校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趙建國,畜牧專業97級校友、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王金勇。


此外,在前期公佈的2019年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625個資助項目中,學校園藝專業99級校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魯顯楷,農學專業2002級校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辛明明2位校友成功入選。


國家傑青和國家優青是國家人才梯隊中的重要項目,是每一家科研院校所重視的人才項目,也是每一位中青年學者的奮鬥目標。據統計,2019年國家傑青本科畢業院校為107所高校,其中我校入選的校友人數位列第19名。2019年國家優青本科畢業院校為150多所高校,其中我校入選校友人數位列第54名。近年來,我校先後有多名校友入選長江學者、萬人計劃、國家傑青和國家優青,體現了較高的人才培養質量。




朱作峰,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畢業於青島農業大學(原萊陽農學院)果樹專業,獲學士學位;2004年獲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留校工作。2008 -2010年在日本國立生物資源研究所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植物遺傳育種與種子科學系主任,教育部作物雜種優勢研究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青島農業大學5位校友入選國家傑青、國家優青


主要研究方向為水稻種質資源創制與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發掘。長期致力於栽培稻平行馴化的分子機理研究。通過構建亞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為受體、野生稻為供體的滲入系,分離控制栽培稻株型、穗型、粒型和落粒性等重要馴化性狀的關鍵基因,解析其演化的分子機制,並比較這些馴化性狀的分子機理在非洲栽培稻和亞洲栽培稻中的異同,為全面揭示非洲栽培稻和亞洲栽培稻平行馴化的規律提供重要基礎,同時為水稻遺傳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資源。近年來,採用圖位克隆策略,鑑定了水稻落粒性、穗型、株型、粒重等性狀的關鍵馴化基因,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穗型變緊、穗粒數增加,非洲栽培稻落粒性喪失、株型變直立、籽粒變小的分子調控機理。研究結果不僅為揭示栽培稻的起源演化分子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栽培稻分子育種提供了新的基因資源,相關研究結果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 、jkMolecular Plant 和 Plant Journal 等雜誌上發表。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十三五國家科技重點項目子課題等10餘項,共發表SCI論文3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項(獲授權2項)。


趙建國,男,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百人計劃”引進國外傑出人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大動物遺傳修飾研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中國科技大學,安徽大學兼職博士研究生導師。1997年畢業於青島農業大學(原萊陽農學院)畜牧專業,獲學士學位;2000年獲甘肅農業大學碩士學位;2003年獲東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2003-2005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2005-2007年在美國新奧爾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7-2010年在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美國豬資源與研究中心任研究助理教授;201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現代農業創新基地項目“百人計劃”。


青島農業大學5位校友入選國家傑青、國家優青


主要研究方向為基於正向遺傳學和反向遺傳學策略的豬功能基因篩選和經濟性狀的遺傳解析。近年來在PNAS、Blood、EMBO Mol Med、ELife、J Mol Cell Biol、Hum Genet、Biol Reprod、Reproduction等主流期刊共發表SCI 論文30多篇,擔任J Mol Cell Biol、J Integr Agr、Sci Rep等雜誌編委,科技部“863”項目首席科學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評估專家組成員。2016年獲得十七屆Royan國際研究獎。


王金勇,男,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百人計劃”獲得者,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美國血液學會會員,國際幹細胞學會會員。2001年畢業於青島農業大學(原萊陽農學院)畜牧專業,獲學士學位;2006年獲浙江大學博士學位;2006年8月-2007年8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2007年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威斯康星醫學院(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病理系、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腫瘤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11年晉升為該校助理研究員(Assistant Scientist);2012年3月加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負責組建血液與免疫細胞再生研究室。


青島農業大學5位校友入選國家傑青、國家優青


主要研究方向為造血幹細胞生物學的基礎與轉化,重心集中在開發新技術擴增HSC,重編程途徑製備病人特異性HSC(iHSC),以及開發動物模型研究造血微環境及iHSC的生理功能。作為課題負責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幹細胞戰略先導子課題、973課題、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等項目資助,近幾年在Blood、Stem Cells、Cell Cycle、Leukemia、JCI、JBC等雜誌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魯顯楷,男,博士,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優秀會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青”獲得者。2003年畢業於青島農業大學(原萊陽農學院)園藝專業,獲學士學位;2008年獲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學位;2008年3月-2016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2016.8-至今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科學研究中心陳煥鏞研究員。2013-2014年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植物與微生物學系做訪問學者,2017-2019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進行訪問交流。



青島農業大學5位校友入選國家傑青、國家優青


主要研究方向為氮沉降全球化對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以及關鍵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影響方面的研究,率先在國內開展森林生態系統對大氣氮沉降響應與適應方面的長期試驗研究。先後主持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重點項目、優青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973計劃項目課題等多個項目。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共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SCI收錄46篇,被SCI引用1700餘次。相關成果探討了森林生態系統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響應規律,豐富了對全球變化背景下生物地球化學機理的認識,推動了中國在氮循環研究領域的發展。2016年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辛明明,男,博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助理,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和北京市科技新星獲得者。2006年畢業於青島農業大學(原萊陽農學院)農學專業,獲學士學位;2011年獲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學位;2011年11月-2014年3月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4年4月至今任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


青島農業大學5位校友入選國家傑青、國家優青


主要研究方向為小麥籽粒發育及耐熱分子遺傳改良,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項和北京市科委項目1項。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Plant Cellgh、New Phytologist、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雜誌上發表SCI 論文10餘篇,副主編教材1部,獲得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和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創新團隊獎各1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