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類綜藝,是“矯正”還是“矯枉過正”?

​“矯正演技的綜藝正在消費影視經典”的聲音正在發出。

進入Q4,演技類綜藝成為本季度最被關注的類型節目。

相比起前兩年只有《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品格》一臺一網兩檔演技類綜藝,今年《演員請就位》《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演技派》等一批演技類綜藝扎堆到來的同時,大批影視演員也開始“棄影從藝”

演技類綜藝,是“矯正”還是“矯枉過正”?

當流量無法再度吸引市場關注,演技成為觀眾吐槽最多的內容時,這些節目的到來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改善這一現象。但現在來看,這一切卻演變成為綜藝節目吸引流量的招牌。當這些節目每週末紛紛登上微博熱搜,大家在討論著演員演技、導演導戲功底、嘉賓評論時,關於“矯正演技的綜藝正在消費影視經典”的聲音也在發出。


1、被誤解的表演

大概從2015年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影視行業都飽受“流量+IP”這一“萬能”配方的影響,但隨著影視產業化水準的提升,整個行業已經逐漸迴歸到相對理性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流量、IP等被大眾所質疑,而對優質內容,好口碑的堅持逐漸成為國內影視行業的發展現狀。在這樣的背景下,優質演員成為市場的剛需,演技類綜藝節目也應運而生

但近年來頻繁湧現的《演員的誕生》《演員的品格》等演技類綜藝節目真的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行業裡被“埋沒”的實力派,或者找尋到了有潛力的新人了嗎?目前來看,似乎離這個目標還遠那麼一點兒。同時,演技類綜藝也似乎讓觀眾對好的演技產生了一定“誤解”。

在目前播出的演技類節目中,作品大多以舞臺效果呈現,因此演技標準更趨向於舞臺劇。《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在同類演技綜藝裡,演員陣容大、導演數量最多、經典片段相對也最多,但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諸多問題。


演技類綜藝,是“矯正”還是“矯枉過正”?

節目中,李宇春、郭濤合作的《無名之輩》與原版相較而言,表演片段做了一些符合舞臺化呈現的調整,但在人物性格層次感的展現上,表演者們似乎缺少了一些更為細緻、符合角色心境的呈現。另外,梁靜與佟大為組的《夏洛特煩惱》,在喜劇效果展現方面也有些勉強,甚至被質疑引發關於“演員應不應該走出舒適圈”的討論。

先撇開優質演員應該任何角色都能招架的住的說法,讓不適合某種題材的演員去演繹該題材,或許才是讓觀眾感覺演員演得不好,演得尷尬的原因所在。


演技類綜藝,是“矯正”還是“矯枉過正”?

在《演員請就位》裡一些考核片段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首期節目中,明道搭檔陳若軒表演了今年熱門影視劇《破冰行動》裡一場雨中訣別的片段。表演結束後,飾演林燦的明道卻被導演們指出在角色的塑造上多了一些些穩,並未展現出林燦在窮途末路之下的些許慌張。短時間內揣摩原版角色的心情和意境,對於從偶像劇轉型的明道而言,需要的不止是時間,還需要契合的題材。

有意思的是,在演技類綜藝節目的舞臺上,無論是喜劇還是悲劇,讓觀眾“哭”也成為了判斷演員演技好壞的重要標準,這跟歌唱類節目中歌手唱功高低跟能否飆高音差不多。


演技類綜藝,是“矯正”還是“矯枉過正”?

“哭”可能是最直接能激發觀眾情緒的表演方式。但是,判斷演員演技好壞,難道僅僅只是通過觀眾笑與不笑、哭與不哭這麼簡單粗暴的標準嗎?


2、被消費的經典

從演技類綜藝誕生起,它便與經典影視元素有著聯繫:將經典影視作品搬上舞臺,讓參與節目的演員們進行影視片段舞臺劇化的表演,以此來進行演技評判

但綜藝與影視不同,前者需要通過展現過程烘托節目效果,後者只用給觀眾看結果。因此在綜藝節目中,有限的創作時間、不太熟悉的搭檔、修改劇本產生的意見等一些幕後事情都被放置到了“臺前”,再加上賽制設置等因素影響,影視經典片段非但鮮少在“二次創作”中得到新生,反而受到各種質疑。


演技類綜藝,是“矯正”還是“矯枉過正”?


在《巔峰對決》第三期節目裡張國立與李宇春表演的《說法》(劇本改編自《秋菊打官司》)片段引發了一定的爭議,爭議點更多聚焦在李宇春對農村婦女的形象塑造上。在第四期節目中,佟大為表演的《調音師》片段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甚至導演田羽生也給出了自己的質疑:經典電影片段是否合適舞臺表演,畢竟原片裡緊張懸疑的氣氛是藉助鏡頭和剪輯推進完成的,舞臺表演在這些內容呈現上難免有所打折扣。

此外,秦昊和馬思純表演的《半生緣》,郭濤和寧靜表演的《王貴與安娜》等,也被指出在劇情屬於沒有過多的戲劇張力和故事衝突的文藝作品,無法滿足需要有爆發力的舞臺表演。


演技類綜藝,是“矯正”還是“矯枉過正”?


無獨有偶。

在《演員請就位》裡,郭月&張哲瀚的《大明宮詞》、段博文&宋芸樺的《綠茶》、金靖&鄂靖文等的《大話西遊》等也存在類似情況。

在上週的導演PK戰中,郭敬明組失利。原本想改編經典影視作品《大話西遊》,以新的方式解讀經典影片,卻沒想到經典卻是個“雷區”——畢竟這部電影對於不少觀眾而言太熟悉,而改編意味著超越或者耳目一新,一旦用錯力或走錯方向,便會“事倍功半”。


演技類綜藝,是“矯正”還是“矯枉過正”?


顯然,郭敬明導演組的《大話西遊》並沒有滿足超越或者耳目一新這兩點。同時,無論在故事脈絡還是主題表達上,都與原版有著不小的差距,而觀眾對於改編的不滿意也無法讓他們能真正感受演員的表演。


3、被消費的演員和導演

仔細想想,從《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品格》到今年的《演員的誕生之巔峰對決》《演員請就位》《演技派》,這些演技綜藝都“挖掘”了哪些實力派演員?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粗略的算了下,週一圍、塗松巖、藍盈瑩、凌瀟肅、韓雪、秦昊等算是被“挖掘”出來的“寶藏”。另外,與其說節目組“挖掘”,不如說這些低調的實力派通過綜藝節目這種更為大眾的形式,被更多觀眾熟知。

節目之後他們的機遇又如何?以節目中呼聲最高,最被評委關注的週一圍為例,節目之後,《我不是藥神》《長安十二時辰》兩部作品的加持,進一步打開了週一圍的知名度,但依然不是一番或者主角,有著相似情況的還有塗松巖。在節目中,同樣被評委予以好評的藍盈瑩、凌瀟肅也在節目之後仍繼續著不溫不火的演藝事業。


演技類綜藝,是“矯正”還是“矯枉過正”?


另外在今年新晉的演技類節目中,那些新人演員們或者有很多作品但是離大紅大熱還差一口的演技派們,他們真的能憑藉這些節目有更好地成長,或者擁有更多的機會嗎?看過節目後,這些問題目前仍舊存疑。

在前兩年的演技類綜藝裡,被消費的還只是演員以及同樣為演員身份的評委嘉賓,但今年同類型節目裡,影視導演也成為了節目的一大“賣點”

在《演員請就位》前幾期節目中,郭敬明關於演技的一些評論成為當時社交平臺熱議的內容。此外,陳凱歌、李少紅、趙薇、郭敬明四位導演在針對每一場表演所給出的意見和建議,給出演員的去留決定等都成為演員表演之外,節目最大的“亮點”。


演技類綜藝,是“矯正”還是“矯枉過正”?


相比《演員請就位》常駐的四位導演,《巔峰對決》的導演人數更多,陣容也更“豪華”。不僅有張紀中、高希希、尹力、李少紅、許鞍華、關錦鵬、康洪雷等老資歷導演,還有陸川、田羽生等具有票房號召力的中青年導演,以及忻鈺坤、劉傑等相對小眾的文藝片導演。

如此龐大的導演陣容加持,看似是表演內容和演員的加分項,但實際上在導演和演員的產出中“事半功倍”者並不多,甚至不少導演指導的段落備受質疑。郭濤和張國立合作的《父王》(劇本改編自《荊軻刺秦王》,導演:田羽生),李冰冰與郭濤的《冬之光》(導演:尹力)等表演片段,作品不僅內容創作上的受到了觀眾批評,導演也被觀眾紛紛吐槽,甚至還有對尹力導演舞臺調度能力的疑惑。


演技類綜藝,是“矯正”還是“矯枉過正”?


雖然節目滿足了綜藝節目的娛樂性,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但卻讓電影導演專業性發揮受到了限制,使自身滑向了被消費的邊界。演技類節目的出發點是為影視行業“挖掘”好演員,但走著走著,這類節目似乎忘了自己為了什麼出發。


-END-

作者丨白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