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還能剩多少級開發商?

中國目前一共有多少家房企?

具體的數據恐怕沒有人知道,在2016年的時候,國家統計局曾經公佈過一個數據,中國共計有接近9.5萬家開發商,當然,這些應該是包含了很多的項目公司。

在整個2018年,一共有458家房企破產,而整個2019年1-10月份,根據人民法院公告網的數據,就已經有408家房企倒閉。

從數字對比看,大概也能明白這是怎樣的趨勢的。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自媒體也都在圍繞著房企破產的原因進行分析,認為地產行業不好混了,調控的趨勢越來越抓緊。

如果從2016年10月份算起,這一輪調控已經進行了將近3年,加上前期買房人的高槓杆購房,整體的購買力已經被透支了一部分。

購買力缺少,政策從嚴,對未來整體市場缺乏支撐,很多人都會非常悲觀的認為,地產,或許真的不行了。

但是,你看到或許只是表象。


01

我忽然想到一個段子,70後的人說80後是垮掉的一代,80後的人說90後可能真的扶不起,但是,一年年過去了,我們發現最強大最有希望的還是00後。

這跟地產當前的境遇其實很相似。

當我們都在討論說地產不行,市場蕭條的時候,你看看中國最近幾年地產業的銷售額究竟怎麼樣。

2016年中國房地產的銷售額是11.7萬億,2017年銷售額是13萬億,2018年達到了15萬億,在調控嚴格的最近幾年,每一年的銷售額都在大幅增加。

同時,隨著各大品牌房企的銷售額的突飛猛進,你想要進入全國TOP20強的門檻也逐步提高。

2016年排名第TOP20的房企是旭輝,銷售額僅僅是643億元,2017年排名第TOP20是正榮,銷售額是910億元。

2018年排名第TOP20的是泰禾,門檻直接提升到了1300億元。

在今年,如果想要進入TOP20強的名單,估計得至少1500億元。

你很難想象一個正處於“下行”的行業,行業整體的銷售額攀升的如此厲害,我們如果來對比下汽車行業,就知道地產行業的日子其實還算不錯的。

2017年汽車行業的銷售收入是8.5萬億,到了2018年,直接下降到了8萬億。

所以,我們所看到的地產行業下滑,從銷售額的表現看,其實就是個偽命題。

大家知道去年高喊要“活下去”的萬科現在怎麼樣了嗎,

根據財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萬科淨利潤118.4 億元,同比增長29.8%,即每月賺近20億,創下了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

所以,不行的不是整個地產業,而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小開發商們。

一方面是中小房企不斷倒閉,另一方面是行業銷售集中度的不斷攀升,TOP10強的份額佔比越來越重。

房地產強者恆強的局面正在越來越明顯。


02

在互聯網的市場裡,毫無疑問就是兩位姓馬的爸爸,一家是騰訊一家是阿里,兩家公司幾乎壟斷了互聯網裡90%的機會。

騰訊和阿里構建的生態鏈幾乎讓行業內其他的從業者都無處生存,聚光燈下都是這兩位的身影。

當然,對於房地產行業未來會不會只剩下碧桂園、恆大、萬科這幾家開發商我不知道,但是有一個現象其實越來越確定。

就是大部分的行業都存在行業集中度提升的問題,一個行業裡只有50家可以生產,值得投資。

所以,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邏輯,所以當我們看到400多家房企都倒閉時,其實也沒必要感到困惑,任何一個成熟的行業其實都是這麼走過來的。

小的慢慢走向死亡,大的逐漸走向強大,於是,50家企業慢慢形成超級壟斷。

或許,當房地產行業穩定後,這個市場真的只需要50家開發商。

其實這一點在其他行業裡也都在發生著,

比如我們想象一下中國50位知名的藝人,你能一次性叫的出來幾個,比如想象一下身邊的日用品,你能說出50個品牌嗎?

美國的前五大企業,佔到美國整個經濟總市值的10%以上,你可以想象,這是多麼高的行業集中度啊!

而這樣的聚攏程度在中國發生的其實也更加明顯,我找了張2017年中國各行業的集中度情況,你可以感受下

未來中國還能剩多少級開發商?

所以,我們或許可以問問自己,我所在的企業,是不是在這50位裡面,如果不是,我應該怎麼辦?

所以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美的在2016年公開提出“四年衝千億”擴張計劃時,在2018年美的置業成功赴港上市並將千億目標提前至2019年,甚至不惜在多塊土地上高溢價拿地。

未來中國還能剩多少級開發商?

在這個背後,我們看到類似美的置業這樣的一家家衝刺千億房企的無窮焦慮。

對於房企而言,不擠進千億,或許真的就沒有未來了。


03

當然,一旦地產業進入寡頭壟斷的時候,對於地產行業的勞動從業者而言,也會出現劇烈的分層。

金字塔頂尖的少部分人創造了行業裡絕大部分的價值,剩下的從業者能力普通,經濟收入水平也將直線下滑。

當然,這樣的現象不僅是針對地產行業,對於任何一個壟斷的行業而言,人員的巨量流動和工資水平的分層化問題將變得更加突出。

所以BAT和華為等頭部企業員工的高工資其實是對壟斷企業的一種犒賞,

所以如果你如果認可地產行業即將進入寡頭壟斷的趨勢,那麼馬上就要到來的或許就是人員的流動加快和工資的改變。

當地產行業的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地產業當前的高工資模式或許將慢慢被抹平。

對於我們地產從業者自身而言,你到底能不能擠進自身企業的頭部人員名單,其實就真的會決定了你未來到底能不能在這個行業好好的活下去。

因此,進入寡頭的不僅是地產商,還包括了內部的從業者。

房地產企業越來越願意給最頂尖的職業經理人開高薪,

比如任澤平,2017年時1500萬的年薪直接刷爆朋友圈,這樣的收入水平僅次於“打工皇帝”,海通證券的高管林湧,超過馬明哲、王石等名人。

但即使是這樣的高薪,在恆大集團內部,也並不算太突出,恆大2016年財報顯示,副總裁何妙玲年薪1561.4萬元,恆大金融集團董事長徐文,其年薪達到1028萬元。

但是作為老闆,沒有一個是真正的“慈善家”,在給頂級人才開工資的同時,對於處於普通崗位的地產人,一定是壓制的

,你越普通,我給你開的工資就越低。

處於營銷崗位的一線,由於每天還是隻能依靠傳統的苦力支撐,哪怕你每天加班到10點,可能收入也並沒有那麼突出,

真正能取得高收入,估計只有20%的幸運者而已。


04

我一直認為,做地產行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保持謹慎的樂觀。

為什麼這麼說?

只有當我們樂觀了,我們才能看到更遠的光,我們才能走的更加的堅定,但是這份樂觀一定是謹慎的,甚至在適當的時候還是要略微悲觀的。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的去思考這樣行業,畢竟,這個行業的變化真的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一些。

對於地產公司而言,小而美的願景真的是越來越難了,受制於融資渠道變窄,融資和拿地成本不斷抬升的影響,

大房企的未來,正在到來。

2018年,碧桂園拿下了7200億,萬科拿下了6000億,恆大拿下了5500億,三家合計的成交額為1.87萬億,相當於行業內12%的市場份額。

而整個15-18年間,前10強房企市佔率從16.9%大幅提升至28.3%。

按照這樣的趨勢看,在未來,只剩50家開發商,基本是大概率事件。

對於我們從業者而言,真的,抓緊時間向那些頭部企業靠攏吧,他們的規模可能會比想象中的還要龐大。

最後,我想套用馬雲的一句話。

不是地產行業不行了,而是你的地產行業不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