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最该看的人估计不想看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这是鲁迅先生在《坟 · 娜拉走后怎样》中的一段话,他一针见血的将“看客文化”做了透彻的分析,而对于这句话的适用,我想,在当下社会也是可以的,这大概就是鲁迅文章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我谈到鲁迅和他提出的“看客文化”,与今天要说的这部十多分钟的短片有关,它叫做《车四十四》伍仕贤执导,在2001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映。

这部电影,最该看的人估计不想看

对于这部短片,我上学期间早有耳闻,可一直没有机会去看。当进入社会,经历了各种人情世故的历练之后,偶有空闲便静下心来翻出这部短片去观看。十分钟很短,可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除了灌输全身的寒意,剩下的大概就只有久久的回味

故事虽很短,立意却很深,整体内容中故意省去时间和地点的强调,甚至把故事中的人物,慢慢化作了站立在道德对立面的符号。因为没有鲜明性格特点的塑造,这让任何国家的人看完,都会无形中与自我的经历产生联想。这是一种不存在国界限制的通用故事,而故事具有的延展性,让其背后的思想,也具有了普遍性。

电影里,那辆公交车载着一车“孤魂”,电影外,我们是否也在慢慢变成“孤魂”呢?

这部电影,最该看的人估计不想看

1

认识导演伍仕贤,是因为他的《独自等待》,而顺着《独自等待》这部电影,回看伍仕贤的整个履历时,让我翻到了这部短片《车四十四》。

之前,有很多文章,都对这个故事内容提及过,只是,当从文字变为画面时,直接的视觉冲击,根本就没有给人任何情感上的缓冲,扑面而来的真实感直击人性,同时也在拷问人性。

因为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导演采用的是最为朴实的拍摄手法,而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上,也是极尽简练,甚至都没有多少台词作为铺垫。换做其他电影,肯定会感觉枯燥无味,可是,这部电影,却正是因为最简单的处理手法,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却被我们刻意忽略的故事,将观众的目光,牢牢的吸引住。

这部电影,最该看的人估计不想看

电影开始,沉闷的公家车上,暖黄色的阳光从车窗照射到每个人的身上,此时,除了公交车的轰鸣声,基本上没有其它的声音出现。用暖色调来为这个冰冷的故事作为陪衬,这种冷暖的对比,为故事整体增添了些许的悲凉

把故事的发生地点,局限在公交车上,而这种场景的设计,在一开始就与观众产生了亲近,因为熟悉,观众似乎在车上的每个乘客身上,都可以隐约看到自己的影子。此时,画面是静止的,车内人也是静止的,而当一个等了几个小时的小伙子上车后,他也成为全片乘客中,唯一说过话的人。

小伙子的动与乘客的静形成对比动静结合中,其实,也是在为之后故事的转变而做着铺垫。

这部电影,最该看的人估计不想看

这里对于乘客静止化的处理,是具有一定寓意的。整部影片中,除了看热闹之外,车里的乘客基本是没有其他多余动作的,全程都在冷漠到底,这是一种无生命状态的呈现。而当小伙子出现后,他与女司机的交流,他在车里的抽烟,都间接的将他与其他乘客分离开来,利用一系列的动作作为补充,来呈现小伙子的有生命状态。

这部电影,最该看的人估计不想看

这种无生命与有生命状态的对比,暗藏着人性对于恶出现时的本能反应,而导演其实也一直在等一个机会,让被伪装的人性彻底得到晾晒,于是,劫匪出现了。

公交车突然遇到劫匪,而劫匪除了劫财,顺道将女司机拉倒远处进行强暴,这是全片的高潮所在,正是故事情节的突然转变,我也就理解了导演设计的冷暖对比和动静对比。

将个体与集体彻底分离开来,透彻的分析着集体在面对恶时的冷漠,而利用个体的反抗,狠狠地打脸隐藏在集体中的伪善,这是一次拷问,也是一次反思。

这部电影,最该看的人估计不想看

乘客成为了看客,小伙子成为了唯一出手救助的人,只是因为势单力薄,最终小伙子腿被划伤,女司机惨遭凌辱。下车前小伙子对着乘客的那句怒吼,也就成为了乘客眼中的笑话,这些人只是把这个与自己无关的行恶,当做一出闹剧来看。

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制止“热闹”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可怕的怪圈。

此时,导演采用的是远景的拍摄方式。之所以没有选择特写或是近景,是因为,导演已经把镜头当做了看客的眼睛。而将镜头与车上的乘客处在同一水平,这样,它既是电影里乘客的视角,也是荧幕外观众的视角,我们所有人,都成为了这场惨案的帮凶。

这部电影,最该看的人估计不想看

结尾处,小伙子被赶下车,女司机选择与乘客同归于尽,而小伙子最后的邪魅一笑,不知道是在庆幸还是在嘲讽?

我从来是反对以暴制暴的,但是,当我被裹挟在这些冷漠的看客群体中时,我想不出任何的方法,可以唤醒一群装睡的人。也许,正如上面我提到鲁迅说的那样,让他们无戏可看,且与他们深沉的战斗,大约死亡才是最佳的选择。

这是个人利益被群体利益裹挟的后果,这也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盛行的下场。一个人的沉沦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一个人的沉沦最终汇聚成一群人的沉沦时,即使恶的数量不占优势,也会丝丝压制着善的出现,这是最符合沉默的螺旋定律的。

这部电影,最该看的人估计不想看

2

《车四十四》这部电影,大概是我看过最普通的短片,却也是印象最深刻的短片。无论是从场景设计,还是光效处理上,都无限接近真实,而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没有过多的点缀,直白且简单,简单到让观众有种自己就是其中乘客的错觉。

社会太大,人心太杂,电影却将人心最为核心的问题,浓缩在了一辆小小的公交车内。我突然发现,这辆公交车,就是一个社会,我们根本无法从表面看透所有人的本性,却能够通过一件事展示出所有人最真实的反映。

下意识的选择,往往来源于内心本能的善恶分辨能力,而冷漠的选择,与个人有关,也与群体有关,更与千百年来隐藏在传统文化中的丑陋有关。

这部电影,最该看的人估计不想看

总在教育我们,不要多管闲事,事不关己要高高挂起,要各扫自家门前雪,要学会中庸之道(俗称的和稀泥),可是,却没有深入辩证的分析,这些为人处世方法一旦被打破后,又该如何合理地进行处理。总在强调着利己,却忽略了利他,总在强调着自保,却忽略了抵抗,于是,朝代总在更迭,却始终伤不到如野草般顽强的看客们。

因为,大多数人都像那些趴着车窗上看热闹的乘客一样,别人行恶是别人的事,你被欺负是你的事,而我的事,就是躲的远远的,在不伤及自己的时候,用一种欢愉或是悲伤的心情,看着别人与你。

通过电影中,那些就混迹在我们身边的乘客表现出来的举动,我似乎明白了,装睡的人你是永远叫不醒。也许大概,只有羊丢了,才会想起补牢,事情发生了,才会想起补救,也只有死亡,才真的可以给那些乘客,甚至是荧幕外的某些观众,最为深刻的体会。

这部电影,最该看的人估计不想看

经历了千百年封建专制的压迫,我们看似获得了文明,实际上,人性深处的冷漠与奴性,从来没有剔除干净,而“看客文化”一直盛行。热闹谁都喜欢,估计,大街上喊一嗓子“打架了”,旁观者永远多过劝架者。

《车四十四》是2001年的老电影了,距离现在已经过去18年的时间,而距离鲁迅提出的“看客文化”也过去了将近95年的时间,可是,看客一直存在,沉默者永远多于行动者,这就是最为悲哀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