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是修養,管住嘴是教養

“說話”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兩三個人隨便聊就可以說很多話。可實際上,對於很多人來說,好好聊天實在太難。

劉阿姨的兒子要結婚了,她開心地忙前忙後。買喜被的時候,售貨員問她兒媳婦家住哪裡,她如實地說,是周邊一個小鎮上的。售貨員嘴一撇:“怎麼找個農村媳婦啊?怎麼說呢?我將來肯定是不會讓我兒子找個農村媳婦的。”

本來歡天喜地的劉阿姨,就像被人當頭打了一棒,心裡不是個滋味。

會說話是修養,管住嘴是教養

趙大爺最近心臟不舒服,去醫院檢查,醫生建議做支架。趙大爺家庭並不富裕,多年來,妻子身體不好,已經把這個家掏空了,去年兒媳婦又生了一對雙胞胎,全家現在只靠兒子一個人工作,生活非常拮据。因此,趙大爺決定用國產的支架就好了,能省一點是一點。

誰知,臨床的病友卻一直對著趙大爺的兒子說教:“錢重要還是你爸的命重要啊?他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就算再沒錢,也要給老人做最好的進口支架啊,你看看我閨女……”趙大爺的兒子不善言辭,被嗆得臉紅脖子粗,卻不知道說什麼好。

會說話是修養,管住嘴是教養

其實,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能走的路、能看到的風景、能夠經歷的事都非常有限,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去揣度別人的人生,本身就是無知的表現。而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套用別人,甚至抨擊對方,更是一種不道德。

之前,網絡上有一篇文章大火——《你沒窮過,你不懂》,真是戳中了無數生活在底層以及曾經生活在底層的人。作為一個出身農村的孩子,我對此也有很深的感受。

老家的鄰居,一個六十多歲的女人,去工廠食堂給人做雜活,一不小心滑到了,胳膊鑽心的疼,因為捨不得門診費,沒去醫院。這樣拖了很久,胳膊越來越疼,終於去醫院檢查,說是骨折,骨頭已經錯位了,如果要重新接上,會很痛苦,最重要的是,要花更多的錢。於是,她又回去上班了,直到現在,也沒有再醫治。

以前上大學的時候聽臨床的姑娘提起,她的大姨家在農村,全家年收入只有幾千塊錢,連衛生紙都不太捨得用。

對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的人來說,你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耳提面命:“父母生病了,你應該給他們用最好的藥,兒女上學了,你要讓他們到城裡接受教育……”這些,聽起來就像笑話一樣。

而反之亦然。

會說話是修養,管住嘴是教養

塗磊曾經在《愛情保衛戰》中提到這樣一個觀點:“但凡靠自己奮鬥從底層走上來的人,都會特別討厭坐享其成的人。”

的確,我之前也不是很明白:為什麼城市裡有的孩子明明已經成年,卻不勞動,靠啃老過日子;為什麼有的女人結婚生子之後,明明有人幫看孩子,還是不願意工作。我無數次在心裡發問:“他們怎麼閒得住啊?”其實,細想想:如果我從小生活在一個備受溺愛的環境,所有養活自己的功能都被養廢,也未必就不會和他們一樣。

因此,人越是成熟,越會對別人的生活有所敬畏,也越是能管好自己的心和嘴。

而一個成熟的人什麼樣?遇到不理解的事情,也嘗試去理解,實在理解不了,就閉嘴,很多時候,閉嘴也是一種美德。


文 | 章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