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兴:三里洞,无法忘怀的记忆

刘贵兴:三里洞,无法忘怀的记忆

我是三里洞矿的子弟,在矿上的公房出生,在隆隆的火车汽笛声中甜甜的进入梦乡,在漆水河畔嬉戏,在矿小、矿中读书,在黄土高塬上割麦子、拾麦穗、种玉米、收玉米、深翻土地修梯田、放飞理想,整整十七个春秋,直到迎来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喜欢这里的一切,感恩这里的一切,热爱这里的一切,无论离开多远、多久,故乡始终魂牵梦绕,儿时的生活片断时常在梦中浮现,醒来后又是难以平复的心情,泪流满面……

我的父亲1956年从开封来到铜川,当年单位的名称是“西北燃化局地质队”,而后成为三里洞煤矿的开拓者,一个掘进工、放炮员。父亲没文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人很聪明,动手能力强,又很勤劳勇敢,很快成为矿上的劳动模范,也曾胸戴红花参加矿务局的表彰大会。我们家有一张父亲当年穿工作服的相片,很像志愿军的军服,左胸有一白色布料身份牌。掘进工很不安全,在我即将出生前四个月,井下冒顶了,父亲头部负伤,被救出后在矿务局医院昏迷了很久才脱离危险,妈妈说父亲自此以后脾气性格也没有以前温和了,容易急燥。又过了几年,父亲被查出患了煤矽肺病,属于二期,被调离到地面工作。我记得先是在矿上的铁路搬道房工作,每天火车来来往往、汽笛隆隆,好不威风。我怕火车、敬畏火车,也喜欢火车,学龄前的我在父亲严厉的喝斥声中在庞然大物火车上爬上爬下,又好奇、又紧张。没多久,父亲调到了后勤部门、负责烧开火锅炉,这活一干就是十几年,直到1977年退休,那年父亲刚满43岁。

刘贵兴:三里洞,无法忘怀的记忆

父亲是奶奶的小儿子,奶奶最牵肠挂肚的人是父亲。奶奶常说父亲下到几百米深的井下,为了养家糊口付出了很大代价、十分不容易,希望我做为长子能心疼父亲、体量父亲、为父亲多分担些事务。奶奶时常对我这么说,我也时常是痛在心里含泪听着,暗下决心。不满九岁起,我就从父亲手中接过挑水的扁担到二十多米深的井边打水,不论严寒酷暑,从那时起挑水、买粮、买煤这些事都不需父亲动手了,到我上大学走时,弟弟妹妹接过了这些。

父亲喜欢下象棋,经常与一帮工友、邻居杀得天昏地暗,也常常在路灯下你来我往、不肯罢手!

父亲很慈祥、很爱孩子,对我这个长子格外用心,他通过言传身教把他的勤劳勇敢、坚毅不拔和宽忍大度的精神传授给我,使我受益良多。曾记得上大学时的第一个春节期间,刚刚离家半年的我又回来了,父亲望着穿着军装的我久久地端详着,过了一会才喃喃地对我说:你长大了!我仿佛是父亲精心雕刻的一件艺术品终于可以拿出手了,他感到了由衷的自豪和欣慰。

刘贵兴:三里洞,无法忘怀的记忆

1995年12月,当我打电话让妹妹告诉父亲我要接他到北京安度晚年时,父亲非常高兴和宽慰,他痛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然而令人痛心的事发生了,12号下午5点,父亲突然发生了心梗,晚上九点就往生了。也许是他等我盼我太久了,难以克制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也许是能量耗尽,生命走到了尽头。临走前,父亲很平静,仿佛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心气安祥。当父亲得知我因买不到机票,只能13号下午2点赶回铜川时,他淡定地对妹妹说:“那我可等不了了”。父亲从容地走了,给我留下一个非常灿烂的笑容,在父亲的眼里我一直是他的杰作、他的骄傲,我在同龄孩子中为他这个大老粗父亲赢得了很多荣誉和自豪,父亲像是一个久经沙场的元帅在检阅凯旋归来的百战雄师!当我看到须发皆白的父亲留给我那张灿烂的笑容时,禁不住双膝跪地、嚎啕大哭、泪流满面,多么希望上天还能再给个机会陪父亲聊聊天散散步吃顿饭……一时间我突然感到自己长大了,自己终于长大了,也永远失去了父亲!

刘贵兴:三里洞,无法忘怀的记忆

三里洞,我的成长摇篮,我的伤心之地!煤矿既给了众多家庭带来了生机,煤矿也严重催残了矿工的机体。父亲去世那年还不到62周岁,而在他人众多的工友中已经算是长寿的了。父亲安息在电厂沟的山上,站在那里就可以看见不远处三里洞矿高高的井架和选煤楼。父亲在这里以生命为代价打拼,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众多的工友们支撑了这个城市的勃勃生机。他们离世后又肥沃了这片土地,鲜花绿草点缀着山城的美丽。父亲这一代煤矿工人开创了我们这座城市,建设了我们这个城市,他们是我们这座城市的英雄和守护神!无论岁月如何兴替,在渭北黄土高塬这座矿山城市始终闪耀着煤矿工人的光辉!他们的子孙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处,心灵深处始终跳动着一颗煤矿工人赤诚的心!

失去了父亲的铜川,失去了父亲的三里洞煤矿成了我心中永远的伤痛,一碰就疼得撕心裂肺,以至于我很多年都不敢回铜川,怕碰到那个难以愈合的伤口……

父亲,您安息吧!三里洞煤矿,您也安息吧!只要我的心还在跳动,我对您的爱就不会终止!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人们对故乡的回忆是多重的,多元的,五味杂陈的。人们在哀叹三里洞煤矿的衰落与无奈,在品味着这种衰落给数以万计的众多矿工、家属、子弟们带来的苦涩沉重的心灵感受和压力,回顾三里洞煤矿六十年的峥嵘岁月又何尝不是一首英雄的史诗,激励人们珍惜机遇、积极进取、努力拚搏,创造美好明天!每当我回忆故乡的时候,三里洞煤矿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站在那里,而这一首《三国演义》中的插曲,也回想在我的耳旁,那样的贴切,那样的感人,让我潸然泪下。

刘贵兴:三里洞,无法忘怀的记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与成长,这个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煤矿就像是共和国的长子,勇敢而光荣的担当起支撑共和国能源工业的光荣使命,撑门立户、开拓进取,谱写了一首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英雄凯歌,映现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精彩画面。高大的井架和选煤楼巍然耸立,机器轰鸣、气笛声声、车水马龙、灯火辉煌,头戴安全帽和矿灯的工人像出征的将士般威风凛凛、精神抖擞,一列列满载乌金般煤炭的火车吞云吐雾伴随着轰隆轰隆的奏鸣曲奔驰在铁路线上,支撑着三秦大地能源供给,为各行各业提供充足的动力。一张张高产稳产的捷报,一幅幅锐意进取的掘进报表,那个年头最常听到的话是“煤矿工人心最红”,“咱们工人有力量”,满眼望去都是煤矿工人的自豪与成就感,家里家外充斥着欢歌笑语和高扬的幸福指数,“俺是三里洞的”、“俺也是三里洞的”是最亲切、最自豪的开场白,努力工作的精气神、快乐生活的“老三篇”,满满的幸福感、满满的希望,一幅生机昂然、熙熙攘攘的繁荣昌盛景象……伴随着共和国六十载的成长壮大史,三里洞煤矿是出了大力的,立了大功的,可以说是战功赫赫。当然代价也是不小的,伤痕累累,成千上万的煤矿工人不同程度的患上了煤矽肺病,还有不少人不同程度的受了工伤,也有一些人不幸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这些牺牲的煤矿工人,就像战死在疆场的军人,他们是共和国的阵亡将士,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也不应该忘记他们!

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自然规律是现实的、残酷的、无法回避的。随着开采成本的增加和煤炭资源的枯竭,三里洞煤矿很无奈的衰落了,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三里洞煤矿以自己的衰落、用最后一点点力气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无常,自然的无常,虽说是尽人力、顺天意,煤矿的衰落就像是英雄的末路,兆示着我们这些矿工子弟要珍惜时光、把握机遇、努力进取,不要在退潮时埋怨大海!

人生是个过程,历史也不以成败论英雄。三里洞煤矿辉煌了五十余年,就像一首英雄的史诗,虽然最后不得不谢幕了,但这股英雄之气长驻在众多三里洞人的心中,驰骋纵横,永远不会湮灭!

刘贵兴:三里洞,无法忘怀的记忆

演出结束了,生活还在进行中,数以万计的三里洞人和子弟们的生活还在延续,我们应该为三里洞煤矿建立一个纪念馆,纪念这首气势恢弘的英雄史诗,纪念共和国草创初期的工业发展史,缅怀为共和国工业发展牺牲的矿工们和他们的辉煌业绩,教育三里洞煤矿的子弟们不忘先辈创业艰难,也可以为还活看着矿工和家属们以心灵慰藉,回放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都是正能量!

为此,我们呼吁铜川市政府和铜川矿务局设立一个“三里洞煤矿纪念馆”,用来教育和激励铜川人民,也可以做为新中国煤炭工业纪念馆、做为旅游景点教育更多的人。费用可以由政府牵头,政府出一些,也可以设立一个专项基金会捐款帐户让众多的三里洞人、铜川人自愿捐一些,像我们这些矿工子弟一定会积极踊跃的。一个衰败的三里洞煤矿旧址会让还活着的三里洞人伤感不已,一个“三里洞煤矿纪念馆”会让所有的三里洞人和铜川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砥砺前行、生生不息,也会让旅游参观的人们回忆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个英雄谢幕了,英雄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英雄的故事永远在天地间传唱回荡!

刘贵兴:三里洞,无法忘怀的记忆

作者简介:刘贵兴,陕西铜川市三里洞煤矿子弟,1979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现就职于某军队医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