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下調預算支出,學者建議防範經濟社會風險

新京報快訊(記者 沙雪良)最近,全國十多個省份在經濟下行壓力下調減年初預算,支出也同步壓減。11月29日下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黃勇就此提出,預算調減和支出壓減,可能會影響到市場、企業並進而傳導到整個社會,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相應的風險防範化解機制。

11月29日下午,第十一屆北京民建非公經濟法制研討會在京舉行。民建北京市委法制委員會主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競爭法中心主任黃勇教授在主旨演講中提出,推進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的頂層設計,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長期全局法治保障。

黃勇提出,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中,經濟下行壓力佔據顯著位置,十餘個省份開始下調減年初預算,支出也需要同步進行壓減。在部分地區的預算調整方案草案中,出現了以調節項目資金下達節奏為方式以節約預算支出的情況,企業可能因為無法按時收到項目款,最終產生後續金融和社會風險,需要穩妥應對。黃勇建議,對於經濟形勢和預算調整,既要積極引導社會對宏觀經濟形勢和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也要讓預算的調整做到系統、精細、科學、合理。

黃勇分析,當前,我國經濟還存在不少結構性、制度性的制約因素,政府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時候,也更熟悉干預手段和產業政策,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的頂層設計有待落實、優化營商環境的整體環境建設需要進一步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和競爭中性原則需要更加深入嵌入政府治理體系。

針對上述問題,黃勇建議,既要明確競爭政策與財政、貨幣、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政策之間的協調關係,也要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具體來說,可以發揮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的協調職能和反壟斷執法機構的專業能力,在各項經濟政策中貫徹中央深改委十一次會議通過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引入更多的競爭政策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1月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推進產業政策由差異化、選擇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轉變,清理違反公平、開放、透明市場規則的政策文件”,“任何一項政策出臺,不管初衷多麼好,都要考慮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考慮實際執行同政策初衷的差別,考慮同其他政策是不是有疊加效應,不斷提高政策水平”的重要指示,需要在政策醞釀、出臺和執行中更深入地貫徹落實。

新京報記者 沙雪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