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伟到王千源,这个东北不太冷

念旧,是一种最深情感的表达,而从往日的时光中,慢慢感知着岁月萃取的精神品质,这对于身处迷茫时期的我们来说,的确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我喜欢和老一辈人聊天,岁月让他们增添了皱纹,却无法消磨他们骨子里顽强的生命力,这让我更加坚信,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贫瘠不一定成正比。

对于《钢的琴》这部电影来说,我是情有独钟的,作为北方人,画面里传递出来的那种浓浓的熟悉感,总让我激动不已。

从范伟到王千源,这个东北不太冷

人们常说,时常怀旧的人是因为现在过得不好,我觉得,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而按我的理解来说,生活的复杂让我更加怀念曾经的单纯,物质富裕造成的精神空虚,让我不得不站在曾经的起点,认真体会往日的荣光。

张猛执导,并在2011年上映的《钢的琴》,利用一群人看起荒诞的行为,勾勒出了那个已经逝去的工业时代的样貌,然后,在时代狠狠地碾压中,仔细地窥探着这群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面貌。

当用钢琴这一冰冷的物品,把一个个散落的小人物,慢慢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除了展示生活,导演更像是在传递着一种温热的态度,乐观向上且团结互助。

从范伟到王千源,这个东北不太冷

比起贾樟柯电影中充斥的压抑情绪,张猛的电影中,则时刻透露着那种与生活的拧巴。这种拧巴,不是贬义词,按我的理解就是,即使身处谷底,也要尝试挣扎

范伟主演的《耳朵大有福》这部电影中,张猛就已经融入了这种拧巴的生活描绘,而在王千源主演的《钢的琴》这部电影中,张猛放弃了对于单个人物的重点刻画,他把故事重点,从个体升华到群体,然后,展示出了一副底层生活的众生相

这是一个时代的谢幕,也是时代中特有精神面貌的凋敝,我们怀念那个时代,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缺乏那个时代的精神。

从范伟到王千源,这个东北不太冷

1

距离上一次看《钢的琴》这部电影,已经过去半年多的时间了,当再一次回味这部电影时,也多了几分更深刻的理解,也许是因为亲身经历很多事之后,电影与现实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

中年男人,离异,下岗工人,这三个标签,让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生活陷入困顿,而前妻嫁给卖假药的老板后,生活水平一下子得到了改善,于是,转头回来找陈桂林争夺女儿的抚养权。

作为一直陪伴在女儿身边的父亲,陈桂林是绝不会答应的,在女儿提出谁要是给她一个钢琴,她就跟谁的要求下,陈桂林开始了他制造钢琴的艰难过程。

从范伟到王千源,这个东北不太冷

电影整体的风格偏灰暗,可却总是用一种柔和的光线作为缓冲。从电影一开始,导演就利用最直白的镜头,将一种破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象,展示在了观众面前。

泥泞的街道,荒废的房屋,冒烟的工厂,废弃的烟囱,都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左右。

单从展示的环境上来看,的确展示给了观众一种绝望氛围,只是,导演并不打算让这种绝望的气氛贯穿到底。所以,利用陈桂林对于亲情的重视,慢慢拉出他的友情和爱情两条线,然后,让故事的重点,从陈桂林的独角戏,开始转到了众人的群戏上来。

从范伟到王千源,这个东北不太冷

群戏中,各种人物的复杂性格最难塑造,因此,导演并没有将性格迥异的人,强行撮合在一起,而是借由陈桂林借钱到偷琴最后下定决心制琴的过程,一步一步,从每个人身上找出相似的生活态度,再把这些人的行动轨迹,放在一个废弃工厂内。

局限的空间更具戏剧张力,这样,便实现了从绝望到希望的主题升华。

从范伟到王千源,这个东北不太冷

破败的环境氛围与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这部电影中同时出现,利用这种鲜明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压抑到欢笑,从悲观到乐观,一点一点的转变着。

我想,张猛导演对于生活细节的拿捏是最准确的,因为,他曾经拥有过感同身受的生活经历,所以,让整部电影,无论是场景还是剧情设计,都具有了更为强烈的真实感

在《钢的琴》这部电影里面,每个人的人物形象,都无限接近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那些邻居,甚至就像是我们的父母亲。

从范伟到王千源,这个东北不太冷

作为下岗工人,虽有一技之长,却不得不为了生计到处奔波。陈桂林东拼西凑组成乐队,婚丧嫁娶四处拉活,而他之前工厂的那些工友们,有的成了配钥匙的,有的成了杀猪的,有的干起了倒卖的勾当。

生存不得不让人学会了妥协,可是,生活却又让人学会了挣扎。

借由制作钢琴这个目的,将中年老男人往日的热情慢慢点燃,而那如同一出闹剧的制琴过程,却重现着工人们身上拼命的精气神。我想,张猛导演的情感是浓烈的,以至于,让我在看着群老男人制作钢琴的时候,居然忍不住偷偷抹眼泪。

从范伟到王千源,这个东北不太冷

因为时代的发展,他们被无情的抛弃,可一旦拥有了某个共同的目标,他们的精神,就又会再度与肉体融合。你可以剥夺走属于我的时代,可是,却永远也无法拿走属于那个时代的精神。

2

作为一部低成本的文艺片,它并没有爬到道德的制高点,谴责时代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没有趾高气扬的,试图阻止着时代的发展,它只是作为一个记录者,小心翼翼的将即将逝去的或是已经逝去的人或事,统统收录进来,然后,晾晒着这些人或事背后从不肯屈服的精神。

在电影中,始终有两个即将被拆迁的烟囱出现在画面中。陈桂林的父亲时常会去眺望,而帮助陈桂林制作钢琴的专家,则试图阻止烟囱的拆迁,可当所有人站在远处土坡上,在几声轰隆隆的响声中,目睹着大烟囱倒塌的时候,各种滋味涌上心头。烟囱曾经是集体制的象征,它的倒塌,代表着集体制的崩塌,以及个人必须为生计的不停奔波。

从范伟到王千源,这个东北不太冷

张猛并没有将过多的时间,放在对于过去的留恋上面,而是集中在了探讨这群人的生存状态上来,当然,更重要的是挖掘生存状态背后的精神面貌。

当那些曾经拿着国家固定工资的工人,一个个变成了被社会淘汰的边缘人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集体中的那种热情,也正在逐渐消散着,所以,在电影的前半部分,的确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而每个人脸上也都暗无光彩。

生活是平淡的,未来是迷茫的,此刻,因为陈桂林女儿抚养权得问题,制作钢琴成为了众人暂时的目标。与其说是为了友情而汇聚在一起,倒不如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努力着,这样,到了电影后半部分,所有对于生活的热情扑面而来,让观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激情。

从范伟到王千源,这个东北不太冷

生活热情和情感激情

,这是从开始隐藏到最后显现的电影核心。我们无法扭转现实,却可以改变自己,我们无法阻挡发展,却可以保留精神,我们无法摆脱物质的匮乏,却可以争取精神的富足。

这便是为啥老一辈人的眼神中,总是充满着对于生活坚定有神的力量,而从他们身上感知到的对于生活的态度,从来都是积极且向上的。那是一种不争,同时也是一种争,不争的是利益至上的物质,争的是凝聚一起的精神。

从范伟到王千源,这个东北不太冷

《钢的琴》这部电影,就像是那个时代的挽歌,它将所有底层小人物都立体化的塑造出来,然后,展示着他们尚存的精气神,也算是给当下人们的一种警示吧。不要因为浮躁,就自暴自弃,不要因为物质的充足,就忘了精神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