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譯39歲靠《蝸居》走紅,那之前他都在幹嘛?


張嘉譯39歲靠《蝸居》走紅,那之前他都在幹嘛?

張嘉譯是1970年出生的,2009年《蝸居》播出,39歲的張嘉譯一夜爆紅,從那之後幾乎承包了“暖男大叔”的角色,直到如今,仍然是觀眾最喜愛的中年男演員之一。其實在《蝸居》之前,張嘉譯已經演了快20年戲,他在成名之前那段經歷也挺有意思的。

張嘉譯是西安人,原名張小童,他有四個哥哥、一個妹妹,小時候出去買饅頭都是20個起步。六個兄妹人緣都很好,同學都愛來他們家玩,經常小小的房子裡同時擠著好幾撥同學。

張嘉譯小時候也淘氣,喜歡運動。他家旁邊就是市體委,離體育場也近,反正也不愛讀書,上了高中張嘉譯就跟家裡說,我去體校吧。當時少年意氣,他想練拳擊,但他媽媽擔心把鼻子打歪了,極力反對。報拳擊班需要戶口本,他媽媽就是不給。於是張嘉譯換了個項目,改報摔跤,這個不用戶口本。在他的想象中,拳擊和摔跤都跟打架有關,夠威風。

張嘉譯練得還不錯,差點兒就進了專業隊,不過這個專業前景一般,家人並不是很看好。有天他舅舅喝點酒在家裡坐著,拿著西安晚報,看到上面有兩個指頭寬那麼一條廣告,說是北京電影學院在西安電影製片廠設點招生。他舅舅就說,考這個去。張嘉譯說這哪兒考得上?他舅舅正好是西影廠製片部門的,跟他說,這個好玩,每次考試什麼稀奇古怪的都有,特別熱鬧,要不你也去玩玩?

張嘉譯啥也不會,於是找人輔導,到聲樂老師那兒,一張嘴老師就傻了,調子不知道跑哪兒去了。教了一首《打靶歸來》,老師特別強調,考試你只能唱一段,第二段千萬別唱,指定跑調。

就這麼稍微輔導一下,張嘉譯就去考試了,面試有一關是形體展示,一般考生就是通過舞蹈、武術、戲曲等展示一下身段。這些張嘉譯都不會,他跟老師說,我能表演摔跤嗎?但這個一個人沒法練,他現場走了下基本功,擺了幾個動作。老師說,得了,你來個廣播體操吧。

接下來是即興小品,剛好有個同學練過武術,於是張嘉譯找他搭檔演了個“動作戲”。演的時候沒輕沒重,拉扯中,張嘉譯就把他摔地上了。老師一看趕緊說行了行了,別真摔了。

就這麼一路蒙過去,張嘉譯居然考上了電影學院。剛入學那會,張嘉譯特別害羞,集體排戲,面對女同學,臉紅說不出話。第一學期小品課,他沒跟女同學合作過,都是找男同學。老師馬精武為了讓他解放天性,特意給張嘉譯安排了一個“激情戲”,讓他抱著女同學走上臺,放在床上,老師不喊停就不能停。全班同學注視下,張嘉譯鼓足勇氣把女生抱了起來,但往那一放,就再也演不下去了。

聲樂課更慘,第一次上課是要分組,19個同學輪流唱,5個聲樂老師挑人。最後剩下張嘉譯沒人要。有個老師不忍心,跟他說,得了,跟我吧。接下來一整個學期,老師只教了他一首歌《楊白勞》,一字一句掰開來教,好在功夫沒白費,聲樂課期末考試,張嘉譯靠這個拿了90分。


張嘉譯39歲靠《蝸居》走紅,那之前他都在幹嘛?

張嘉譯大學照片


張嘉譯39歲靠《蝸居》走紅,那之前他都在幹嘛?

張嘉譯大學時期

雖然第一年磕磕絆絆,但張嘉譯本身是個聰明又活潑的小夥子,上了解放天性的課,加上跟大家混熟了,他變成了一個活躍分子,經常在學校張羅一些事。有段時間跟舍友搞了個洗衣店,弄了兩臺二手洗衣機擺在水房,然後鼓動同學來洗衣服,10塊錢包月。但那個洗衣機是單筒的,只能洗不能甩幹,每次洗完得費老大勁擰乾了,尤其是被單這種大件,那可太辛苦了。沒到一個月,受不了了,於是在水房貼了張告示:“洗衣店宣告破產。”剩下的錢也不退了,因為已經花光了。

張嘉譯挺會來事,有段時間流行《上海灘》,大夥兒都覺得許文強那身行頭太帥了,張嘉譯跟大家商量,就按這個做一身宿舍服。北影廠門口有個裁縫,專門給出國人員做西服的,張嘉譯一幫舍友出去幫人拍廣告攢了幾百塊錢,然後去西單扯了布料,找那裁縫一人做了一身西裝。有天六個舍友穿上這身宿舍服,圍著圍巾出去招搖,剛出來被一個院領導撞上了,一看這一副黑社會集體出動的架勢,領導一陣訓斥:都給我回去,以後不許同時兩人以上穿這身衣服出門。


張嘉譯39歲靠《蝸居》走紅,那之前他都在幹嘛?

右一張嘉譯

1991年大學畢業,張嘉譯想留北京,但沒門路,父親好不容易跑了關係,找了某單位的領導,帶張嘉譯過去拜訪。求人辦事,他父親姿態就放得特別低,而那個領導架子很大,很傲慢,說話不是很中聽。看到父親為了自己在別人面前低頭的樣子,張嘉譯不幹了:得了,也別再跑了,我回西安。

張嘉譯被分配到西安電影製片廠,他的同學劉奕君在北京混了一年,也被分回了西影廠。兩個人學的是表演,但一開始廠裡並不打算讓他們演戲。張嘉譯在團委,劉奕君在人勞處,還得坐班。張嘉譯平時就是打打雜,劉奕君的唯一工作就是抄全廠的工資單,包括張藝謀、楊亞洲、吳天明、黃建新,這些人的工資表都經過他的手。

那個年代影視劇不多,像張嘉譯的這樣的新人沒什麼機會,而且他的長相比較吃虧,雖然端正,但沒什麼特色。廠裡如果有個戲,他得死命去爭取,比如《殘酷的夏日》,導演的兒子跟張嘉譯關係不錯,他就求著人家讓他拍,這個電影有很多動作戲,張嘉譯說,我可以不用替身,怎麼來都行。到拍的時候,張嘉譯各種摔,就是水泥地他也摔,甚至連跳車的動作他都敢做。

剛畢業那兩三年,即使這樣的戲,也很少輪到他,多數時間都閒著。張嘉譯住的那條街上,有三家租錄像帶的店,那段時間他把這三家能看的帶子全看了,每天固定兩三個片子,看到最後,三家都不要他的錢了。

張嘉譯人緣好,花錢比較大方,他的存摺裡不存錢,發了工資或者拿了片酬,錢都揣在褲兜裡,平時呼朋喚友,吃飯搶著買單。人緣好,機會也慢慢多了,而且他的演技過硬,大學就拍過《魔錶》,平時拍戲準備也特別充分,自己的臺詞摳得很細,有不太對的地方順手就改了。這方面他非常自信,多數時候,改動的地方都會得到讚許,當然偶爾也有意見不合的,張嘉譯因為這個跟人打過架。

張嘉譯早年演過的一些作品其實也不錯,比如《頭髮亂了》《背靠背臉對臉》,但因為是配角,並沒人注意到他。到了《道北人》這個劇,算是主演了,他在西安當地小有名氣,但離走紅還差的遠。那段時間他也接過一些爛戲,有的劇本差到根本演不下去。為此一度也想過放棄,但朋友把他勸住了:你要堅持住,你要不演戲可惜了。


張嘉譯39歲靠《蝸居》走紅,那之前他都在幹嘛?

張嘉譯早年劇照



張嘉譯39歲靠《蝸居》走紅,那之前他都在幹嘛?

張嘉譯早年劇照


25歲的時候,張嘉譯得了強直性脊柱炎,一開始不當一回事,覺得恢復恢復就好了,後來知道,這毛病會跟一輩子。這個病發作起來特別疼,有時候出去拍戲,他要比別人早起一個小時,用熱水往從頭往下衝,把整個背衝開。所有人都知道張嘉譯走路的姿態很特別,其實跟這個病也是有關係的。痛得嚴重的時候,張嘉譯也會懷疑人生,不知道演員這條路還能走多遠。也是在那個時候,他把名字從張小童改成了張嘉譯。小童本來是他的小名,但用著用著就習慣了,上學也沒改。他一直不是很喜歡這個名字,尤其年紀大了點,覺得這個名字給人的印象太小了,甚至還影響到他接戲,加上那時候不是很順,他就下定決心改了。

在西安不溫不火混著,這期間,張嘉譯也回過北京。但北京也沒有那麼多戲可拍,就得為生計忙碌,拍廣告、當劇務,他都幹過,也住過地下室。呆了沒多久,覺得與其在這耗著,還不如回西安呢,還能賴在家裡,吃穿不愁。而且西安吃得也好,也呆慣了,發小朋友都在。

西安的圈子不大,張嘉譯混得很開了,能找他拍的片子也都找到他了,但依舊沒什麼起色。隨著年齡增長,張嘉譯覺得這麼耗著也不是事兒,30歲那年,他又再次來到北京,他的很多留在北京的同學混得不錯,至少這回去北京不會餓死了。

剛開始張嘉譯還是租房住,後來有個同學買了房,跟他說,有個樓盤特別合適,廣告上說是零首付,交兩萬手續費就能拿鑰匙。張嘉譯過去一問,不是那麼回事,交兩萬拿鑰匙是真的,但不是零首付,是半年後交首付。張嘉譯兜裡有三萬,那時候年輕,啥也不管了,先交兩萬拿鑰匙再說。

剩下一萬連裝修也不夠,半年後還要交17萬,怎麼辦,只能找活幹,忙活幾個月,錢也只夠付一半首付,剩下一半隻能找是當初慫恿他的那個同學借了。

因為要還貸款,張嘉譯只能拼命找戲拍,劉惠寧導演跟他是好朋友,知道他這個情況,在拍電視劇《前世今生》的時候跟投資方說,必須要讓張嘉譯來演,這個戲另外兩個主演丁志城、姜武那時候名氣比張嘉譯都要大得多,但劉惠寧就是要幫張嘉譯一把。之後,張嘉譯開始不停地拍戲,《半路夫妻》《使命》《左右》,雖然沒有走紅,但也算混了個臉熟。

2004年,張嘉譯與王海燕在合作電視劇《國家使命》時相識,之前他們倆各自都有過一段婚姻,2007年張嘉譯與王海燕結婚。第二年,張嘉譯接拍《蝸居》,這個劇的導演是滕華濤,他的父親滕文驥跟張嘉譯一樣,都是西安電影製片廠出來的,滕華濤是在西影廠長大的。

2009年《蝸居》播出,憑藉宋思明這個角色,張嘉譯大紅,跟他同時走紅的還有飾演郭海藻的李念,飾演郭海萍的海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