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死時為何把虎符交給他母親竇太后,而不交給他兒子漢武帝?

胡玫導演的《漢武大帝》,我看了不下三遍,這部劇不僅把武帝一朝的雄渾陽剛、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完美展現。

​還把長安新雨、衣袂飄飄的浪漫大氣帶給了我們。

且不說陳寶國塑造的那個集英氣、霸氣、貴氣、匪氣與一身的漢武帝,也不說陸劍民扮演的劍眉星目、驍勇善戰的衛青。

只奔馳在草原上紅衣鐵甲的漢軍鐵騎和漢宮蓮步輕移的婢女,就看的我們眼花繚亂。

我不得不佩服胡玫導演的審美和她的選角能力。看了這部劇,你會覺的歷史上的漢武帝等就是劇中那樣的,這部劇會悄無聲息的帶我們進入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

由此可以看出這部劇中的人物與相關歷史人物形象的契合度之高。

這除了有胡導的“毒辣”眼光,演員的演技也起了很大作用。

劇中演員從老戲骨歸亞蕾、焦晃、陳寶國到小鮮肉杜淳、任重等演技都非常在線

來自臺灣的演員歸亞蕾,她把一個刁蠻任性、過分寵愛小兒子、信奉黃老之學、城府高深、眼盲心不瞎的竇太后演的拍案叫絕。

漢景帝死時為何把虎符交給他母親竇太后,而不交給他兒子漢武帝?

竇太后是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漢武帝的祖母。 這三位皇帝都是漢朝歷史上的明星皇帝。

她曾經深刻的影響了三代帝王。


1.無心插柳

竇太后竇漪房是漢初清河郡人,草根出身,父母早死,她和一個哥哥(竇長君)一個弟弟(竇少君)成了孤兒,過的十分貧寒。

後來漢宮到清河選宮女,竇漪房因為生的貌美,被選秀的官員看上,以“家人子”的身份入宮侍候呂太后。

入宮後,她只是呂后身邊一個普通的宮女,按理說,過幾年服役期滿就該被打發出宮,或老死在宮女的崗位上。但是,呂后的一個決定改變了她的人生。

呂后決定選一些宮女送給各諸侯王,竇漪房被選上了。

竇漪房掛念家中的哥哥弟弟,於是想去離家近的趙國,她去央求當時負責的宦官。宦官哪能把一個小宮女的話放到心上,大筆一揮,把她寫在了去代國的花名冊上。

竇漪房到了代國,想著此生也許再也不能回家去看一眼親人了,每天愁眉不展的。

她沒有心情像其他宮女那樣去爭取代王劉恆的寵愛,常常對月思親,美麗的臉上總有那麼一縷哀愁。

漢景帝死時為何把虎符交給他母親竇太后,而不交給他兒子漢武帝?

正是這份安靜不爭,引起了代王劉恆的注意。

代王劉恆很快寵幸了竇漪房,封她為美人,竇漪房先後給劉恆生下了一女二子。

不久代王劉恆的王后,得重病死了,竇漪房成了王后的不二人選。

王后死後,王后生的幾個孩子也相繼夭折。這不知是巧合還是人為?反正細思極恐。

(前180年)呂后死後,大王劉恆被群臣擁護回京繼位,稱漢文帝。

漢文帝繼位後,由於王后生的幾個兒子都死了,竇漪房生的劉啟就成了最年長的孩子。漢文帝立劉啟為太子,竇漪房為皇后。

竇漪房從一個小宮女,實現了到皇后的完美逆襲。

漢景帝死時為何把虎符交給他母親竇太后,而不交給他兒子漢武帝?

她無意去代國,卻成了代王劉恆的心頭寵。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命運啊!


2. 任性的母親

前157年,漢文帝駕崩,太子劉啟繼位,是為景帝。

但是景帝繼位後,朝中局勢並不穩定,各諸侯王都蠢蠢欲動。

諸侯王對皇位的覬覦,終於引來了七國之亂。這是繼文帝時濟北王劉興居等諸侯叛亂後的又一次諸侯叛亂。

竇太后曾經經歷過一次叛亂,在這次七國之亂中, 竇太后協助景帝平定叛亂。

竇太后的第二個兒子梁王劉武,在母親和哥哥招呼下,出兵幫助景帝平亂。

梁王也因為立下大功,得到景帝的信任,景帝還讓梁王乘天子輦。

梁王是竇漪房深愛的小兒子,竇漪房看兄弟兩個感情這麼好,希望景帝立梁王為儲君,這樣自己生的兩個兒子都是皇帝,她就是永遠的皇太后了。

作為母親這樣想,也不為過哈。竇太后不僅這樣想,還這樣做了。她當著文武大臣的面逼著景帝同意立梁王為儲君。景帝一貫的聽話,當時酒喝多了也就迷迷糊糊的答應了。

只是景帝自己有兒子,怎麼能真心傳位給弟弟呢?

事後景帝悔的腸子都青了,好在有大臣堅決反對此事。景帝藉此立自己兒子劉榮為太子。

竇太后不高興,但也沒辦法。

一年後,劉榮被廢,竇太后再次要景帝立梁王。看來竇太后對小兒子真是喜歡啊!

她的一碗水還真想端平,老大有的,老二也得有。是個公平的母親。

景帝左右為難啊,好在大臣等支持景帝,景帝就立了劉徹為太子。

劉武的希望再次落空,他不甘心啊,於是殺了帶頭反對他的大臣。

劉武的這一行為徹底的激怒了景帝。但是在竇太后的干預下,梁王安然無恙。

此後,景帝和劉武的兄弟感情卻也蕩然無存了。

前144年,劉武病死,竇太后傷心至極,將劉武的死,怪罪到景帝的頭上,整日又哭又罵。

竇太后寵愛小兒子,彰顯了她的刁蠻任性。

但是她小事任性,大事不糊塗。她有獨到的政治遠見。

竇太后信奉黃老,她的兒子景帝也受她感染,尊黃老之術。

黃老之術的核心是無為而治。對於漢初剛剛經歷爆秦的剝削和戰亂的蹂躪,正需要這種無為而治和與民休息的方針。

在這種方針下,漢朝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漢朝的經濟實力空前強大。

當時是大倉流小倉滿,國庫裡串錢的繩子都被綴斷了。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正是由於文景之治的基礎,漢武帝時才有充足的軍費去攻打匈奴,成就了漢武大帝的盛名。


3.掣肘武帝

景帝死時,太子劉徹年幼,景帝不放心兒子,就把調兵的護符交給了自己的母親竇太后。

景帝此舉是相信自己母親的政治能力,也是信任母親能輔佐好自己的兒子。

竇太后在漢武帝即位之初,把持朝政,對武帝多番掣肘,氣的劉徹大叫:

我大漢朝陰盛陽衰。

漢武帝是個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不到十歲就立志討伐匈奴,終止恥辱的和親政策。

武帝重用儒生,大興武事,這和竇太后信奉黃老、無為而治的理念相左。竇太后求穩,武帝走的是剛猛激進的路子。

兩人因為政見不同,竇太后不放心劉徹,調兵的護符遲遲不肯交給劉徹。甚至還起了廢掉劉徹的念頭。

這讓劉徹十分不痛快,常帶著侍從武官去上林苑狩獵,來過過調兵遣將的癮。

逆境更容易激發人的鬥志,正是由於竇太后的制約,劉徹才越發的努力,訓練羽林,學習兵法,時刻準備著一飛沖天。

東甌國被閩越國打的倉惶來漢求救時,劉徹不用護符,就調動了會稽守軍,完美的協助東甌國打退了閩越國的進攻。

竇太后看到劉徹羽翼已豐,她放心的把虎符交給了劉徹。死時還囑咐劉徹大漢江山是劉家的天下,讓他防著母親王太后干政。

漢景帝死時為何把虎符交給他母親竇太后,而不交給他兒子漢武帝?

縱觀竇太后一生,她一直處在政治的漩渦中心,她曾經把持朝政,但是她沒有臨朝聽政。她大權在握,從未迫害過劉氏宗親。她對武帝的掣肘也是對武帝年少輕狂的不放心。

她有呂后之才,而無呂后的狠辣;她有武則天的城府,而無武則天君臨天下的野心;她有孝莊太后輔佐三朝的相同經歷,而無孝莊太后兩育幼帝的苦心。

竇太后在史書上抒寫了屬於女子的絢爛一頁,她曾經如星辰照亮過大漢的天空。

她的是非功過,留給後來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