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姜山走出去的,根在這裡

我是姜山走出去的,根在這裡

俞麗拿和鄉親們一往情深。(李超 攝)

我是姜山走出去的,根在这里

祖居內的小提琴表演。(李超 攝)

我是姜山走出去的,根在这里

俞麗拿為祖居揭牌。(張培堅 攝)

我是姜山走出去的,根在这里

俞麗拿和孩子們在一起。(張培堅 攝)

記 者 王 博

通訊員 牟佳佳 徐庭嫻

“鄉親們好!這裡是我的根,我對寧波有深深的感情。”

“我的很多學生都是寧波人。”

“讓小提琴說中國話,讓更多的人瞭解小提琴。”

……

前天,“音樂·夢想”寧波小提琴音樂館暨俞麗拿祖居開館儀式在鄞州區姜山鎮新張俞村舉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俞麗拿出席開館儀式,與鄉親們親切互動,併為祖居揭牌。

60年前,一曲《梁祝》讓西洋樂器第一次開口“說中國話”,也讓中國老百姓開始瞭解小提琴。作為《梁祝》首演者的俞麗拿教授,雖然常年工作生活在外,但始終情繫桑梓、心念家鄉。

此次返鄉,行程滿滿。79歲的俞麗拿教授兩天裡連續兩場演出,又蒞臨寧波小提琴音樂館開館儀式,為祖居揭牌。

當天的活動現場,姜山鎮中心小學孩子們的小提琴連奏讓俞麗拿頻頻微笑點頭。俞麗拿告訴記者:“這裡是我的根,我對姜山有著深深的感情。希望今後我們這裡能走出更多有音樂才能、會拉提琴的孩子。”

俞麗拿一心想為家鄉音樂事業作貢獻。去年6月,她回寧波時簽約成立了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寧波實驗基地。俞麗拿透露,在上海音樂學院,她的學生中,寧波籍的音樂教授就有十多位,有的教授才30多歲,很年輕。“我很想為家鄉做點事,培養家鄉熱愛小提琴的孩子,為寧波這座音樂之城提供更優質、更專業的小提琴學習及教學資源。”

1940年,俞麗拿出生於上海。雖然出生地和主要生活地不在寧波,但她經常回鄉祭祖,探望父老鄉親。俞麗拿所在的新張俞村已有500多年曆史,是寧波市歷史文化名村,保留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築群,還有包括俞麗拿祖居在內的211處傳統風貌建築。

去年以來,姜山鎮將俞麗拿祖居改建為寧波小提琴音樂館,設置了小提琴音樂視聽館、小提琴音樂普及館等展區,遊客可在現場領略《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優美旋律,也可瞭解與小提琴相關的文化和音樂知識。

蝶音繚繞的音樂藝術景觀,高低錯落的音符造型,古色古香的月洞門……俞麗拿祖居由前院、展示區和後院組成。改造後,祖居內陳列著展示俞麗拿音樂人生、榮譽成就、教育成果的多幅珍貴照片。不少照片是首次公開亮相,裡面有兒時俞麗拿的照片,也有前兩天俞麗拿在寧波演出的圖片,內容詳實豐富。其中,一樓展示區主要展示俞麗拿的音樂人生、榮譽成就、教育成果,尤其是牆上的20副照片,展現了俞麗拿的日常生活和藝術風采;二樓展示區主要為小提琴展示區和教育區,還珍藏了許多老物件,再現了祖居舊時生活。

未來,姜山鎮將以俞麗拿祖居為核心,輻射新張俞村古民居,以點帶面,探索“音樂+旅遊”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讓更多人喜歡上小提琴,為村莊振興注入文藝、文化動能。在當天的開館儀式上,姜山鎮向社會發出征集音樂公益項目的邀請,目前,已有琴音繞樑——小提琴音樂欣賞、“文藝騎兵”鄉村行、汝意音樂幫扶計劃3個公益項目加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