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量出現了,地價還遠嗎?

昨天說行情無聊,結果今天更無聊:三大股指都陰跌了一些,量能萎縮到了3178億,創今年春節以來的新低。北上資金今天倒是繼續淨流入,但金額也不大,影響很小,就好比往大海里面扔石頭,激不起半點波瀾。

技術上看,三大股指全都進入弱勢窄幅震盪的狀態,尤其是創業板指突然的萎靡大傷士氣。原期待創業板能夠率先突破,引發指數間的共振,從而帶動整體市場向上,沒料到共振效應確實發生了,只不過是創業板指被大盤帶進了橫盤節奏......


地量出現了,地價還遠嗎?


從近3年的情況來看,大盤3000點以下時,兩市單天成交總額基本都在4000億以下,只有當一個時期平均量能水平超過4000億時,大盤才能穩定在3000點的上方。

近10個交易日兩市平均成交額只有3561億,也就說如果沒有足夠的外力支持,僅憑市場當前的自身力量,是很難回到3000點的,不過考慮到市場下方仍具有一定的年線支撐,預計橫盤整理是短期內的主趨勢。


地量出現了,地價還遠嗎?


量能如何才能回升呢?靠機構還是靠政策?

事實上,A股市場並不缺錢,缺的只是方向,缺的是一個大家都比較認同的邏輯。

我們可以回顧今年一季度和8月份這兩波行情,行情啟動前市場也都是處於嚴重缺量的狀態(單天平均成交額都不足4000億),但只要邏輯出現了,量能都得到了快速放大,一季度單天最大成交額有破萬億的,而8月份最大單天成交額也有近8000億。

換句話說,行情有沒有,要先看能否確認邏輯,再看這個邏輯能否經得起量能的檢驗。假如大家發現市場貌似出現了一個方向,那就要繼續觀察後續量能情況,如果量能不能擴大,就是徒勞。

比如說前幾天科技股降溫的時候,週期股突然就大漲了兩天,大家那幾天也可以從各媒體上看到週期股復甦的呼聲,但結果呢?量能不升反降,證明邏輯不成立,大漲後迎來補跌。

老K上週也說過,目前能期待的是龍頭股經過業績檢驗後的二次分化邏輯,在此之前,行情難有進展,12月份有點難。

目前的操作也沒啥好多說的,前幾天說過很多次,大家可以再去翻翻。

總而言之,短線機會比較小,盈利空間不大而且容易誤操,可以小倉位找節奏“買跌賣漲”,最好的還是坐壁觀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最後說說郵儲銀行IPO的事。

郵儲銀行今天進行了IPO申購,申購結果目前尚未公佈,老K認為,雖然很多人都擔心郵儲銀行首發日會破發,表示不願意申購,但從散戶歷來的尿性來看,應該還是能夠打滿的。

而且為了保證上市後股價的穩定性,發行方和承銷方也是花足了心思:本次IPO引入了“綠鞋機制”。

“綠鞋機制”原理很簡單:承銷商向特定投資者額外多募集了一部分資金,在一個月時間內,如果破發了,承銷商就用這筆錢從二級市場上買入股票,再把買入的股票給這些特定投資者;如果沒有破發,那麼上市公司就額外發行股份,把這部分額外發行的股票給這些特定投資者。

比如這次郵儲銀行,發行規模約51.72億股,發行價格為5.50元/股,此外有15%的超額配售選擇權,差不多有7.76億股。

承銷商事先拿到了超額配售的43億(5.55*7.77億),如果破發了,承銷商就用這筆錢從公開發行51.72億股中買下7.76億股,再把這部分股份給參與超額配售的投資者;如果沒破發,郵儲銀行再發行7.76億股,承銷商把這43億給郵儲銀行,把這部分股份給參與超額配售投資者。

有了這個機制,最有利的就是承銷商:前面 51.72億股的承銷費用是穩賺的,如果破發了,可以賺後面7.76億股的差價,如果沒破發,也能賺7.76億股額外的承銷費用。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不破發最有利:沒破發可以多發行股份,多募集43億資金;當然了,破發了沒啥影響,之前募集到的資金已經到手。

但對於參與打新的投資者來說,不破發能賺錢,破發了就要虧錢了......


地量出現了,地價還遠嗎?


所以,引用這個機制後,不破發對於三者而言是“三贏”,破發了對於郵儲銀行和承銷商也不虧,倒黴的只會是參與打新的投資者。當然了,從最大利益角度來看,不破發對於上市公司和承銷商是最有利的。

歷史上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光大銀行上市時都採取了綠鞋機制,而且上市一個月內都有著還不錯的表現(平均股價漲幅超過10%),所以本次郵儲銀行上市首日破發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真破發了,可能還會是入場的機會。(有43億的穩定買入資金)

所以,打新打中了是可以放心繳款的,首發當天有高開或者盤中衝高的時候,及時拋掉就行了,虧錢可能性不大。就說剛剛上市首日破發的浙商銀行,也只是首發當天最低價破發,收盤是賺的,而且盤中最高漲幅超過了10%。

說了這麼多,老K想說的是:量能這麼低了,還搞個“巨無霸”來吸血,還讓不讓人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